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求人之志章第三 安身立命的修养(2)

两手搞定皇上和朝臣的李林甫,为自己获得了极大的权力空间。可叹的是,他既无道德文章,也无经世之才。史称其“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可见连作个“重要讲话”的能力都没有。一般来说,小人得志后的所思、所想、所行,都离不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李林甫自然也不例外。本来,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是有节制的,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而由汉臣文官担任节度使,张嘉贞、王晙、张说等都是自节度使入相天子的。可李林甫对这些担当大任的儒臣们却深为忌惮,便进谗言说,夷狄未灭,原因就是文臣为将贪生怕死,不如重用番将。玄宗于是将安禄山、哥舒翰等擢为大将,把边地兵权拱手送给番将,终于酿成了十多年后几乎使李唐江山易帜的“安史之乱”。

李林甫的权术确实让他获得了荣华富贵,但是“安史之乱”的历史罪名却要他承担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认清什么是“领导艺术”,什么是“玩弄权术”,还要运用高明的领导艺术来战胜权术,特别是在官场上。玩弄权术只能败坏领导在群众中的形象,最多是一时或一段时间中得到某些利益,光耀一下,最终都会使领导的威信毁于一旦,有百害而无一利。但由于权术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欺骗性,这就给人品正直的干部留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对于权术,我们不应该逃避,既要有斗争的勇气,同时也要讲究斗争的艺术,并坚定地相信,正义最终都能胜利,正直总是能战胜邪恶。玩弄权术者必自毁。

3. 戒绝酒色,洁身自好

原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译文

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注】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 解读 ■

酒能乱人之心性,色能污人之身行。性乱神昏,则放荡无羁;身染污垢,则众人厌弃。故少喝酒,少刺激,心神才能清明无垢;减少色欲,人的身行才能纯洁无污。

■ 处世活用 ■

《水浒传》上的燕青说:“大丈夫处世,若为酒色而忘其本,此与禽兽何异!”虽然这些大碗吃肉、大秤分金而对女色毫无兴趣的水浒英雄被现代的评论家讥为“非人”,但是“若为酒色而忘其本,此与禽兽何异”之句确实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贪杯误事、好色丧生的事例比比皆是,必须警戒。

燕青坐怀不乱

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为人水性杨花。她见燕青一表人才,能说会道,口舌利便,早已经看上了他。酒席之间,她用些话来嘲惹他。数杯酒后,一言半语,便来撩拨。燕青是个聪明伶俐的人,怎能不知晓李师师的意图!然而他却是好汉胸襟,怕误了哥哥大事,不敢承惹。李师师道:“久闻哥哥诸般乐艺,酒边闲听,愿闻也好。”燕青答道:“小人颇学的些本事,怎敢在娘子跟前卖弄?”李师师道:“我便先吹一曲,教哥哥听。”便唤丫鬟取箫来。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穿云裂石之声。

燕青听了,喝彩不已。李师师吹了一曲,递过箫来,与燕青道:“哥哥也吹一曲与我听。”燕青却要那婆娘欢喜,只得把出本事来,接过箫,便呜呜咽咽也吹一曲。李师师听了,不住声喝彩,说道:“哥哥原来恁地吹的好箫!”李师师取过阮来,拨个小小的曲儿,教燕青听。果然是玉佩齐鸣,黄莺对啭,余韵悠扬。燕青拜谢道:“小人也唱个曲儿伏侍娘子。”顿开喉咽便唱。端的是声清韵美,字正腔真。唱罢,又拜。李师师执盏擎杯,亲与燕青回酒,谢唱曲儿,口儿里悠悠放出些妖娆声嗽来惹。燕青紧紧地低了头,唯诺而已。数杯之后,李师师笑道:“闻知哥哥好身文绣,愿求一观如何?”燕青笑道:“小人贱体虽有些花绣,怎敢在娘子根前揎衣裸体!”李师师说道:“锦体社家子弟,哪里去问揎衣裸体。”三回五次,定要讨看。燕青只得脱衣下来。李师师看了,十分欢喜。把尖尖玉手,便摸他身上。燕青慌忙穿了衣裳。李师师再与燕青把盏,又把言事来调他。燕青恐怕她动手动脚,难以回避。心生一计,便动问道:“娘子今年贵庚多少?”李师师答道:“师师今年二十有七。”燕青说道:“小人今年二十有五。却小两年。娘子既然错爱,愿拜为姐姐。”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

