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五四乡土小说与八十年代寻根文学比较研究
王晓恒更新时间:2019-08-16 18:23:37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上,五四乡土小说和八十年代寻根文学虽相隔半个多世纪,但呈现出诸多相似性和内在的联系。本书从六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文学发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比较,对民族传统文化态度的比较,在启蒙意义上的比较,作家情感和对风俗描写的态度上的比较,人物形象系列的比较,悲剧风格的比较。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可以看出文学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相类似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创作会呈现出相类似的状态。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3-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晓恒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明清以来文学中的广府风情研究
本书主要以明清以来的各种体裁的文学文本为对象,旨在多方面地研究文学文本中描绘的广府图景包括广府地区的商业风情、饮食文化、礼仪习俗、岁时节庆、民间信仰、娱乐习尚、园林建筑等,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以往研究广府风情的作品有很多,但缺乏从文学角度关照广府风情的视野,本书即是以此为切入点,全面介绍广府风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学16.2万字 - 会员
文学理论前沿(第21辑)
《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本辑设立“前沿理论思潮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亚非文学的理论阐释与建构”“文学阅读与理论阐释”“批评理论与争鸣”五个栏目,共十一篇文章,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关注和研究,做出新的阐释。文学23.8万字 - 会员
垒建新文学价值的河床(1923—1937)
本书探讨的是1925-1937年中国新文学的价值实践,这是一个文化上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文学39.5万字 - 会员
传统七言古诗体制及其演变
古人所谓“七古”,除了真正的七古诗外,还笼统地包含了七言转韵律体、七言一韵新体、七言拗体三大类。有鉴于此,本书特将以上四类研究对象合称为“传统七古”,而有别于“真正的七古”。本书大量运用统计分析和罗列举证两种方法,对传统七古的体制及其演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观照,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考察每一种体制要素的分类、发展和特点。二是厘清七古体制若干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纠正一些与传统七古体制有关文学24.3万字 - 会员
中国近代文学史(修订本)
《中国近代文学史》,关爱和主编。本书梳理中国近代文学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时期、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紧密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发展、思想变革,讲述了古典文学的衰落,近代文学的萌生、形成与飞跃、拓展与蜕变。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文学36.2万字 - 会员
张少康文集·第七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
本书收录了《苏轼和北宋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黄庭坚和北宋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南宋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等文章。文学43.9万字 - 会员
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及其伦理价值研究
本书共十二章,分析了麦克尤恩小说的叙事艺术以及浸淫于作品深处的伦理问题,发掘其中被学界所忽视的伦理诉求。文学23.4万字 - 会员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学译述提要与研究
本书旨在追溯“儒学西传”的源头,从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外文儒学译述的编目整理及提要撰写起步,主要围绕在“中国礼仪之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耶稣会、多明我会、方济各会三大修会的儒学译述,力求厘清其译述之间的系谱传承相互借鉴、回应问难等隐含的脉络。在此基础上,依据其对儒家文化所持的不同态度,将来华传教士群体细化为“支持文化适应政策”“反对文化适应政策”“文化调和派”三派,并借助“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天文学18.9万字 - 会员
翻译与影响:《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
本书立足于比较文学,主要就《圣经》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进行研究。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圣经》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情况;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圣经》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如周作人、海子、冰心、茅盾、顾城、王蒙等文学创作都受到《圣经》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韩素音、张晓风、蓉子、夏宇、斯人几人如何受《圣经》的影响并进行文学创作的。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圣经》在中国的译介、接受以及对中国现代文文学29.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