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精粹版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用低调演绎人生 (4)

那个时候,帕蒂的大部分朋友都学会了骑自行车--一门令他望而却步的技术。当他们成群结队蹬着车绕小镇兜风时,帕蒂则独自一人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一个炎热而宁静的下午,帕蒂沿着大街徜徉时,无意中在一家过去从来没有留意过的商店前停了下来。从窗户望进去,他看见人们坐在松木扶手椅上,每个人都在凝神读书。帕蒂估摸他们是在等着被人侍候,就像餐馆里的食客那样。帕蒂不知不觉走了进去,好奇地东张西望。他从未见过这么多的书--书架一个挨着一个,上面的书摞得老高,有好多书他踮着脚也够不着--有几百本?还是几千本?

坐在书桌前的一位太太问帕蒂要不要她帮忙。当他问这是什么商店时,她说不是商店,是图书馆。这儿的书籍不供出售,但可以借阅。帕蒂只需办张借书卡就行了。

帕蒂没想到竟有这等好事,使劲地点点头。

她取出一张橙色的卡片,写上帕蒂·沃图勒的名字和一个号码:1221。帕蒂的心在惊喜和忧虑之间打着转。在他看来,图书馆实在太奇妙了,仿佛不要钱的糖果,让人不敢相信。帕蒂暗忖:这里面肯定有名堂--也许你不花钱可以借书,还书时必须付钱。帕蒂没敢多问。

图书馆管理员向帕蒂指出少儿借阅区。帕蒂匆匆浏览着。借书卡上的墨迹未干,帕蒂便办好了一本书的借阅手续,赶在她改变主意--收回赋予帕蒂·沃图勒的这一特权--之前离开了。

更令人惊讶的事还在后头。帕蒂发现孩子们也能从成人借阅区借书。那女管理员还教帕蒂如何找书:小说类读物按作者姓名的字母顺序排列,非小说类读物则按十进制排列。

在发现图书馆的最初几周,帕蒂一天要去两次,每次总是只借一本书。当管理员提到每人一次可以借几本时,帕蒂不由得欣喜万分。

帕蒂开始在家里谈论有个书包该是多么方便。到暑假结束时,父母屈服了。帕蒂的另一个梦想--骑自行车--也因此得以实现:直到领悟到把一叠书放在车篮里有多轻松时,帕蒂很快就学会了骑自行车。

随后的几年中,帕蒂贪婪地阅读着,不加任何选择--小说诗歌,人物传记,历史典籍,以及杂七杂八的读物--他都借来读。他还读了一些童话:《丑小鸭》使帕蒂深受安慰和鼓舞,他憧憬自己有朝一日像天鹅那么优美;《皇帝的新衣》证实了他的预感:女人们并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虽然她们当中有些人那么说。

小小的橙色借书卡是帕蒂·沃图勒漫游世界的“护照”。凭着它,帕蒂认识了不计其数的人,了解到在小镇上不可能知道的思想。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帕蒂从传记中认识的第一个黑人,他由此得悉了种族歧视的可怕事实。小镇方圆200英里内没有较大的艺术博物馆,因而在帕蒂上大学前,他仅仅在那图书馆的美术书上见过油画。通过奇迹般的图书,帕蒂用成堆的有关犹太教、细胞生物学及攫住他好奇心的其他书籍,把自己武装了起来。

他从没停止过去图书馆。每逢推开他所在大学图书馆沉重的大门时,帕蒂总是充满了敬畏。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库房内保存着上百万册书籍,那是智慧与真善美的无穷宝藏。

如今,帕蒂·沃图勒已经拥有几份“护照”--社区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珍本藏书的许可证;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之一的特证借阅卡。萦绕图书馆所产生的想象仍然令帕蒂惊奇不已,他抓住任何一个机会传播着这种乐趣。

每当帕蒂使用图书馆的微缩胶片阅读器,孩子们在旁边驻足观看时--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帕蒂·沃图勒便问他们的生日,随即放出那天的《纽约时报》胶片。一旦孩子们开始阅读其生日的出版物,他们就不想停下来。帕蒂希望--哦,他多么希望--他们的第一张“护照”能够带着他们,像帕蒂当初那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的话正是告诉了我们在有生之年,不要虚度年华,而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用丰富的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

