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星云大师的人生哲学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幸福的生活来自于心的平和

幸福是什么?是富有吗?是事业吗?都不是。幸福的感觉来自于平和的心态。佛教追求平和、自然,内心平和,幸福就会离我们很近。星云大师认为,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外现是宽容,内涵是冷静,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拥有这样的好心态,会让我们体验到更多生活的精彩和乐趣。

学会知足才会富足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星云大师引自《佛所行赞》卷五

星云大师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万事万物,知足常乐。有一颗知足的心,是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生活中有许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

八仙中的张果老,每天都要游走一趟民间寻访度化。

一天,他来到一个村子,在村口看见一对年老的夫妇在卖水果。借着买水果,张果老和老夫妇聊了起来。

“你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啊?”张果老问。老夫妇叹口气,回答:“很贫困。”

“那你们有什么愿望吗?”张果老接着问。老夫妇想了想,回答:“如果能够开一家酒馆,日子就好过了。”

这个愿望对张果老而言很简单,于是他告诉老夫妇:

“在这个村子的后山上,有一块大石头,远远看去,像是一只猴子蹲在那里。在这块石头旁,有三个泉眼,因为无人理会,泉眼已经被尘土覆盖。只要你们把尘土清理掉,泉眼就能够流出有酒香味的水来。”说完,张果老又给了老夫妇一个葫芦,并嘱咐他们要用这个葫芦来装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夫妇二人就爬上了山,找到了张果老所说的那块石头,然后清理了石头旁的泉眼,果真有酒香味的水流出来。老夫妇大喜过望,立刻装了一葫芦水回到村子中卖。太阳下山的时候,一葫芦的水也卖完了。

就这样,他们每天都上山装水回来卖,日子越过越好。

一年后,张果老再次来到这个村子,看到了这对老夫妇。张果老问道:“你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啊?”老夫妇回答:“日子嘛,勉强过得,就是没有酒糟,要是有酒糟就可以喂猪了,这样就更好了。”

张果老听后,一边摇头一边说:“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说完就离开了。第二天,老夫妇再次上山,发现泉眼已经枯竭,再也不会涌出有酒香味的水了。

不知足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富足的感觉。佛陀曾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在大千世界中,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可能没有任何欲望,有欲望就会不知足,关键在于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一天,朱慈目居士去拜访佛光法师。见到佛光法师后,朱慈目居士便说:

“大师,我虔诚地拜佛二十余载,最近感觉自己在持佛号的时候和往常有所不同,却参悟不出其中的缘由,希望大师能够指点一二。”

佛光法师听后,问道:“你感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过去我能够感觉到心中有佛性,即便不会表述出来,但是心中的佛声仍旧绵绵不绝。就算是在不持佛号的时候,佛声也不会消失。”朱慈目居士回答道。

“这说明你念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是一件好事啊!”佛光法师高兴地说。

“但是现在却感觉不到了,佛声消失了,这让我十分困惑。似乎我的真心消失了,每当想到这,我心里就会极度恐慌和不安。”朱慈目居士沮丧地回答。

这让佛光法师十分疑惑:“真心怎么会消失呢?”

朱慈目居士表情痛苦地说:“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只想找回与佛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感觉。但是不管我使用什么方法都找不回来,这实在让我太痛苦了。

法师,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找回来吗?”

佛光法师听后,笑着说:“真心就在你的身上。”

“可我为什么感觉不到呢?”朱慈目居士不解地问道。

“因为你的贪念太多了,你总是妄想得到一些东西,所以真心就离开了你。”佛光法师说,“正如永嘉大师所言,‘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朱慈目居士听后,若有所思,似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知足,是在认为自己能做到的能力范围内循序渐进,不把过多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强加在自己身上。诚然,人不能没有追求,也不能失去坚持实现理想的信念。但是,需要适可而止,如果任何事情都要不惜代价,甚至是不择手段地去实现,那生活就会变得十分苦累,内心也无法感觉到幸福。

做一个知足的人,就算看到一草一木,也像看到了风光美景,感到满足和快乐。做一个知足的人,在平凡清淡中,过着安详而有意义的生活,真切地体验内心的富足。

保持内心的平静

佛教言:“如是因,必得如是果。”真正的勇者,没有多年的修心养性,是不容易成功的。

——星云大师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人的内心想要保持宁静的状态,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

