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
桑兵 关晓红主编更新时间:2020-07-29 17:33:54
最新章节:征引文献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以西学、东学、中学为支点,打破分科治学的局限,不以变化为进化,不以现在为现代,从多学科的角度,用不分科的观念方法,全面探究近代以来中国的概念、思想、学科、制度转型的全过程和各层面,沟通古今中外,解析西学与东学对于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格义附会,重建中国自己的话语系统和条理脉络,深入认识中华民族新的智能生成运作机制形成的进程、状态和局限,认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的别样性及其对人类发展提供多样选择的价值,争取和保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日显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解释的主动和主导地位。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折射出整个近代中国在中外文化冲突融合的缠绕中遭遇的困境。透过目前的习以为常,依稀可见曾经阵痛的脱胎换骨。在此过程中,看似兼收并蓄,其实外来学说的输入不免表浅变形,本来民族的地位则多有流失。
品牌:世纪文景
上架时间:2020-04-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世纪文景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桑兵 关晓红主编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唐宋历史评论(第5辑)
《唐宋历史评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以唐宋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历史刊物,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论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学术史为目的的专题述评和书评。文章类别包括论文、书评、序跋、读史札记等。历史17.6万字 - 会员
区域史研究(2020年第1辑/总第3辑)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等九所高校内有着共同学术旨趣的一群学者联合创办的学术刊物。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刊即希望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平台,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向、思考认识与最新成果。历史18.8万字 - 会员
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与对外关系史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9ZDA261)阶段性成果,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结项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交通方面,除了汉代以来传统丝路的利用以外,新的交通线得以开辟和利用;在交往方面,与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通交和贸易关系;在交流方面,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内容都大大拓展而更加丰富。本书分十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第一历史25.2万字 - 会员
巴勒克拉夫全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本书首次系统地梳理了英国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全球史领域的研究实践:探讨了什么是全球史;分析了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的提出、全球史视野中的欧洲历史、对全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对全球史的宏观阐释框架;然后,在以欧盟为例考察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本质的现实基础上,在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出发研究全球史的理论基础上,总结了巴勒克拉夫作为20世纪中期西方全球史的首倡者对全球史发展的学术贡献及其历史局限。历史15.1万字 - 会员
望东方:从古希腊到1800年的西方中国报告(中卷)
本书叙述了17-18世纪大批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深入到北京和中国的其他城市,与中国士大夫阶层密切接触,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们撰写了大量的书信、报告和著作,翻译中国文化典籍,向西方广泛地介绍中国文化。特别是他们对孔子儒家思想的介绍,给欧洲思想界很大的启发,成为正在发生的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历史24.3万字 - 会员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
本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历史23.7万字 - 会员
望东方:从古希腊到1800年的西方中国报告(下卷)
本书叙述了在16-18世纪的中欧贸易中,以丝绸、茶叶、瓷器为代表的大量中国商品来到欧洲,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传教士和旅行家们关于中国的报道,学者们的推波助澜,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热情,在生活中流行的中国趣味和追逐中国商品的时尚,形成广泛的“中国风”,影响到欧洲社会的多个领域,对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工艺美术、绘画艺术、园林艺术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历史17.2万字 - 会员
望东方:从古希腊到1800年的西方中国报告(上卷)
本书叙述了古代西方人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知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西方人仅凭传来的中国丝绸和片段的传说,对遥远的中国有一点模糊的印象。在13-14世纪,蒙古帝国实现了东西方的大交通,马可·波罗等旅行家向西方人报告了他们在中国的亲历和印象。16世纪以后开始的大航海和蓬勃发展的中欧贸易,使中国最终进入到欧洲人的视野,成为他们努力探索的知识领域。历史22.1万字 - 会员
修昔底德演说辞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演说辞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撤战争史》(以下简称《伯史》)中约占1/4篇幅,是其作品的特色。将演说应用到历史作品的传统中,修昔底德的演说辞是十分突出的。这种极具特色的写作方式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和分歧。本书试图从修昔底德《伯史》中大量演说辞的视角出发,分析《伯史》中大量使用演说辞的原因,探寻演说辞的真实性,进而阐释修昔底德在《伯史》中大量运用演说辞的创作手法值得重视与借鉴。从而揭示演说辞所体现的那历史8.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