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诤友(2)
富兰克林父亲的那位朋友对他说:“富兰克林,你想想看,你那不肯谦逊的性格,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的言论了。你的朋友们将一一远离你,免得受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交到好朋友,也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知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有限得很,根本不管用。”
富兰克林听了这一番话,恍然大悟,深知自己过去的错误,决意从此痛改前非,待人处世处处改用认真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和婉,时时表现得很谦逊、含蓄。他一生的事业都得力于这次转变。
这位长者的话每一字、每一句都指向富兰克林的致命弱点,在这里没有成见和不满,只有恳切的言语和规劝,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灵沟通和包容的效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一位批评高手,她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重用魏征,以人为镜,开创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堪称善于纳谏的典范。但是魏征的犯颜直谏有时也让他很难堪。一次,唐太宗要去郊外狩猎,魏征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兴趣正浓,坚持出游。魏征就站在路中央,坚决拦住去路。唐太宗怒气冲冲地返回宫中,见到皇后长孙氏,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皇后柔声问明了缘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唐太宗惊奇地问:“何事如此慎重?”皇后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这才转怒为喜,打消了治魏征罪的念头。
皇后想出这样一个办法,可谓用心良苦,如果不是在内心充溢着对太宗的爱护和关怀之意,是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拥有这样一位贤内助,实在是太宗的幸运。
诚恳会让人感到亲切,让人内心产生一种“他是和我站在一边的”感觉,这种感觉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让两人的友谊越来越深厚。所以,珍惜你的诤友吧,他们就是这样好的人。
感谢折磨你的人
有时候,折磨也是一种厚待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态度似乎不太友善的人,他们或者出言不逊,对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大加指责,或者总是打击你,将你的满腔热情视为天真的幼稚或者每天压迫你、排挤你,让你感到生存的窘迫。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冷静地对待,并且从中找到有价值、可参考的成分,进而学习、改造,因为有的时候,折磨也是一种厚待。
乔治是一名厨师。他曾在纽约郊外著名的卡瑞月湖度假村工作。每到周末,许多有钱人就到那里度假、游玩。有一个周末,当乔治正在厨房里忙碌时,服务生端着一个盘子走进来,对乔治说:“有位客人点了这道油炸马铃薯,他抱怨切得太厚了。”
乔治看了一眼盘子,同以往的油炸马铃薯并没有什么不同。况且从来没有客人抱怨切得太厚。尽管如此,他还是重新将马铃薯切薄些,重新做了一份让服务生送去。
几分钟后,服务生气呼呼地回到厨房,对乔治说道:“我想那位挑剔的客人一定是生意上遇到麻烦了,就把气发泄到我们身上。他对我大发牢骚,还是嫌切得太厚了。”
乔治在忙碌的厨房中忍住怒气,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将马铃薯切成薄薄的片状,然后放入油中炸成诱人的金黄色,捞起来盛到盘子里,撒上葱,然后第三次让服务生送过去。
没过多长时间,服务生端着空盘找到乔治高兴地说:“客人满意极了,他说这是他一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马铃薯,同桌的其他客人也都赞不绝口,他们还要再来一份!”
这道薄薄的炸马铃薯从此成了乔治的招牌菜,许多人慕名前去品尝,这就是我们现在吃的薯片的前身。
如果我们将折磨比喻为一桶沙子,当它无情地撒向我们时,不妨静下心来,在看似不友善的态度中,找到让自己进步的“金沙”,在批评中寻找成功的机会。作为一个理智的人,既不可在“空虚的赞扬”面前沾沾自喜、目中无人,也不能被恶意攻击所击垮,一蹶不振。
会修理你的朋友是真朋友
其实在你的朋友中,那些经常折磨你、修理你的肯定是值得交的。
和只会说好听话的朋友比起来,会修理人的朋友是令人讨厌的,因为他说的都是你不中听的话,你自认得意的事向他说,他偏偏泼你冷水;你满腹的理想、计划对他说,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说一顿……反正,从他嘴里难以听到一句好话,这种人要不让人讨厌也真难。
但是你错过这种人,那就太可惜了。因为,在社会上做事的人都会尽量不得罪人,因此多半是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难听的话让人讨厌。说好听的话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但如果站在朋友的立场,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做朋友的义务了。明知你有缺点而不说,这算什么朋友?如果还进而“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用心了。
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大可不必浪费时间来交往。
相比起来,常常让你下不来台,对你光说难听话的朋友就真实得多了。这种人绝对无求于你,但他的出发点是为你好,这种朋友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父母对待子女。一般父母碰到子女有什么不对,总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也总是想办法替他踩踩刹车,不让他脱缰而去。我们都知道是为子女好,怕子女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天性,只有父母才会这么做。
朋友的心情也是如此,否则他为何要惹你讨厌?说些好听的话,你说不定还会请他吃饭、喝酒呢!