人心浮躁、人情淡薄,失信与背叛,太多的虚伪、欺侮和诈骗让人们的内心无法平静,这自然就无法进入空寂的境界。

星云大师建议人们,每天起码保有十分钟的宁静,让精神有喘一口气的闲暇,有一个可以让阳光照进来的间隙,给内心一片清净之地。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时,佛陀就悟到众生沉迷不悟、在六道中轮回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妄想掩盖了佛性。佛陀在后来说法传道的四十九年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希望人们消除妄想,不胡思乱想。佛经上讲八万四千种法门,不管是念佛还是拜佛,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修炼宁静,不胡思乱想。

一位婆罗门的教徒十分信奉佛陀。一日,他特地去拜访佛陀,在顶礼膜拜之后,他对佛陀说:“尊敬的佛陀,我虽然不是您的弟子,但是一直以来都很尊敬您、仰慕您。我学习了十几年的知识,心里一直有一个结,希望您能够给予指点。”

“众生平等,真理都是共通的,你能够这么好学,我十分高兴,有什么问题你就尽管提出来吧。”佛陀慈祥地回答。

“我觉得人心是非常矛盾的,这让我十分困惑。”教徒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疑惑。

佛陀听后,没有直接回答教徒的问题,而是指着一盆水说:“你看看这盆水,从里面你看到了什么?”

教徒俯身看向水中,看到水中清晰地倒映着自己的脸。于是他回答说:

“我看到了自己的脸。”

“那如果你现在把一些红的、蓝的、绿的染料放进水中,你还能看到自己的脸吗?”佛陀问。

“当然不可能了,水已经浑浊了,怎么还能够看到自己的脸呢?”教徒回答。

“那如果把这盆水放在热炉上加热呢?”佛陀继续问道。

“那更加不能了,水盆放在热炉上,水在沸腾的时候,会不断翻滚,不断冒出水蒸气,怎么能够看到自己的脸呢?”教徒回答。

佛陀听后,把教徒领到了院子中,指着院子中央的水池说:“你看这个水池中,能够看到你的脸吗?”

教徒走过去,看到水池中的水虽然是静止的,也是干净的,但是水中有许多青苔和浮游生物,连池底都看不到,更不能看到自己的脸了,于是如实向佛陀禀告。

这时,佛陀才开始回答教徒的问题:“道理都是一样的,清澈的水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将你的面目清楚地映出来,不仅是你,水旁边的景物也会倒映在水中。这是因为水是十分干净的。人的心也是如此,当心中没有杂乱的想法,没有烦恼滋生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清净自性。这个时候你所看到的,你所分析的事物都是正确的,这就是‘从心出口’所要阐述的道理。但是,当你的心中有了欲念和烦恼时,就像是加入了染料的水,就有了想要染色这种欲望和烦恼,这会使你看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算心中看起来非常平静,但是存在烦恼的根源,就像是平静的池水中生长着青苔和浮游生物,也让你不能看清外面的世界。”

稍作停顿后,佛陀继续说:“人心中哪怕只存在一点点烦恼,就好像无名火一样,当‘色’燃烧起来后,‘水’就会沸腾,当然无法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佛陀的一番话,使婆罗门的教徒顿时醒悟,原来矛盾的不是人性,而是自己的内心。欲念就好像是混浊的色彩,烦恼就好像是火,使自己看不到一个清净的世界。如果自己的内心明朗,信念静止,则可去除杂念,远离烦恼。

佛陀的心清澈明净,所以他能够明了世间一切道理和真相。对于普通人而言,一旦受到世俗的干扰,就很难再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可能像佛陀一样远离红尘,做一个局外人。

但是我们可以像星云大师说的那样,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暂时让自己解脱出来,做个局外人,修炼内心的宁静,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内心的烦恼,让内心达到放松、释然、坦然的空寂境界。

