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要让孩子吃点苦(4)
由此看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并不是什么坏事,困境绝不能和交厄运划等号。这一点,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就像他在日益繁重的学习生活中,一次考试的失利并不能证明什么,灰心丧气只能使自己的心情备受压抑。相反,如果能让孩子换个角度来面对失利,重新审视自身的优缺点,就能在失利中总结出不足,就会帮助自己去追求更大的进步。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艰辛的求索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坚强的心理承受力,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孩子来说,经历困境就是加快他成长进步的契机。
2.教孩子学会自己找快乐
快乐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对快乐的诠释都不同于他人。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也有人曾说:“一个人只要想快乐,就可以办到。”其实,孩子也能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体会知道,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快乐。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面对学习、生活中林林总总的状况,他悲伤面对是一天,开心面对也是一天,那为何不笑对每一天呢?所以,要让孩子学会“自找”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高兴的事时,心情就会出奇的好,快乐也就随之而来,其实这是人的一种正常反应。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并不是每个日子都晴空万里,有时还会穿插一些风雨雷电,很难预料人的一生中会发生什么。这时,寻找快乐就会变得异常重要。
父母如果想让孩子的生活过得幸福和充实,就应该教他学会把生命中的小插曲也当成是一种快乐。孩子也许会想,遭遇困境痛苦还来不及,哪还快乐的起来啊?告诉他,其实,如果他足够努力,快乐会在任何时候光临,换句话说,在困境中他也能得到收获的喜悦。可以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快乐是一种能力,一种决定他是否能幸福生活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炎热的夏天,灰尘漫天的建筑工地上,有几个年轻的工人在干活。一个工人一边干一边不停地埋怨,心中似有许多的怨气,想想也是,这么炎热的天气,没有人愿意在外面干活。还有一个工人,不论别人怎样,他都是闷声不吭埋头干活,世界在他的眼里只有这些工作,任何人不能扰乱他的步伐,大家都不知他的想什么。最特别的是另一个工人,他不仅没有抱怨炎热的天气,还一边干一边快乐地唱着歌,看得出,这样恶劣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快乐。
这些工人在做着同样的工作,但由于抱着不同的心态,不仅是工作效率不同,最重要的人的精神享受也不同。同样是恶劣的环境,有人得到了疲惫和心灵的焦躁,有人却收获了快乐。
父母可以让孩子想一下,在辛苦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在学习中得到愉悦,而有的同学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抱怨学习的辛苦和劳累。其实,快乐不快乐都是自己选择的。
告诉孩子,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困境也是一样,它并不是忧愁和苦难的代名词。如果他能够坦然面对,并且从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他就能够收获更多的快乐。
3.让孩子从乐观角度思考
其实,快乐就是一种感觉,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一种感觉。孩子在顺境中的快乐太多,就不觉得珍贵,如果他能在困境中收获快乐,就相当于在生活的艰辛中寻求到了价值,这种快乐的体会一定是让他回味,又无法轻易忘记。
在孩子遇到困境的时候,父母应该让他试着从比较乐观的角度来思考,就会使他充满喜悦和盼望。所以,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这样他就能在“废墟”中发现希望;否则,孩子如果很悲观,纵然在“鲜花”丛中也不能体会到快乐!
1814年,法国大将军陶梅尼在前线打仗时,出现了意外,他的一条腿被敌军的炮弹炸断。出院后,当他的勤务兵看到将军只剩一条腿,吓得哭了起来。“你哭什么?”陶梅尼将军笑着说,“以后你只要擦一只皮鞋就够了!这不是很好吗?”
将军的话是一种在困境面前的不妥协,更是智慧的体现。将军如果自怨自艾也就不能称其为将军了。可见,如果能换一种角度思考困境,困境也变成了快乐。
有一个年轻人,意外触电后失去了双手双脚,他还是坚强地活下来!由于没有双手、双脚,他学会用嘴巴转开水龙头,他的家人还帮他订做了一个头箍,戴在额头上,头箍上有细长的铁条,当他看书时,只要轻轻一转头,细铁条就可以帮他翻书。
后来,他加入了医疗志愿者行列,由其他志愿者推着轮椅,送他进入每个病房,和身患重病的病人聊天,讲话!每个住院的病人,当看到这位没有双手、双脚的年轻人,居然满心欢喜地来探望他们,并鼓励他们要勇敢地活下去,感到惊讶之余不由得感动起来。因为,相比这位年轻人来说,自己已经有太多幸福了!
