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舌绽莲花,说漂亮话做漂亮人 (3)
从前有一个判官,性子很急。他非常讲孝道,若是听说谁不孝敬父母,立刻气得火冒三丈,给予严厉的惩罚。这一天,有两个人押来一个嘴被堵上的年轻人。来到大堂之后,两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道:“这个年轻人非常不孝,我们路过他家时,听见他在骂他的爹爹,还动手打他的亲娘,我们看不过去,就把他捆起来了,可是他还是不停地骂,没有办法,就把他的嘴堵上了。现在拉到这里,请求大人严惩这个逆子。”
判官一听,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喊道:“来人呀,打这个逆子五十大板。”手下人都知道判官痛恨不孝之人,所以下手非常狠,不一会儿就把年轻人打得血肉模糊,背过气了。这时,有个老妇人拄着拐杖急匆匆走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判官面前,哭着说道:“求大人快帮我找回儿子吧!刚才有两个盗贼溜进我家后院,想偷我家的牛。我儿子捉住他们,要送他们到官府来,可是力不从心,两个强盗反把我儿子捆走,不知弄到何处去了。求大人帮忙,赶紧替我找找儿子。我就这么一个孝顺儿子……”
判官听完,忙问道:“那你看清偷牛人的长相了吗?”老妇人哭着把偷牛人的相貌描述了一遍,判官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刚才那两个人就是偷牛贼,是他们恶人先告状!这么说,被押来的年轻人肯定就是老妇人的儿子了!
判官忙命人去找刚才那两个人,可是他们见到老妇人之后,趁乱就溜走了。判官让人把那个年轻人抬上来,老妇人一看儿子血肉模糊,心疼得一下子就背过气去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父亲对林则徐说道:“看,判官的性子这么急,结果酿成了大错。许多时候,遇事不要着急,这样会避免做错事的。”
林则徐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深受触动。几十年后,他做了湖广总督仍不忘父亲讲过的故事。为了时时警惕自己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的毛病,他专门做了一个“制怒”的横匾,挂在自己的书房,时刻提醒着自己。
林则徐的父亲没有骂他,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却帮助林则徐改掉了毛病。可见在批评别人时,除了出发点和动机要是善良的之外,还要讲究方式。正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要先用麻药一样,在批评别人时,也最好采取这种方式。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地完善自己。批评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伤害人,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192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在批评人时非常讲究策略。他有一个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在工作上却经常出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秘书一听很高兴,柯立芝接着又说:“我相信你的公文处理也能和你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在公文上很少出错了。
在批评别人时,如果先说对方的优点,再去进行批评,对方的心里会觉得好受一些。柯立芝将这个道理解释为:“这正如理发师在替人刮胡子之前,要先给人涂肥皂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不使人疼。”
6. 学会说“不”的艺术
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地拒绝他人,难以避免地说到“不”。不过,这个“不”字好说不好听,如果别人笑着请求你,你却冷冰冰地说出一个“不”字,让对方感觉没有面子,还会伤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所以在说“不”时一定要讲策略性。在必须说到“不”又不想伤感情时,最好将“不”掰成几瓣来说。比如在拒绝别人、说“不”之前,先把理由充分地展示出来,这些理由最好是客观的、难以克服的,让对方能够认同的。把道理说透之后,对方也认同了,然后再说出“不”字。因为说出的理由博得了对方的信任和理解,对方就不会觉得没有面子了。