化怨气为力气,变生气为争气

人的生命就在一口气的呼吸之间,一口气上不来,人的这次生命就结束了。

——星云大师

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生气抱怨也是在所难免,但是生气和抱怨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对人的身心产生负面的影响。早晨上班因为堵车而生气,会影响一整天的工作效率;因为工作不顺利而抱怨,则会降低自己对生活的热情。

佛教的禅法中教人通过打坐来调身、调息、调心,其中调息就是调气。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要懂得调理,不要让怒气影响到自己。因为生气就像是恶魔附身,使人变得面目可憎。

一位千金小姐虽久居深闺,但因貌美如花,所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门提亲的人踩断了门槛,也未能抱得美人归。

一日,众男子听说这位小姐要到佛堂祈福,于是都早早来到佛堂门外等候,希望能够一睹芳容。没想到那日拜佛祈福的人很多,千金小姐坐在轿子中等了半个多时辰,也未能进入佛堂。

这时,随行的小丫鬟倒了一杯茶水给坐在轿子中的小姐,岂料小姐一手将茶杯扔到了轿子外,然后跨出轿子,用手指着丫鬟的额头数落道:“你看不见骄阳似火吗?还要让我喝这么热的茶水,想热死我吗?真是长了个笨脑袋。”

骂完后,小姐又狠狠瞪了丫鬟一眼,才缓缓走进轿子,姿态自然是婀娜多姿,但她不知道自己女神般的形象在她骂丫鬟的那一刻就荡然无存了。在那些男子眼中,她的柳叶眉更似两把剑,含情杏眼更似两个风火轮,樱桃小口变成了血盆大口。

凡是见过此景的男子,再也没有人愿意到小姐家提亲。渐渐地,传言中的千金小姐由绝色美女变成了戴着人皮面具的母夜叉,没人敢娶了。

纵然是面若桃花,生气起来也会恐怖万分。有的人在生气时,面红耳赤,大吵大闹,在张开嘴巴的同时,也关上了自己的智慧之门,这实在是对待人生的下下之策。能够做到别人生气我不气,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有徒弟曾问星云大师:“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呢?”星云大师说:“生气表示没有力量,因此化解生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争气。”

一个秀才出身的年轻人在衙门里当差,自认为满腹经纶,却迟迟得不到重用。因此,他总是生气抱怨。

一天,他在登山的途中遇到一位老者,出于善心,年轻人一路搀扶着老者上山。到了山顶后,老者对年轻人说:“你这一路都是闷闷不乐的,似乎有什么心事?”年轻人惊异于老者的洞察力,心想老者必定是非同一般的人,于是对老者说出了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

老者听后,笑着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向远处的平地扔去。眨眼间,这块石头就落在一堆石头中不见了踪影。然后老者对年轻人说:“你能找到我刚刚丢过去的石头吗?”年轻人在石头堆旁看了很久,也不能确定老者究竟丢了哪块石头过来,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老者身边。

接着,老者又从怀中取出一颗闪闪发亮的宝石,然后用力丢到石头堆中,再让年轻人去找。这一次,年轻人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宝石寻回。并且他领会了老者向他传授的道理:当自己只是一块石头时,生气抱怨只是徒劳,想要迅速脱颖而出得到赏识,就要让自己成为一颗耀眼的宝石。

从小,父母长辈就会对我们说,凡事都要争口气,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各方面都要有所建树,做个有出息的人。当自身没有任何闪光点时,我们没有权利抱怨。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实力和修养,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这里所指的争气,并不是让人们争得第一第二,而是要人们成为沉稳、能够吃苦的人,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

然而,对于修养还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人而言,生气是难以自控的行为。

那么适当的生气则可以帮助他们发泄一部分不良情绪。但是切记不要怄气,因为怄气是生闷气,气没有出处,闷在心中会伤害自己。

有位哲学家曾教人们每天数自己生气的次数,例如,第一天生气三次,第二天生气一次,第三天没有生气……然后是两天生气一次,三天生气一次……随着生气的次数不断减少,自己的修养也在不断地提高,这是调理生气很有效的方法。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化怨气为力气,变生气为争气,拥有“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胸怀,少一点生气,多一些微笑。