一场特殊的考试

诚实是最伟大的美德,它为我们的生活涂上一笔最真实的色彩。

--马雅可夫斯基

雅利安公司是美国环球广告代理公司,因为业务需要,雅利安公司正准备招聘4名高级职员,担任业务部、发展部主任助理,待遇自不必言。竞争是激烈的,凭着良好的资历和优秀的考试成绩,安东尼荣幸地成为10名复试者中的一员。

雅利安公司的人事部主任戴维先生告诉安东尼复试主要是由贝克先生主持。贝克先生是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家,从一个报童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且,他年纪并不很大,据说只有40岁上下。听到这个消息,安东尼非常紧张,一连几天,从口头表达能力、广告业务及穿戴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以便顺利“推销自己”。

复试是单独面试。安东尼一走进小会客厅,坐在正中沙发上的一个考官便站起来,安东尼认出来:正是贝克先生。

“是你?!你是……”贝克先生激动地说出了安东尼的名字,并且快步走到安东尼面前,紧紧握住了他的双手。

“原来是你!我找你找了很长时间了。”贝克先生一脸的惊喜,激动地转过身对在坐的另几位考官嚷道:“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安东尼的心狂跳起来,还没容得他说话,贝克先生把他一把拉到他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说道:“我划船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密西西比河中,要不是这位年轻人就麻烦了。真抱歉,当时我只顾看女儿了,也没来得及向你道谢。”

安东尼竭力抑制住心跳,抿了抿发干的双唇,说道:“很抱歉,贝克先生。我以前从未见过您,更没救过您女儿。”

贝克先生又一把拉住安东尼:“你忘记了?4月2日,塞纳河……肯定是你!我记得你脸上有块痣。年轻人,你骗不了我的。”贝克先生一脸的得意。

安东尼站起来:“贝克先生,我想您肯定弄错了。我没有救过您女儿。”

安东尼说得很坚决,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忽然,他又笑了:“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诚实。我决定:免试了。”

几天后,安东尼幸运地成了雅利安公司职员。

有一次,安东尼和戴维先生闲聊,他问戴维:“救贝克先生女儿的那位年轻人找到了吗?”

“贝克先生的女儿?”戴维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接着他大笑起来:“他女儿?有7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其实,贝克先生根本没有女儿。”

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诚实是一切美德的根本。欺骗别人的人,最终被欺骗的是自己。我们要时时把诚实牢记在心头,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小利,而丢弃我们最重要的美德。

寻找快乐

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苏格拉底

维多利亚起床后,就阴沉着一张脸,她很是不开心,甚至不停地抱怨上苍不公平,因为她遇到的烦心事太多了。先是,狗把猫当作了最有趣的抓咬玩物,猫愤怒的嚎叫显然使它兴致倍增。这还不说,便池堵塞的水溢到了新铺的地毯上。那只猫又跳进了泡菜坛子里,它一脸苦相地拾起爪子,用力甩掉满身的汤水,一边谴责地望着维多利亚,好像是她故意把它的生活弄得如此痛苦。

维多利亚走进厨房想取一杯咖啡,忽然听到橱柜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声响。她轻手轻脚地打开柜门--一只老鼠竟然正捧着一盒麦圈大嚼特嚼!

维多利亚叹了口气关上柜门,让它尽情享用这顿早餐吧,反正那盒麦圈也毁了--它用不着吃得那么急。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十二个人要来吃晚饭,可维多利亚还没出去采购呢。她的神经立刻紧张起来,对自己大叫:“早告诉你别磨蹭!”

维多利亚把猫锁进卧室,把狗责骂了一通,它可怜兮兮无辜地望着她,好像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维多利亚穿上外套,身心疲惫地开车向商店驶去。

维多利亚把车在超市的停车场停好,凛冽的寒风用力扯着她的外衣。维多利亚三步并作两步走进超市,顺手抓起一辆购物车--可是车轮子却拐来拐去拒绝前进,还吱嘎乱叫地尖声抗议。她怨气冲天--这真是倒霉极了!

维多利亚决意至少要赢得这场购物车之战。她猛地把车推到收银台旁边,换了一辆车子。还不错,这一辆比较合作,轮子顺滑,悄然无声。终于有一线光明照进了她如此晦暗的一天。

维多利亚站在水果摊前,手捏一只梨时,一阵熟悉的吱嘎声刺入耳鼓,显然有人正使用她换掉的那辆推车--不幸的人!