在一次记者会上,有记者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到底有多少武器?请告诉大家,好让大家放心。”基辛格答道:“我知道美国有多少武器,但是我不能说,因为苏联千方百计想知道美国武器的数量,我不能就这样让苏联不花一分钱就从我这里知道。”
武器这个问题涉及国家的军事机密,基辛格当然不能说。基辛格直接分析了不能说的原因,取得了大家的理解。这么回答,既礼貌地回绝了记者的提问,记者也不觉得难堪。
有个教授到外地去讲学,由于他非常有名气,许多人都想请他吃饭,可教授是个喜欢清静的人,不喜欢应酬,于是他就对请客的人说道:“我知道你们为什么请我吃饭,因为你们爱听我讲学,可是我若是和你们去吃饭,就没法准备好讲稿,准备不好讲稿,讲学肯定不成功。如果讲学不成功,我也就不受欢迎了。到那时候,你们不会再请我吃饭,而我自己也挣不到饭吃了。那时我可怎么办?”说完这番话后,教授又强调了自己要准备新的讲稿,被拒绝的人也都理解了他。
有些时候,面对不太熟悉的人时,可以找些借口来拒绝,但如果是非常熟的朋友,找借口拒绝,则会让对方觉得有搪塞之意,因为人们对朋友往往预期很高,认为即使有困难也应该克服。这个时候,不如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想办法给朋友挽回面子,以免伤了和气。
19世纪英国首相狄斯雷利曾遇到一件很难说“不”的事:有个军官,才能超群,狄斯雷利很欣赏他,一直想和他处好关系。可是这个军官很有野心,他一再请求狄斯雷利加封他为男爵。狄斯雷利知道他不够加封的条件后,不得不拒绝他,于是就把这个军官叫到办公室,非常坦诚地对他说道:“我相信,你是一个非常理解人的军官。你知道,在我们国家获得男爵的封号需要很多条件,这些条件并不是我制定的,是早就规定好的。若我不顾这些条件把封你为男爵,那么别人会指责我,当然也会指责你。我想,就让别人来指责我吧,我会告诉别人说,我多次打算给你男爵的封号,可是你却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够,拒绝了。”
狄斯雷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这个消息散布出去后,众人都称赞这位军官谦虚无私、淡泊名利,对他的礼遇和尊敬远超过任何一位男爵。军官从此非常感激狄斯雷利,后来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和军事后盾。
在说“不”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把“不”字掰成两瓣、三瓣或更多瓣来说:先说理由,然后再说“不”,这是掰成了两瓣;如果先说理由,再说出“不”,最后再给对方找个出路,那就是分成三步了。比如别人求你办事时,你因为种种原因帮不上忙,你一定要把这些原因讲出来,让对方理解,然后说出“不”,最后再给他提供一些信息,××能帮上他,或建议他去××处试试,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其他出路或办法,这样,对方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心生感激。
拒绝一个人的方法很多,但是所有的方法都以一个原则为核心,那就是尽量减少对方的挫败感,不让对方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不让对方感觉丢面子、伤感情。既不用说出“不”,又能表达出拒绝的意思,这就是最漂亮的拒绝话了。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巧妙拒绝的方法。
第一,巧妙回避法
若是不好正面直接拒绝时,可以采取方法巧妙回避,比如说可以转移话题,也可以给个似是而非的答案,也可以空泛地回答。
一位发达国家的外交官问一位非洲国家大使:“贵国的死亡率想必不会低吧?”大使答:“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
在国外一个记者会上,有记者问一个官员,在两个党派之争中,支持哪一方。发言人说道:“谁是正确的我就支持谁。”记者又问:“那谁是正确的一方?”官员答道:“谁坚持真理谁就是正义的一方。”