忍耐是力量的象征

色身的病苦不是真苦,只要我们肯忍耐,自然就有力量去承担一切病苦,而在病时不觉病,苦时不觉苦,自觉忍耐的力量可以应付一切。

——星云大师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耐,是佛家弟子在修行时必须做到的六度中的一度。只有做到忍耐,才可以什么事都能做到。因为有忍才能殷勤精进,才会有进步。

星云大师说,忍不但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佛教所有修行中的最大修行,那些无量的功德,均在于一个“忍”字。

闵子骞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名损。母亲在他幼年时期便去世了,父亲为了照顾他,又娶了一个妻子。

然而,后母对闵子骞并不好,尤其是当自己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亲生儿子身上。冬天到了,后母给两个弟弟用棉花做了厚厚的棉衣,却给闵子骞用芦花做棉衣。芦花做的棉衣看起来很厚,实际上却丝毫抵挡不住风寒。一日,寒风凛冽,父亲让闵子骞陪自己外出办事,并让他驾马车。马车跑起来后,寒风吹透了“棉衣”,闵子骞冻得瑟瑟发抖。

父亲见闵子骞穿着如此厚的棉衣,却如此之冷,感到十分不解。于是他用手去摸闵子骞身上的棉衣,发现有些异样,便挥刀将棉衣划了一个口子,露出了里面的芦花。回家后,父亲立刻叫来闵子骞的两个弟弟,看到他们穿着货真价实的棉衣后,明白了一切。于是父亲对后母说:“我娶你,本是希望你能够照顾好我的儿子,没想到你却如此狠心地对待他。你不配当一个母亲,你走吧!”

闵子骞听到父亲的话后,立刻跪在地上祈求父亲不要赶后母走,并对父亲说:“有后母在,只有我一个人挨饿受冻;如果后母走了,我和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了。”后母听到闵子骞的话,悔不当初,当即表示以后一定把闵子骞当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

闵子骞用忍耐换回了后母的悔悟,如果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像闵子骞一样,那将会减少许多因为斤斤计较而发生的冲突。正如佛陀所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可以见得,忍耐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孔子所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历史上因为忍辱而成就了一番事业的,还有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长庆元年三月被封为光王。李怡的母亲本是一个地方军阀的妾,该军阀被铲除后,她被收入宫中,成为郭贵妃的侍女,后来得到唐宪宗的宠幸,生下了李怡。宪宗皇帝驾崩得早,李怡与他母亲在为了权力而明争暗斗的皇宫中危机重重。李怡只能通过装疯卖傻得以韬光养晦,同时保全自己的性命。即便是如此低调,他仍旧不能消除文宗、武宗两位皇帝对他的芥蒂,时时要忍受来自侄子们的猜忌、排斥和打压,还要小心翼翼地不让两个侄子抓到任何把柄,置自己于死地,处境可谓是苦不堪言。

唐武宗继位后,李怡为了保全自己,离开了皇宫这个是非之地。在民间,李怡颠沛流离,日子过得很清苦。却也正因为如此,他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这更加坚定了他心中的志向。李怡效仿孔明隐逸于隆中,太公闲钓于渭水,积累实力。

唐武宗弥留之际,把李怡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忱终于在847 年即位,成为唐宣宗。在此之前,李忱一直装糊涂,表现出无能痴呆的一面,忍耐着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而这些都为他后来成大器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能够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必定能够成为人上之人。《金刚经》中所讲到的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去四肢,心中却没有一丝嗔恨。这位忍辱仙人,就是佛陀的前世。真正的忍耐是力量的象征,就如星云大师所说:“人要有力量才不会被人打倒,其中最重要的是忍耐的力量。忍耐力强的人,不因一时一人一言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忍字心头一把刀,忍耐是一件让人十分难受的事情,可它却是对一个人智慧和毅力的考验,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能力。只有学会忍耐,才能练就无敌的力量。

做一个豁达的人,从容自如

假如能把宇宙天地、虚空万物都视为我的,用般若去分析世间的真相,慢慢地就能进入到观自在。

——星云大师

人们常说:“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心。”若一个人的心中能够容纳天地,那对他而言,这个世界上便没有能使他伤神之事。因为心胸宽广的人,就好比弹簧,不但具有能屈的柔性,也具有拉伸的韧性,在面对厄运和困顿时,能够让自己不急不躁,保持内心的淡然。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心胸宽广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和睦相处。因为在困境中,他们能够与人共患难,团结一致战胜困难。从古至今,那些因为一些小事就斤斤计较,对于他人的无心之过也要耿耿于怀的人,都不会有所成就。

