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8 14:16:52
封面
版权页
作者简介
文前辅文
总序
内容提要
绪论:伦理道德,如何才是发展?
(一)伦理道德,“建设”还是“发展”?
(二)公民的道德自主力
(三)家庭的伦理承载力
(四)集团的伦理建构力
(五)社会的伦理凝聚力
(六)政府的伦理公信力
(七)生态的伦理亲和力
(八)文化的伦理兼容力
结语:伦理道德的发展与评估体系
第一编 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状况及其精神哲学规律
一 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前言:调查样本与解释框架
(一)伦理道德的精神状况
(二)伦理道德问题的精神哲学诊断
(三)伦理道德建设的“精神战略”
二 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一)发现“精神哲学规律”
(二)伦理道德演进的精神哲学图像
(三)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预警
(四)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第二编 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轨迹
三 伦理道德现代转型的文化轨迹
(一)“转型”三问:如何“转”?什么“型”?何种轨迹?
(二)伦理型文化的精神密码
(三)现代转型的伦理型文化轨迹
(四)“后伦理型文化”
四 伦理道德发展的“问题轨迹”
(一)“问题意识”的革命
(二)“道德问题—社会信任—伦理分化”的“问题轨迹”
(三)伦理上两极分化的精神现象学图景
(四)“问题轨迹”的精神节点
(五)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
五 社会大众信任危机的伦理型文化轨迹
(一)问题:一个老太绊倒中国?
(二)“道德信用—伦理信任—文化信念”的危机病理
(三)当今中国信任危机的演进轨迹
(四)走向信任的“破冰之旅”
第三编 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共识的精神哲学期待
六 诸社会群体伦理道德的价值共识与文化冲突
(一)诸社会群体的伦理境遇与道德气质
(二)价值共识及其多元表达
(三)伦理冲突与道德分歧
(四)群体差异与地域差异
(五)伦理和谐的规律及其道德哲学意义
(六)伦理和谐战略
七 社会大众价值共识的伦理精神期待
(一)从多元到二元聚集:大众意识形态的十字路口
(二)“共”于何?期待一次“我”成为“我们”的伦理觉悟
(三)如何“识”?期待一场“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精神”洗礼
(四)“价值”何以合法?期待一种“还家”的努力
八 改革开放40年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
(一)伦理道德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二)“新五伦”与“新五常”:伦理—道德转型的文化共识
(三)伦理实体发展的集体理性与伦理精神共识
结语:伦理型文化的共识
九 改革开放40年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共识的群体差异
(一)文化自觉自信中对伦理道德发展的不同感受
(二)“新五伦”—“新五常”文化共识的群体差异
(三)伦理实体文化认同的群体特征
结语:群体差异的文化规律
第四编 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
十 “中等收入陷阱”,还是“小康瓶颈”?
(一)何种“中国问题”:“中等收入陷阱”,还是“小康瓶颈”?
(二)“‘小’—‘康’”瓶颈
(三)走出“小康瓶颈”的国家文化战略
十一 如果缺乏信用,信任是否可能?
(一)我们是否误诊误读了“诚信”?
(二)“诚信”话语的伦理型文化密码
(三)走出“诚信围城”
十二 公共物品与社会至善
(一)财富的法哲学—经济学悖论
(二)财富的伦理风险及其文化预警
(三)“社会”的礼物
(四)公共物品的伦理情怀
十三 伦理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理论形态
(一)何种“中国问题”?“无伦理”;“没精神”!
(二)何种“中国经验”?“人之有道”—“教以人伦”
(三)何种理论形态?“实践理性”还是“伦理精神”?
第五编 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战略
十四 “新传统”与当代意识形态
(一)“多”“变”时代的意识形态悖论:“非传统”与“新传统”
(二)“多”“变”激荡的意识形态矛盾
(三)“新传统”下的当代意识形态辩证
十五 “后意识形态时代”精神世界的“中国问题”
(一)“精神意识形态问题”及其“中国意识”
(二)“后意识形态时代”的意识形态
(三)“后意识形态”的“中国难题”
十六 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终极忧患的基因解码
(二)何种文化自觉?“伦理型文化”的自觉
(三)何种“文化”自信:“有伦理,不宗教”
(四)如何“文化”自立: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哲学形态”
十七 中国伦理学研究如何迈入“不惑”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