维多利亚转过身正要脱口而出:“您怎么选了这辆该死的车!”可是眼前的一幕却成为她终身难忘的画面:

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满脸沧桑的皱纹,男人左手推着一辆医院运送病人的推车,右手拖着那辆“该死”的购物车。他毫不在意不听使唤的轮子和它发出的噪音,只顾忙着导引推车,好让他的妻子离货架近一些。

她是位鬓角灰白的虚弱的老妇人,有一双碧蓝的大眼睛。她的手脚扭曲畸形,头只能抬起一点点。他不时拿起一只水果,温和地徽笑着递给她看,她则笑着点点头。他们用微笑和点头来互相回应,好像根本不在乎自己已经成为别人注视的对象。

有人厌恶地摇着头--竟然把医院的推车弄到商店里来;还有人不以为然地窃窃私语。

维多利亚望着他拿起一个面包,那么轻柔地碰碰她的手。两人的默契使空气里满是爱的气息。维多利亚意识到自己这样直盯着人家不免冒犯,就强迫自己把目光移开,便向奶制品区走去,一边想再瞅一眼这对老夫妻。他们竟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她的心。

可他们已经转到别处去了。维多利亚一直没再看到他们,直到她买完东西回到车上。维多利亚发动马达时,突然发现了那对老夫妻。原来,他的小货车就停在维多利亚的车旁边,他正把东西放到车子里面,他的妻子就在推车上耐心地等着。

他匆忙走向车后,一阵劲风掀起了妻子身上的毯子。他充满爱意地把毯子四周重新掖好,那神情像是在床前为一个小孩掖被子,然后他俯下身,在妻子额前吻了一下。她举起扭曲变形的手,摸了摸他的脸。然后,他们都回过头来望着维多利亚笑了。

维多利亚也对他们笑了笑,两行泪水不觉滑过了面颊。

快乐也不会等我们去感受,不要说你没有过快乐,因为快乐就在你我身边。只要你注意去发现,去寻找,快乐是无处不在的。一件小事,一个微笑,都可以是快乐的理由。

优雅的标准

美丽的鸟不一定都由美丽的羽毛装扮而成。

--伊索

玛丽14岁的儿子约翰和她几乎同时一眼就看上了那件衣服。它挂在马萨诸塞州的北安普顿的一家旧衣店里的一个衣架上,跟那些劣质军用雨衣和一大堆各种各样糟透了的呢绒大衣塞在一起--简直就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别的衣服都无精打采,唯有这件显得格外精神抖擞。

这件双排扣的大衣上有一层又厚又黑并且软软的呢绒,新新的,就好像在亨利老爹的轮船衣箱里的樟脑球里保存了很多年似的。

这件大衣有个黑色的天鹅绒衣领,做工精巧,挂着个第五大街的标签,还有个叫人难以相信的标价:28美元。

他们对视了一下,没有说什么,可约翰的眼睛都亮了。

当时,十几岁的男孩子中正时兴这种深色的呢绒轻便大衣,一件新的要值好几百美元呢。但眼前这件比新的还要好,因为它带有往日的那种古典式的优雅的韵味。

约翰把胳膊套进很深的缎子衬里的衣袖,然后扣上纽扣。他在镜子前转过来转过去地审视自己,表情严肃认真,但很快就转为笑容。那大衣穿在他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约翰第二天就穿着那件大衣上学校去了,回来的时候眉开眼笑的。“同学觉得你的大衣怎么样?”玛丽问。“他们都说棒极了。”他说着,小心翼翼地把大衣叠放在一把椅子的椅背上,然后把它抚平。玛丽便开始叫他“波特公爵”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来。

随后的几周里,约翰的身上发生了一种变化:同意取代了反对,安静理智的讨论取代了争吵;他变得更明智审慎,更富于男子汉气概了,更体贴人了,更会讨人喜欢了。“真好吃,妈妈。”每天教他如何做到言谈举止得体,现在,他总是毫无怨言地把烧炉子用的柴禾搬进家来。

有一天,玛丽建议他在晚饭前开始做作业。约翰,这个拖拖拉拉的老手,竟然说:“您说得对,我看我是得这样。”玛丽对他的一个老师提起这件事,并且说自己搞不清其中的原因时,这位老师笑着说:“准是因为那件大衣!”

还有一个老师告诉约翰,说她给他一个高分不仅是因为他的成绩好,而且还因为她喜欢他的那件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