相反,只要是胸怀大志、目光长远、心胸博大的人,都会成就一番事业。

郭沫若和鲁迅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们之间还曾通过笔墨相讥。鲁迅去世后,许多人对他进行“笔尖围剿”,给他扣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攻击他的籍贯、年龄、态度、气量,说他是一个尖酸刻薄、冥顽不灵的老头子,一个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

而此刻的郭沫若却没有像有些人一样,对鲁迅进行“鞭尸”,反而站出来为鲁迅说话,捍卫鲁迅的精神,并表示自己为曾经和鲁迅之间的矛盾而深深自责。

他曾十分诚恳地对他人说:“鲁迅先生在世时,骂了我一辈子,现在先生不在了,我要恭维他一辈子。”且不说郭沫若的作品如何,只看郭沫若的为人,也足以让人敬佩。

具备这样的心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求我们时时刻刻控制自己的欲望。没有了那么多的欲望,才不会为了一己之利与人争、与人抢、与人斗,也不会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他人,会做到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如此一来,人才能够越来越大度,即便是遭受了他人的误解和指责,也会冷静面对,而不是不依不饶,将事情扩大化。大度之人,能够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在最合适的位置。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使自己成为大度之人,将自己的心想象成辽阔的天空,可以让苍鹰无拘无束地翱翔。这样的我们,才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内心坚定的信念。反之,心胸狭窄只会让我们着眼于一些蝇头小利,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无尽的烦恼。

一日,小和尚智聪与师父下山采购水果。在水果摊上,一个顾客一边挑挑拣拣,一边抱怨水果的质量不好却要价很高。但是摊主一直笑脸相迎,说道:

“这位大哥,我们这儿的水果都是走空运的,已经很新鲜了,如果您觉得不合心意,可以到别家再转转。”

但是这位顾客却不肯,说:“便宜点儿吧,三块钱一斤,我多买点儿,要是不能便宜就不买了。”

摊主说:“如果我以这个价钱卖给你,那也太对不起之前买走水果的人了。”

顾客把脸一扬,说:“那就是你的事情了。现在我觉得你的水果不好,就要以这个价钱买。”

面对说话如此无礼的顾客,摊主也不生气,依旧笑着说:“咱们这都是进口水果,路途遥远,碰伤一点儿是在所难免的,我可以保证,绝对不会影响食用。”话已至此,顾客再也不好说什么,加上摊主一直态度诚恳,于是不再砍价,以摊主给出的价格,买下了水果。

小和尚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里暗暗替老实的摊主不服气,为什么他要一直忍让呢?这个顾客不买,自然有人会买。师父似乎看出了小和尚的疑惑,笑着对他说:“天地在心间,何处不春风!”小和尚听了,心中的疑惑顿时解开了:是啊,能把天地都装在自己心里的人,不管在哪里都能够感受到春风拂面般的温暖,他还会计较他人对自己的挑剔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故事中的摊主一样,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快乐。

如此,不管外界的环境多么恶劣,都不会侵蚀到我们的内心。快乐与否,在于我们自己,而不是任由他人决定。做一个豁达的人,这样才能在慌乱中从容自如,在忧愁中寻找到快乐,在艰难时依旧不放弃拼搏,在得意时能够保持低调。

正如佛教所宣扬的精神,天堂也好,地狱也罢,一切都由心生。因此,在禅师眼中,佛的阵地是无处不在的,因为一切都在他们心中。

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圆满

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圆满,几乎是不可能的。

——星云大师

每个人都在追求完美,希望能够拥有圆满的人生。然而,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又怎么会存在完美呢?星云大师说,太圆满、太美好容易遭忌,而有所缺陷反而能够“因祸得福”。

一个人因为遭遇了变故,下身瘫痪,下半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此人无法承受打击,想要轻生。在最后关头,佛祖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如此不珍惜性命。此人哭着回答:“我现在连路都走不了,凡事都要别人帮忙,成了废人,活着对我而言简直太痛苦了。”

佛祖听后,把他带到了大街上,指着一个双目失明,要依靠拐杖才能行走的人说:“与他相比,你依旧能够看到美丽的景色。”然后又指着一个被人割掉了舌头,只能靠双手比画着和人交流的人说:“和他相比,你还能说话。”

接着,又指着一个努力看着他人嘴型,却依旧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的人说:“和他相比,你还能够听见声音。而你的双手还会因为失去了双腿而变得更加有力和灵活,这难道不是一种优势吗?”

