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8章 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6)

联营后的白茆服装厂像村姑坐进了轿子——完全换了个样儿,“波司登”品牌经上海人之手,就变成了“洋气十足”的引领新潮的中国名牌,先是在上海滩发威,后来在北京市场上发威,到登陆东北三省的市场时,“波司登”简直成为消费者的必抢之物。这时,“小裁缝”高德康又来了个大手笔——筹3000万元引进一批世界最先进的数控设备代替了双脚踩踏的那8部台式缝纫机。一个好品牌,加上最先进的数控设备,再加上一批会市场运作的营销人员,高德康的“波司登”在短短几年里,名扬大江南北,尤其是在北方市场,连年荣登同类产品的销售榜首。

许多年里,许多国人以为“波司登”如同“皮尔卡丹”一样,是国外的著名服装品牌。可我这个苏州人知道它“波司登”是一个农民创建的村办企业的服装品牌!商标上那“波司登”三个字并非“洋味”十足,而是土得不能再土!我的老乡高德康没念过几年书,他连握笔的姿势还没有学会,就被父母赶到农田里去干活去了。后来他赶上了大办乡镇企业的浪潮,于是放下锄头,扛起缝纫机,竟然也当起了“厂长”。产品有了大市场,品牌也被消费者认可了,于是他的那双握剪刀的大手,也潇洒地抓起狼毫,挥舞着给他的产品商标题字……

多少次我回苏州路过白茆和“波司登”厂区时,想去探望儿时认识的“小裁缝”,但终未跨进那扇庄严而豪华的“波司登”大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么多年里我虽身在外地,却由于“波司登”在北京和北方的市场影响力,高德康这人从来就没有在我的视野里消失过。每每看到他在中央电视台节目和各种新闻里出现时,我总是默默地为这位同乡高兴。以前坐在飞机上,总能看到座椅靠背上的“波司登”广告饰品,如果有同行者,我一定会告诉他:“波司登”就挨着我老家……

像“波司登”一样走出来的队办企业,是七八十年代苏州地区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个乡村都能寻到这样的典型。假如你有机会到今天的苏州走一走,当你看到一些规模颇大、仍在乡镇那块土地上扎根的企业,如果感兴趣去问一问该企业的历史,你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是当年的社队企业演变过来的,而且走的路,跟高德康的“波司登”十分相近。

万里长江进入吴淞口的入海口前,有一个地方开始出现分叉,一望无际。除了最大的崇明岛外,还有数个珍珠般的堆沙沉积岛屿,其中紧靠大江南岸有个双山岛,现属苏州地盘。站在小岛上往前看,可见刚刚通车不久的十分壮观的“苏通大桥”;往后看,便是江阴长江大桥。两桥之间隔着一块帽子形的土地,那便是张家港市。历史上有关长江下游的故事在这块帽子形土地上发生得比较多。

我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个叫“长江村”的江边小村,这里的故事正好与我所要写的苏州当年的乡镇企业之路十分吻合——

“长江村是过去的长江大队改名过来的,长江大队始于1959年。现在全村共有7200人,2004年前是3500人,因为前些年合并了周边一个村,所以村上的人口总量增加了一倍多。”老村长郁全和告诉我,“长江村过去很穷,上世纪50年代土改时只有一家评上地主成分,就是这个地主其实家里也只有几十亩江边薄地。但我们村上却有80个海盗,富人是不会当海盗的,吃不上饭、又没地种的人才去江上干土匪的活,可见长江村的过去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