更新时间:2019-08-16 18:32:42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青年学术文库》编委会
自序
第一章 绪言:从“古宅之喻”谈起
第一节 心智接近文学的自然步骤
第二节 “普通读者”还是“文学行家”?
第三节 重提文学研究“两隔”
第四节 由“主题词模式”看“理论批评”与“实用批评”
辑一 身体思辨
第二章 论身体、意识及文学想象
第一节 对“身体”及“心—身”问题的反思
第二节 意识之谜:难以跨越的鸿沟
第三节 身体感:意识研究的关键
第四节 诗学想象:介于“心—身”之间的认识之路
一 西方古典想象观
二 康德的想象观
三 现象学派的想象观
四 巴什拉想象哲学概述
第三章 试析台湾新诗身体论述的缺憾
第四章 洛夫诗的疾病意象与疾病隐喻
第一节 洛夫诗的疾病意象
一 疾病意象研究课题
二 明写的疾病与暗写的疾病
三 疾病书写的变化轨迹
四 疾病的隐喻性
第二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社会隐喻
一 疾病的传统式社会隐喻
二 疾病的现代式社会隐喻
第三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军事隐喻
一 焦虑与“毒”
二 病毒与大叙事的解构
第四节 洛夫诗疾病意象之道德隐喻
一 生命的贬值
二 生命的升华
本章附录
附录一 洛夫诗明写的疾病
附录二 洛夫诗暗写的疾病症状
附录三 洛夫诗疾病描写的变化轨迹
辑二 嗅觉书写
第五章 文学中的嗅觉书写:两种阐释模式的思考与重构
第一节 反思“感知—嗅觉—记忆”阐释模式
一 东西方嗅觉研究概况
二 感官、感觉与知觉
三 嗅觉、气味与记忆
第二节 建构“身体感—嗅觉—想象”言说体系
一 巴什拉诗学想象论的启示
二 “感知—意象—想象”之辩
第三节 作为“身体感”书写的“嗅觉意象”及其审视原则
第六章 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
第一节 余诗1950年以前及50年代的嗅觉意象
一 香花芳草的气味
二 大地泥土的气味
三 头发的香气
第二节 余诗60年代的嗅觉意象
一 《五陵少年》前半部与《天狼星》中的负面嗅觉意象
二 《五陵少年》后半部与《莲的联想》的正面嗅觉意象
三 《敲打乐》与《在冷战的年代》的嗅觉意象
第三节 余诗70年代的嗅觉意象
一 章法圆熟的“花香草气”
二 风中的“香火”
三 “乳香”与“母亲怀中的气味”
四 “泥土之香”的升华
五 “家之香气”的雏形
六 “果香”的出现
七 呼吸“水”气
第四节 余诗80年代的嗅觉意象
一 “香花草木”在知性层面上的延展
二 “家”的气味与“文化乡愁”
三 香火、茶香、药香
四 瓜果之香
第五节 余诗90年代及90年代至今的嗅觉意象
一 坟茔香火与“向晚意识”
二 婴孩体香与“童年”追忆
三 病榻粥香与“母亲/妻子”
第七章 “泥香”与“土香”的辩证:论余光中诗歌的大地梦想
第一节 余光中笔下的“泥土之香”:三位一体式嗅觉书写
一 20世纪50至70年代“花香草气—泥土之香—体香”书写模式
二 80年代“雨的气味—泥土之香—果香”书写模式
三 “泥土之香”在90年代后的转变
第二节 “泥”与“土”:关于大地的两种想象
一 “柔软”与“坚硬”的辩证法
二 “泥”之香:柔软世界的休息之梦
三 “土”之香:坚硬世界的抵抗意志
第八章 从嗅觉书写到迷宫叙事:朱天文、村上春树小说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干草”及其气味:《世纪末的华丽》之嗅觉书写
一 从“安息香”到“迷迭香”:气味、象征与小说主题
二 “风干”与“去湿味”的“巫女实验”:“干燥花草”嗅觉意象
第二节 “芳草”之香:从《挪威的森林》到《下午最后一片草坪》
一 芳草气息与模糊人影
二 蔓草遮盖的深井:芳草中的恐怖意象
第三节 迷宫叙事与嗅觉之旅:从深井原型到气味差异
一 两例“深井”意象
二 两套“迷宫”叙事
三 两种“气味”差异
第四节 嗅觉意象的开源功能与想象的二维四向动力模式
一 动力想象力的二维四向
二 纵向意识:上升、坠落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