此人听了佛祖的话,放弃了轻生的念头,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

在这个世界上,身体存在缺陷的人比比皆是,星云大师鼓励身体有缺陷的人,要乐观而积极地生活。很多时候,缺陷还可以激发出我们的潜质,使我们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去完善自己。

很久以前,有一个王后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这个女儿却长得极为丑陋,甚至有些不像人类。王宫中有人看到她,竟以为是见到了怪物,渐渐地便有了王宫闹鬼的传闻。

为了消除恐慌,同时也为了维护王族的面子,国王不得不命人将公主看管起来,不许让外人看见。可怜的小公主终日被关在一个小屋子中,虽然有吃有住,但是却一点儿都不快乐。转眼间,公主长大了,国王开始为公主的婚事忙碌。他命人到全国各地去打听,希望能够找一个名门望族出身的男人,这样才配得上公主王族的身份。但这样的男人一定会嫌弃公主样貌丑陋,所以此人必须是家道中落,最好是生活困窘的人。

经过多方打听,国王终于物色到一个人选,对方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国王毫不隐瞒地对他说了公主的实情,同时许诺会给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赏赐黄金万两,只要他不将公主的样子传与外人知道。年轻人答应了国王的要求,成为驸马。

婚后,驸马经常把公主锁在家中,自己一人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时间长了,很多关于公主的流言飞语传播开来,人们对她的样貌好奇不已,总是想趁机目睹一下公主的样子,可是每次都被驸马巧妙地拒绝了。

公主常年独守在宫殿中,内心十分烦闷,父母不喜欢她,丈夫也不爱她,公主便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参禅诵经上。日积月累,禅宗使公主的内心清澈见底,端庄的气质日益显现,曾经丑陋的样貌渐渐有所转变。一日,众人故意灌醉驸马,从驸马身上偷取了钥匙,打开了宫殿的大门。当他们看到落落大方的公主站在他们面前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公主虽然算不上倾国倾城,但是那高贵优雅的气质足以让人过目不忘。

驸马酒醒后立即赶回家,看到很少亲近的公主,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娶进门的妻子。就连国王和王后也不敢相信,曾经丑陋的女儿,现在竟变得如此美貌。

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无瑕,正是因为有缺陷,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激发同命运斗争的精神和勇气。对待自身的缺陷是如此,对待人生的不圆满也是如此。

一位老伯坐在路边,似乎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一直眉头紧锁,正巧被路过的佛陀看见。佛陀便走过去问道:“施主有什么烦恼吗?”

“不瞒大师,我现在烦恼极了。我家母牛刚刚生了一头小牛,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前几天母牛带着小牛出去吃草,小牛走失了,母牛担心小牛,已经连续好几天不吃不喝了。我找遍了整个山坡,也没看见小牛的踪影,真是活活急煞人啊!”老伯唉声叹气地诉说道。

佛陀听后宽慰老伯道:“你大可不必为此事烦恼。”老伯却认为佛陀不够理解他,十分不高兴地说:“你是出家人,六根清净,不会理解我们普通人的烦恼。”

“看来你心里惦念的东西很多了?”佛陀问道。“那当然了,我们凡夫俗子谁没点牵挂呢?除了牛以外,我担心的事情还多着呢!我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庄稼的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说不定连肚子都吃不饱了。”老伯回答。

“似乎你的烦恼很多,其实不过是一头牛,一片地,一个家而已。而我却要担心普天之下的所有家庭,耕作普天之下众生的心灵。我每天都要烦恼怎样才能让天下苍生平安幸福地度过一生。你说是你的烦恼多,还是我的烦恼多呢?”老伯听完佛陀这一番话后,幡然醒悟,顿时觉得自己那点烦恼不算什么。