施耐庵对此的评价是:“那八拜,是拜住那妇人一点邪心,中间里好干大事。若是第二个在酒色之中的,也坏了大事。因此上单显燕青心如铁石,端的是好男子!”虽说难脱礼教文人的习气,但燕青此时身负重任,若稍有闪失,梁山大业虽说未必无成功的可能性,但多一些曲折是不可避免的。

■ 职场活用 ■

唐代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所谓 “荒于嬉”,就是事业荒废于嬉笑欢乐之中。玩物丧志,这是事业家、成功者们都懂的道理,过于追求生活安逸,沉洒于酒色犬马之中,事业就会被玩乐所累。现代社会的商业活动为人们消费、娱乐、享受甚至变坏提供了太多的方便。有志于事业的人,都会自觉抵制社会腐朽文化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勇于改过的齐威王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伊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于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史记·滑稽列传》)

但他虚心纳谏,振作起来,下定了“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决心。

首先从治吏入手,齐威王向他的左右了解地方官吏的政绩情况,左右都说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坏的。齐威王又亲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访、向老百姓调查了解,其结果与左右说的截然相反,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那么,为什么左右瞒报实情,颠倒黑白,把好的说成坏的,把坏的说成好的?

原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一心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们都说即墨大夫不好。反而阿大夫善于用贿赂手段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们都说阿大夫是好官。

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皆并烹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物质前提。生活要有规律,工作应有节奏,物质欲望和不良嗜好必须节制,娱乐不过度,饮酒不超量,上网不上瘾,一切都在自我控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驾驭生活。

■ 管理活用 ■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当奋发有为,不可沉湎于酒色。明万历皇帝神宗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讲义》内称神宗晚期为“醉梦之期”,并说此期神宗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那么,神宗是什么时候从一个立志有为的皇帝变成一个荒怠的皇帝呢?又是什么东西让皇帝堕落得如此厉害呢?虽然,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说法,神宗怠于临朝的原因,先是因为宠幸郑贵妃,后是因为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但是,也有学者以为,神宗怠于临朝,还有他身体虚弱的原因。当然,身体虚弱的背后,是酒色财气的过度沉湎。

醉梦之朝的荒怠皇帝

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评神宗纵情于酒、色、财、气,并献“四箴”。对皇帝私生活这样干涉,使神宗非常恼怒。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置雒于仁,无疑是承认雒于仁的批评是确有其事,外面的臣民会信以为真的。最后,雒于仁被革职为民。

明末社会好酒成风。清初的学者张履祥记载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习:“朝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无群饮之禁,至于今日,流滥已极……饮者率数升,能者无量……饮酒或终日夜。朝野上下,恒舞酣歌。”意思是说,明代后期对于酒不实行专卖制度,所以民间可以自己制造酒,又不禁止群饮,所以饮酒成风。喝酒少的能喝几升,多的无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神宗好酒的习性,不过是这种饮酒之风的体现罢了。神宗在17岁的时候,曾经因为醉酒杖责冯保的义子,差点被慈圣太后废掉帝位。这件事他倒是承认。

至于说到好色,神宗虽然不及他的祖父,但却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父亲。万历十年(1582)三月,他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竟然还玩起同性恋的勾当,即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这一点,神宗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到各地四处搜刮。

过度沉湎于酒色,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万历十四年(1586),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从这些现象看来,神宗的身体状况实是每况愈下。因此,神宗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

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整个国家陷于半瘫痪状态。正如梁启超所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神宗的荒怠所造成的。所以,《明史》对于明神宗盖棺定论的表述是这样的:“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4. 远离是非,明哲保身

原文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译文

回避嫌疑,远离人心的怀疑,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注】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 解读 ■

俗话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日常行为尚且如此,更何况办大事呢?所以要在行动上避嫌,三思而行,一是为了不节外生枝,干扰谋事;二是为了远祸消灾,避免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冤枉状况。

