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6-19 15:40:23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21世纪高等教育信息安全系列规划教材编委会
第2版前言
第1章 计算机病毒概述
1.1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
1.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4 互联网环境下病毒的多样化
习题
第2章 传统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及发作表现
2.1 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步骤分析
2.2 计算机病毒的引导机制
2.3 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机制
2.4 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机制
2.5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机制
2.6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机制
2.7 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表现
2.8 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表现
2.9 计算机病毒发作后的表现
第3章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和技术
3.1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3.2 新型计算机病毒发展的主要特点
3.3 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技术
3.4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探讨
3.5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方式
3.6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发展趋势
3.7 云安全服务将成为新趋势
第4章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4.1 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发展历程
4.2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原理
4.3 计算机病毒主要检测技术和特点
4.4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检测
4.5 计算机病毒检测的作用
4.6 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实现
第5章 典型计算机病毒的原理、防范和清除
5.1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和清除的基本原则与技术
5.2 引导区计算机病毒
5.3 文件型计算机病毒
5.4 文件与引导复合型计算机病毒
5.5 脚本计算机病毒
5.6 宏病毒
5.7 特洛伊木马病毒
5.8 蠕虫病毒
5.9 黑客型病毒
5.10 后门病毒
5.11 不同操作系统环境下的计算机病毒
5.12 压缩文件病毒
5.13 安全建议
第6章 网络安全
6.1 网络安全概述
6.2 Internet服务的安全隐患
6.3 垃圾邮件
6.4 系统安全
6.5 恶意代码的处理
6.6 网络安全的防范技巧
6.7 用户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误区
第7章 系统漏洞攻击和网络钓鱼
7.1 系统漏洞
7.2 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
7.3 LINUX操作系统的已知漏洞分析
7.4 漏洞攻击计算机病毒背景介绍
7.5 漏洞攻击计算机病毒分析
7.6 针对ARP协议安全漏洞的网络攻击
7.7 针对系统漏洞攻击的安全建议
7.8 网络钓鱼背景介绍
7.9 网络钓鱼的手段及危害
7.10 防范网络钓鱼的安全建议
第8章 即时通信病毒和移动通信病毒分析
8.1 即时通信病毒背景介绍
8.2 即时通信病毒的特点及危害
8.3 即时通信病毒发作现象及处理方法
8.4 防范即时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议
8.5 移动通信病毒背景介绍
8.6 移动通信病毒的发作现象
8.7 典型移动通信病毒分析
8.8 防范移动通信病毒的安全建议
第9章 常用反计算机病毒软件
9.1 国内外反计算机病毒行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9.2 使用反计算机病毒软件的一般性原则
9.3 部分反计算机病毒工具简介
附录 计算机病毒原理与防范实验
附1.1 实验1 PE文件格式的分析和构造
附1.2 实验2 PE文件的加载、重定位和执行过程
附1.3 实验3 脚本病毒的分析
附1.4 实验4 蠕虫病毒的分析
附1.5 实验5 木马机制分析和木马线程注入技术
附1.6 实验6 反计算机病毒软件的功能和性能分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