所以说,一个人是否会快乐不在于这个人是不是足够幸运,总是处于顺境之中,而在于他面对困境时的态度。最珍贵的是,孩子面对困境时是否能满心欢喜的接受?是否能积极努力地想办法解决问题?这都是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的健康处事心态。
如果父母能让孩子把这些“烦恼”的事化解为一种快乐的体验,那么,他就掌握了快乐的秘诀,再也不用惧怕困难的到来了。否则,就像英国文豪肖伯纳曾说的一样:“如果我们总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
要让孩子把困境当成他提高自己水平的铺垫,要让孩子知道,能在困境中收获快乐才是真正的强者。
六、让孩子经历生活磨难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后才能实现。
——(古罗马)塞涅卡
古人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是被历史已经证明了的真理。那些成功的雄才都经过了种种磨难,面对磨难,他们从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怜自叹,而是咬紧牙关,奋力抗争,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战胜磨难,成为强者。
人生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勇于面对生活的磨难,并克服它,继续迎接下一个挑战,他一定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深山里的两块石头。第一块石头和第二块石头并肩而立,第一块石头说:“去经一经路途的艰难险阻、磕磕碰碰吧,学会拼搏,也不枉来此世一遭。”
“我不,这是何苦呢!”第二块石头嗤之以鼻,“我在这生活得挺好,周围花团锦簇,只有你会那么愚蠢地在享乐和磨难之间选择后者,再说了,那路途的艰险会让我粉身碎骨的!”
于是,第一块石头顺着山溪滚流而下,在历尽了风雨和大自然的磨难之后,它依然坚定方向,在路途上奔波。第二块石头也依旧在高山上享受着安逸和幸福,享受着周围花草簇拥的舒怀畅意。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历尽尘世之千锤百炼的第一块石头和它的家族已经成了世间的珍品、石艺的奇葩,被千万人赞美称颂。第二块石头得知后,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它想立刻投入到世间风尘的洗礼中,想和第一块石头一样成功和高贵。可是一想到要经历那么多的坎坷和磨难,甚至还要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就又退缩了。
一天,人们为了更好地珍藏那石艺的奇葩,准备修建一座精美别致、气势雄伟的博物馆,建造材料全部用石头。于是,他们来到高山上,把第二块石头粉碎了,给第一块石头盖起了房子。
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它告诉人们,磨难只会让人更加坚强,畏缩着不敢前进只会加速灭亡的过程。同样,生活的磨难同样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一个人如果敢于迎接磨难并予以克服,他就会拥有人生所需的足够力量和智慧。
其实,人生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安逸和磨难。选择安逸,也许一生就会碌碌无为,而选择磨难,人生就会熠熠生辉。台湾作家李敖曾说:“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半辈子。”是的,生命的花朵需要风雨的洗礼才能结出累累硕果来。
开普勒是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的童年生活多灾多难,在母亲的腹中只呆了7个月就早早地来到了人间。后来由于天花,他脸上长满了麻子,随后,他又因为一场不期而遇的猩红热瞎了眼睛。
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始终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但好景不长,因父亲欠债,最终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毫不气馁,又自学起了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幸又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的身上,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
尽管如此,他仍旧没有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法者”。
可以这样说,是不幸造就了开普勒。事实上,人们总是害怕不幸会降临在自己头上,然而人生无常,命运多变,谁又能料到不幸什么时候会不期而至呢?其实,不幸与磨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做好准备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能够勇敢去面对,积极去改造,幸运之神一定会偏爱这些奋斗者,必定赐予与他的努力对等的成功。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的磨难其实是一种财富。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经历一些生活磨难,让他勇敢坚定地走好他生命的每一步。不要让孩子失去战胜磨难的机会,否则,那将是孩子的巨大损失。
1.让孩子经历人生的风雨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的祖父是一个农民,以制作马车为生。每次耕地播种时,他总会留下几棵橡树,任凭它们在空旷的田地里承受着风吹雨打。他这样告诫希尔:
“那些在大自然中努力求生存的橡树,比在森林里受到保护的那些同伴更坚实,更具有韧性。祖父用那些饱经风霜的橡木制作马车的车轮,弯成弧形的零件,不必担心它们会断裂。因为它们受过磨难,又足够的力量承受最沉重的负担。”
其实,父母也应该让孩子经历一番人生的风雨,这样,孩子才会拥有人生的彩虹。父母不应该再抱着“怕孩子受苦、怕孩子受委屈”的心态,在物质上一概都给予孩子满足,在精神上对孩子百般呵护,更不应该去迁就他的不合理要求,而是应该让孩子去经历生活的风吹雨打。
父母只有把原来给孩子搭建的挡风遮雨的“温室”拆掉,让他体验真实的风雨人生,他才会在以后的挫折和困难的现实面前,学会自如地应对和处理,从而能够从容地面对他未来的人生。