这时,佛陀又说:“虽然我的烦恼很多,但是我却从来不觉得这是烦恼,因为我的胸怀能够容纳天下,天下也能将我容纳,‘有’和‘无’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区别。而你却过分在意‘无’,忽略了‘有’,所以你才感到苦恼不堪。”

佛陀的提点使老伯的内心明朗起来,烦闷也随之消失,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星云大师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有的对苦乐太计较,被苦乐所牵制;有的对荣辱太计较,被荣辱所牵制;有的对得失太计较,被得失所牵制。

人生的不如意随处可见,也正是这些不如意的存在,才能映衬出所拥有的幸福和美好是多么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追求圆满,而是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圆满。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是无知的表现。

——星云大师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活着真累!”既然活着这么累,为什么还要选择活着呢?这就在于累的真正原因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没有摆正思想,将自己置身在了一个“累”的环境中,也就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累,每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时,都会考虑别人会怎么看你,这样一来,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就会变得复杂。举个例子来说,你认为自己穿这件衣服很漂亮,但是身边有人说另一件更适合你,于是你违心地选择了另一件。这时,穿衣服不再是为了自己开心,而是为了给别人看。星云大师曾说:“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是无知的表现。”

一对父子牵着一匹老马去赶集,走在途中,儿子有些累了,父亲便让儿子骑在马上,而自己牵着马走在前面。

经过稻田时,几个农夫正在田间劳作,看到此景后,说:“这儿子太不孝了,自己坐在马上,让父亲给他牵马。”

儿子听到后,认为农夫说得很对,感到十分羞愧,连忙跳下马,让父亲骑在了马上。没走多久便到了一个村口,村口有几个妇女在坐着聊天,见到儿子牵着马过来,低声议论起来:“这个当父亲的,竟然自己骑马,让那么小的儿子帮自己牵马。”父亲听后,顿时觉得很没面子,于是连忙跳下马,与儿子一起牵着马走。

这时,坐在街边乞讨的叫花子看到了,笑着说:“这爷儿俩真傻,有马不骑,偏要走路。”父子俩一听,便一起坐到马上。快要进城时,看到一位老人,老人看着他们唏嘘道:“这父子俩太不人道了,那匹马已经那么老,还要让它驮着两个人。”

听到此话的父子俩相继从马上跳下,却发现这一路走来,无论他们谁骑在马上,或者骑不骑马,都会引来他人的议论,似乎怎样都不对。父子二人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生起闷气来,怎样才能既不遭人议论,又能进城赶集呢?

其实别人的议论和这对父子能否进城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是完全没有关系,可是这父子俩偏偏将二者联系到一起。这看似是一个笑话,却反映了现实中太多人的心态,那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生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怎么看自己?当我们认真地这样问过自己后,就能够知道自己是否因为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一日,一名叫作释然的小沙弥正在园子中为花除草,他的师父清水禅师走了过来,问他:“释然,你爱色吗?”

释然听到师父这样问,吓得手中的水壶险些掉在地上,他不知道怎样回答师父的问题,因为世间万物,包含色的事物太多了,脸色、美色、菜色、景色,任何一件实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如果直接回答不爱,师父会不会认为自己回答的就是美色,继而认为自己六根未净呢?

思来想去之后,释然颤抖着声音回答:“不爱!”清水禅师虽然站在一旁,但是释然内心的想法他已经猜到了十有八九,他继续问道:“你确定你在回答之前已经想好了吗?当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如此肯定地回答呢?”

这一次,释然底气十足地回答:“当然能!”清水禅师听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着看着释然。释然感到有些奇怪,于是反问道:“师父,那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得到师父的许可后,释然问道:“那您爱美色吗?当您面对美色的诱惑时,您能坦然面对吗?”