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说话不自觉地就触到了“雷区”——说话的禁忌之处,比如有人问到了你的工资,可是你不想回答他,又不好指责他不该问,就可以说“刚刚维持生存啦”“算是进入小康了”等空泛的概念,或者可以说:“和你的差不多。”这样既没有拒绝他,也没有说出自己不愿说的话。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部长助理的要职。他有一位好朋友,对他的工作非常好奇,一次,就向罗斯福打听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潜艇基地的计划。这可是一个军事机密,是不能对外讲的。罗斯福见好友面露好奇地等待着他的答案,就凑到他耳边问道:“你能保证不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吗?”朋友以为罗斯福要告诉他了,急切地点头说:“当然能做到了!”罗斯福坐正身子回答道:“那我也能做到。”此话一出,好友被逗笑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打听这些军事机密了。罗斯福没有直接说“不”,但是他借用好友的话,巧妙地拒绝了好友的问题。
第二,找个合适的“挡箭牌”
当你去商场时,如果商场开着大门,保安却把你拦在门外,你可能怨气冲天,但是当商场关上门,挂上“暂停营业”,你就会明白是什么意思,毫无怨言地走开了。这个“暂停营业”就是一块很好的挡箭牌。有时开口拒绝对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旦面对对方又下不了决心,总是无法启齿。这个时候,就可以找个“合适的”的挡箭牌。
明朝时,有一位叫周新的官员,曾任浙江按察史。许多人在求他办事时常给他送礼,每次在拒绝这样的事时他都要费许多口舌,还弄得送礼的人负气而归,为此,他得罪了不少人。这一天,有一个人给周新送来一只又肥又嫩的烤鹅,周新拒收,可是解释了大半天也没管用,对方把烤鹅往桌上一放,就跑出了门。周新看着这只鹅,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命人把鹅挂到了屋子后面。一天,两天……数日过去了,那只鲜嫩的烤鹅变得又干又硬,落满了灰尘。这时又有人来送礼了,周新也没有说话,让侍从把送礼的人带到屋后,看了看那只落满灰尘的烤鹅,还讲解了有关这只鹅的来历,送礼的人一边称赞周新清廉一边带着礼物回去了。这只挂着的烤鹅就成了周新最有效的“挡箭牌”了。
有些人被拒绝后会觉得没面子,他以为这种拒绝只针对他一个人,若是用“挡箭牌”,他就会发现不是单独针对他一个人,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心里就不会因为丢面子而怨恨了。
第三,借别人的口,说出自己的话
在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常常引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说“不”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当然,这绝不是嫁祸于人,让被拒绝的人恨别人,而是巧妙地引用一下别人的话,让对方从这些话中明白拒绝的意思。
郑板桥曾经在潍县当过县令,他为官清廉,不惧权贵。当地有一个恶霸叫李卿,仗着他父亲李君是当朝刑部大官,在乡里为非作歹。有一次,李卿犯了事,郑板桥就命人把他抓了起来。李卿的父亲李君听说后,立即来找郑板桥。他知道自己儿子的罪行,也了解郑板桥的脾气,所以就没有直接说求情的事情,见郑板桥的屋里放着文房四宝,就对郑板桥说:“郑兄,你我题诗作画以助雅兴,如何?”郑板桥爽快地答应了。李君当即提笔在纸上画了一片尖尖竹笋,上面飞着一只乌鸦。郑板桥则挥笔画了一丛细长的兰草,中间还有一只蜜蜂飞舞。
李君画完后笑着对郑板桥说:“郑兄,我这画可有名堂,叫‘竹笋似枪,乌鸦真敢尖上立’?”郑板桥微微一笑说道:“李大人,我这画也有讲究,叫‘兰叶如剑,黄蜂偏向刃中行’!”李君本想以自己的地位吓一吓郑板桥,可是郑板桥却不惧怕。一见这种状况,李君赶紧变换招术,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郑板桥名叫郑燮,他这是有意恭维郑板桥。郑板桥则在纸上写道:卿本佳人。李君解释道:“我这‘燮’字是郑兄大名,你的‘卿’字可是……”郑板桥笑着说:“当然是贵公子宝号了!”李君听了眉开眼笑:“承蒙郑兄关照,既然我儿子是佳人,那就请郑兄手下留情,放他一马嘛!”郑板桥笑着说:“李大人怎么糊涂了?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吗?”李君一听,无话可说,拂袖离去。
郑板桥用唐代李延寿的话,巧妙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相似的情况,可以采用一些古人说的话,或者是影视作品中的台词,都可以巧妙地回避说“不”带来的尴尬,同时又表达了拒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