会“修理”你的人可能正是你最值得珍惜的朋友。
魏征以直言善谏闻名于世,他就是一个经常折磨人的“朋友”。
有一次,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鹞子,唐太宗很高兴,经常托在手臂上逗着玩,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
一天,魏征前来觐见,唐太宗怕魏征看见他玩鹞子,又要讲大道理,赶紧把鹞子揣到怀里。
其实魏征早就看见了,但是却故意在奏事时慢言慢语,拖延时间。结果,等魏征走了,鹞子已闷死在唐太宗怀里了。
鹞子死了,太宗肯定会觉得难过,甚至还会对魏征的行为感到愤慨,但是等他体会到魏征的苦心时,就尊敬这位折磨人的“忠友”。
§§§第三节赢得诤友这一稀缺资源
承认错误是内心强大的表现
有一种情操叫承认“是我的错”
承认错误不是弱者的行为,弱者没有这样的勇气。勇于说出“是我的错”的人是拥有高尚情操的人,这些人值得我们尊重。
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李将军,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人们敬佩他,不仅仅因为他的军事才能,还有他那伟大的人格力量。
毕克德的那次进攻,是西方世界最显赫、最辉煌的战斗之一。毕克德长发披肩,而且跟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役中一样,他几乎每天都在战场上写情书。在那悲剧性的午后,当他的军帽斜戴在右耳上方,轻盈地冲刺北军时,他那支忠诚的部队不禁为他喝彩起来。他们喝彩着,跟随着他向前冲刺。队伍浩荡,军旗翻飞,军刀闪耀,阵容威武,北军也不禁发出了惊讶的赞叹。
毕克德队伍轻松地向前冲锋,穿过果园和玉米地,踏过花草,翻过小山。同时,北军的大炮也一直没有停止轰击,但他们继续挺进,毫不退缩。
突然,北军步兵从隐伏的墓地山脊后冲出来,对着毕克德那毫无提防的军队,一阵又一阵地开枪。山间硝烟四起,惨烈有如屠宰场。几分钟之内,毕克德所有的旅长,除了一名之外,全部阵亡,士兵折损五分之四。
毕克德统率余部奔上石墙,拼死冲杀,把军帽顶在指挥刀上指挥,高喊:“兄弟们!宰了他们!”
他们拼了。他们跳过石墙,用枪把、刺刀拼死肉搏,终于把南军军旗竖立在北方阵线上。
军旗只在那里飘扬了一会儿。虽然那只是短暂的一瞬,却是南军战功的辉煌记录。
毕克德的冲刺——虽然勇猛、光荣——却是失败的开始。李将军失败了。他没有办法突破北方。
南方的命运决定了。
李将军大感懊丧,将辞呈送给南方的戴维斯总统,请求改派一个年轻有为之士。如果李将军要把毕克德的进攻所造成的惨败归咎于别人,那他可找出数十个借口。但李将军不愿牵连别人。当毕克德的残兵从前线退回南方战线时,李将军只身骑马出迎,并作了自我谴责。“这是我的过错。”他承认说,“我,我一个人,败了这场战斗。”
这种勇气和情操是属于将军的心胸的。上帝也会犯错,但承认错误却是一种伟人的勇气。一个人所犯的错误越大,他迈出承认错误的这一步就越难,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敢于说出“这是我的错”的人,他的人格才越经受得住考验。胜利不一定能得人心,而坦白直率往往却能打动人。
承担错误,守住友谊,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品质。在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会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然而诤友确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总像是站立在我们身边的警钟,提醒着我们的过错。
然而,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所以当我们犯下错误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掩饰或是辩解,而这往往只能起到欲盖弥彰的效果。错误一旦犯下,就像射出去的箭,不可能回头。如果我们为了逃避错误,而失去诤友,那么我们不仅仅失去了友谊,更是失去了令自己进步的机会和动力。
有两个男生在大学时是同学,毕业后一起进入演艺圈。他们都很有才气,在学校的时候就显得与众不同,两人虽然彼此惺惺相惜,却也因好强而暗中较量。两人虽然都在演艺圈,但一位选择当导演,另一位则选择当演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两人都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得很出色,也各自“占领”了一席之地。有一次,刚好有部电影让他俩合作,基于两人是要好的同学,而且心里对彼此的才能和需求都非常了解,所以他们爽快地答应了。
这个导演对演员一向要求严格,所以在拍戏的过程之中,虽然是自己的同学也毫不客气地加以指责。而已经是名演员的老同学也老是有自己的意见,所以片场的火药味总是很浓。
有一天,导演因为几个镜头一直拍不好,不禁怒火中烧,对着自己的老同学大发脾气:“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烂的演员!”
名演员一听,脸色苍白,愣住了。他走到休息室,不肯出来继续拍戏。
经过众人的劝说,导演摸着鼻子走到休息室,对老同学说:“你知道,人在生气时,难免会口不择言,可是冷静下来想了想……”
名演员一听,对方是来道歉的,不禁把头抬得高高的。
导演一见他那副模样,竟然支支吾吾地讲不出后面的话来,过了半天才补充说:“我……我想了想……还是觉得你是个很烂的演员!”
此话一出,后果可想而知,名演员退出这部电影,两人从此绝交。
后来,两人在演艺圈奋斗一生,年华老去。直到名演员患了重病,临死前要求见导演一面。
导演听了急忙赶到医院,在名演员咽下最后一口气前,才泪流满面地对他说:“我发誓,你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好的演员!”
名演员注视着老同学,含笑而逝。两人多年的心结,终于冰释,只可惜晚了一些。
为了一次冲动和错误,就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弥补,这个代价确实过于沉重,如果当初两个人都能低下自己“高贵”的头,就不会有日后相见无言时的悔恨了。
事实上,导演的本意只是为了指出错误,从而使演出的质量得以提高,合作的结果更好而已,只是方式有些粗暴。如果演员能够体会到诤友的苦心,并承认自己的失误和不足,那么他们的友谊就不会被轻易地伤害了。
勇于认错,不负诤友苦心
诤友的批评都是“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横眉冷对和恶言相向的背后是他们的真诚忠告和良苦用心。作为友谊中接受的一方,我们必须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才不负诤友的苦心。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在一本书中讲到这样一则亲身经历的故事:
“距离我家仅一分钟路程的地方,有一片未被践踏的林地叫做森林公园。我时常和我的小狗雷克斯到这里散步,它是一只友好的猎犬,从不伤人。因为公园里人很少,我就把雷克斯的皮带和口罩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