清水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猜你一定会这样问我。在我看来,再美的美色也不过是经过美丽修饰后的皮囊而已,我爱与不爱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自己在面对时能够不为所动,又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只要内心的信念足够坚定,又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呢?不管释然怎样回答,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评价,有褒有贬。与其被别人的议论所困扰,还不如像禅师一样,明确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

星云大师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即使在这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你还是你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你就不再是你,而是他人眼光和议论的傀儡,这会让你活得更累、更痛苦。因此,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做一个忠于自己的人。

逆境让人更冷静,更容易看清自己的路

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掉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

——星云大师

当一个人在蹒跚学步的状态时,跌倒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而这不过是漫长人生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人的一生都处在蹒跚学步中,总会遇到挫折致使自己跌倒。

有人说:“如果跌倒了,不要急着爬起来,看一看周围有什么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捡起来后再站起来。”处在顺境的时间久了,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星云大师认为偶尔经历一下逆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路。

首先,在逆境中可以摸索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积累经验。就像是初学轮滑时,我们无法掌握其中的要领,经常会掌握不好平衡而摔倒在地。第一次摔倒,我们摸索到在摔倒前降低身体的重心,可以减轻疼痛感;第二次我们知道要尽量向前摔,这样不会碰撞到头部……渐渐地我们会从摔倒中得出经验,总结出双脚成八字形,双膝弯曲,更容易保持平衡。就这样在不停地摔倒中,掌握轮滑的技巧,直到如履平地。

同时,当人身处逆境时,更容易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大多都有遭遇困境的时候,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越挫越勇,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直到成功。

1854 年年初,曾国藩率湘军水陆师1.7 万人在湘潭会师,准备声讨太平天国。大部队从西边进攻太平军,没想到遭遇了太平军的猛将石达开,连连战败。这令曾国藩十分气愤,竟要投江自杀,结果被属下救了上来。自尽不成,曾国藩只好想办法取胜。经过一番精心的布局,在后来的几场战争中曾国藩取得了胜利,收复了许多失地。

接着,湘军兵分三路向东进攻,突破了田家镇防线,却未料到被太平军阻截,长江湘军水师接连败退,曾国藩率领残余部队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夹,被太平军围困。走投无路的曾国藩第二次跳江自杀,再次被属下救起,最后退守南昌。

这时,朝廷派人来催报战况,曾国藩无奈之下如实禀报,希望朝廷能够派人支援,他在信里这样写道:“臣屡战屡败,有愧圣恩……”他的同僚周中华看后觉得不妥,于是在“屡战屡败”四个字后面又加了四个字——“屡败屡战”!同样四个字,颠倒了一下顺序,意思却从败将变为了英雄,可谓是天壤之别。

曾国藩反复看了几遍这四个字,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笑着对周中华说:

“中华果然是个奇才,同样的字,你却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果真是一字千金啊!”周中华听后淡淡一笑,说:“中华只是游戏文字,不值一提。恩师学究天人,只是关心战事,心不在此。其实百战艰难,胜败乃兵家常事,恩师应将‘屡败屡战’作为座右铭,这样就能够逢凶化吉,转败为胜。”

曾国藩听后,认为周中华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按照周中华的意思将奏折拟好,由此一来,靖港之战就成了“屡败”中的一场小败,而湘潭大捷则变成了他苦心经营的成果。当时,在朝廷和太平军的作战中,屡吃败仗,像这样的胜仗很少,皇上看到奏折十分高兴,立即将湖南境内巡抚以下的所有官员调去支援曾国藩。

最后,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大获全胜,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那以后,曾国藩在战争中再也不会轻言放弃,一定坚持到最后一刻。

其次,在逆境中,更容易体会到人情冷暖。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有的朋友只在我们顺利时和我们关系密切,一旦我们遭遇了逆境,他们便扬长而去;而有的朋友,平时很少往来,但是在我们身处逆境时,给予我们安慰和帮助。是否是真心的朋友,在逆境中才能够看出来。

最后,逆境是获得成功的台阶。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苏秦未得到功名时回家,家人都不予理睬,使苏秦心中很是不快,只好把一腔怨气化为力气,拼命读书,在得到《太公阴符》后,更是用心钻研,最终获佩六国相印。

所以,即便是身处逆境,也不要因此而气馁,星云大师鼓励所有身处逆境的人,要在跌倒后勇敢地站起来,这样才能看到成功向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