■ 处世活用 ■

做人要善于远离是非,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影响,这就要先学会藏身。但是,身虽然藏住了,而你的心却还在名利场中、是非窝里,你又怎么能做到真正的藏身呢?俗话说,藏身必先藏心。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曾国藩是一个很善于藏身的人。他城府颇深,又有心机,为官多年,从不与朝中权贵拉帮结派;但另一方面又与朝中那些掌握生杀大权的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道光朝依靠穆彰阿、咸丰朝依靠肃顺、同治朝依靠恭亲王奕等,而且形迹赫然。有意思的是穆彰阿、肃顺后来都不得好死,奕也受尽磨难,而曾国藩却官照升,银子照拿,宦海浮沉似乎与他无碍。

曾国藩裁减湘军

同治三年,曾国藩攻克了金陵,平定了太平天国,但他并没有受到嘉奖,朝廷只给曾国藩幕府中的李鸿章、左宗棠升了很高的宫,慈禧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侯”的封号。朝廷的举动充分说明了慈禧对曾国藩的不信任,认为曾国藩功高盖主,难免会拥兵谋反。

这时胡林翼也来信对他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这实际上就是很明白地问曾国藩敢不敢造反。彭玉麟、赵烈文、王闿运等人都先后来探曾国藩的底。

曾国藩感觉到时局对自己极其不利。左宗棠乃一代枭雄,做师爷时便不甘居人下,如今同自己平起平坐,他岂能甘心在自己面前俯首称臣?他敢肯定,如若起事,第一个起兵讨伐他的人就是左宗棠。再说李鸿章,他若一帆风顺,李鸿章永远是他的学生;如若不顺,李鸿章必然反戈一击。拥兵造反,势必会失败,自己一世的英名将毁于一旦。但现在朝廷已经开始对自己起了疑心,怎么办?

对于部下与幕僚们的试探,曾国藩丝毫不动声色,他什么也没有表示。为了避免越来越多的麻烦,曾国藩干脆亲笔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挂在金陵住地的中堂上,意在表明自己没有造反之心。

后来曾国藩以“湘军作战年久,暮气已深”为由,主动向朝廷请旨裁减湘军,以此来向皇帝和朝廷表示:“我曾某人不是吴三桂,无意拥军自立,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而是位忠于清朝的卫士。”

曾国藩主动裁减湘军,使清廷消除了对他的猜疑,从而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曾国藩混迹官场多年,深知树大招风,官位越高的人就越是容易遭到猜忌,官位就越是不稳定的道理。与这样的人结交,一旦他倒台了,势必会牵连自己,于是在官场中他始终坚守中庸之道。为官数十年,历经三朝,朝中官员更迭频繁,曾经权倾一时的官员纷纷落马,而他岿然不动,加官晋爵,还赢了一个“忠臣”的美名。这与他善于避嫌是分不开的。对于现代人来说,当然不会重复曾国藩的经历了,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类似于“瓜田李下”这样的事还是大量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巧妙地避嫌,远离是非。做到了这一点,事业才能得以发展,人生才能走向成功。

■ 职场活用 ■

身在职场,懂得避嫌很重要。初入职场者,都想和同事搞好关系,然而职场中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我们提倡热心助人,广结善缘,然而帮忙有学问,助人有原则,无原则的“好心”不仅不能帮人,还可能会让别人误会。此时,我们要学会避嫌的艺术。

差点被当成“三只手”

小林应聘一家公司,经过严格面试后,销售部经理说:“明天上班,培训一周后跟小林出去跑客户,回去准备一下吧。”小林点头答应着出去了。又一个男孩进去了。

张姝笑着问小林:“怎么样?”小林说:“明天来上班!”她说:“祝贺你!”她领小林到销售部办公区,“你先熟悉一下环境!”说完她回去了。

销售部办公区有几个空位置,桌椅上有灰尘,地面有纸屑,看来这些空位置是给新人留的。想起明天要在这里上班了,小林对这几个空位置充满了感激之情,小林问旁边财务部一位年纪稍大的女士,哪里有扫帚和抹布,她指了指外边墙角。小林找到工具开始扫地,擦桌子。销售经理从办公室出来,看见小林,冲小林笑着点点头。小林高兴地想,至少给他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收拾完那几个空位置,小林又觉得非空闲区的卫生状况也不好,桌面凌乱,地下有纸屑,有的抽屉还是半开的。她挨个儿打扫、整理。接近中午时,办公室里的人张罗着吃午饭,销售部经理一直没有回来。小林走到门口时和一个瘦高个子男孩碰个对面,他冷眼打量了小林一下,快速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