让孩子真实地去磨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智,才能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认知、不断体验的过程,而生活的磨难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素材。
2.艰苦的环境能锻炼孩子
作为父母,应该懂得,艰苦的环境能够让孩子得到很好的锻炼。
1964年,著名教育家吴玉章先生在曾让自己的子女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对此,他这样:“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我以为最主要的是爱与严相结合。在生活上既要给子女适当的爱,又要严格要求他们,特别要舍得让他们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在风雨中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爱。”
易中天先生是畅销书《品三国》的作者,厦门大学教授,他就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自己,把苦难消化吸收,变成了坚强的意志、丰厚的涵养和人生的智慧。易先生在“文革十年”中被下放到农场,白天做苦力,晚上读毛选、马列著作。别人是被动地读,他是主动地读;别人是粗略地读,他是精细地读;别人读是为了应付检查,他读是为了历练人生。易先生还读自己偷偷带去的唐诗宋词。就是这样地读书,他让苦难变得甜美,让枯燥变得有趣,让寂寞变得奔放,让懦弱变得坚强,让迷茫变得明朗……才有了今天的易中天!
其实,在今天这个物质生活殷实的时代,更应该让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培养他坚韧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这样他就有更大的能力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就能经受住未来生活的磨练,更能忍受艰难困苦、屈辱挫折。
3.磨难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磨难可以促使孩子一直向前行,否则,他就会停滞不前;磨难会引导孩子通过人生的重重考验,获得成功。如果孩子不经历一些磨难,他就无法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简单的事情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而那些成功做成很难的事情的人,无不经历了一番奋斗。其实,磨难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对他的青睐。
有一个小男孩,天生腿就有些残疾,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因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走路,他感到十分悲哀。一天,他痛苦地问母亲:“上帝为什么让我不能走路,是因为上帝不爱我吗?”
母亲微笑着告诉他:“当然不是,亲爱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眼中的一只苹果,有的特别新鲜和甘甜,所以上帝就忍不住咬了一口。你就之所以有点残缺,是因为你就是特别受到上帝喜爱的苹果啊。”
听了母亲的话,男孩笑了,他相信上帝是爱他的,母亲也是爱他的。从那以后,他不再悲伤,不再埋怨。因为有爱,他不再觉得痛苦,他愉快地度过了少年。
长大以后,小男孩终于明白了当年母亲的良苦用心,不再自卑,而是从容地面对生活,更加发奋努力。他对生活充满了感恩,感谢上帝造就了特别的他。如果不是母亲的鼓励,也许他一直会处于痛苦的漩涡中。他非常感谢生活让他所受的痛苦和磨难。后来,小男孩成长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
也许,没有磨难,就没有后来的杰出的企业家。可见,磨难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爱,而不是碍。要让孩子明白,一个人应该很高兴地看待自身曾经经历过的众多磨难,正是因为它们才使自己获得勇气去面对并不会一帆风顺的人生。
七、合理惩罚益于孩子成长
儿童无论受过什么惩罚之后,若是羞于做错了事情的心理不比惧怕痛苦的心情来得重,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英国)洛克
行为心理学认为,在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惩罚虽然使人感到痛苦和厌恶,然而必要的惩罚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对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
父母也要知道,惩罚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让他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错误,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赏识是教育孩子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它是对孩子成功的一种认可,而且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激励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外在的动力。所以,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很多父母都忽视了对孩子的惩罚。
实际上,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有益于他的成长。父母应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不能一味地生活在周围人的夸奖之中,否则,在孩子的心中,他就不知道做错了事会有什么后果,会得到什么惩罚,如果任其无拘无束地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孩子最后的毁灭。所以,当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或错误的时候,父母还是要给予孩子批评,并且要进行合理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