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就是一座金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认准目标再“挖”(1)

目标是指南针,它让你知道应该从哪里挖掘你的“金矿”;目标更是动力,它让你永远看到希望,鞭策你不断前进;目标也是凝聚力,它让你调动一切力量,付出所有精力。用心地、认真地盯准你的目标,不管是用力一击,还是日复一日地挥动手中的镐,你总能够挖掘出你的超级矿藏。

★目标——挖掘金矿的不竭动力

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标,这是人生的起点。你拥有“金矿”,可是只有依靠目标这个“指南针”,你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并挖掘它们;你拥有成功的愿望,但是只有凭借着目标这个“坐标”,你才有可能找出一条符合自己的道路,一举走向终点。

人们常说,“目标就是动力”,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每个人的自动创造系统都是意识性的。也就是说,它是依目标及最终结果而发挥它的作用的。一旦你为它指定一个要达成的目标时,它就一定会用它的自动引导系统,使你达到这一目标,远比你凭自己有意识的“意志活动”要有效得多。如果你的肌肉要作某一种动作,以产生最后结果时,你的自动系统就会自动指引它如何去作这个动作,远比你“动脑筋”去指引它还要来得准确和精细。要是你需要什么主意,你的自动系统也会提供。

所以说,只要你能够为自己提供一个能够启发你的创造机能的目标,你就能够在它的积极指引和不断鞭策之下朝着成功的方向行驶。反之,如果你的人生是一片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引,那么,凭借着你的现有的精力,是很难有所作为的,你甚至有可能南辕北辙,走向一条不归之路。

弗罗伦丝·查德威克,这位顽强的美国妇女,在她34岁的时候,她成为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位女性。在完成这项壮举之后,她决定向另一距离更远的海峡卡塔林纳海峡发起挑战,想要从加利福尼亚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游向加州海岸。如果她的壮举能成功的话,她也将打破女性不能游过海峡卡塔林纳海峡的神话。

她选择了1952年7月14日这一天作为她向卡塔林纳海峡发起挑战的日子。这一天清晨的太平洋洋面浓雾弥漫,在海水中奋勇向前的弗罗伦丝连护送的船只几乎都看不到。在刺骨的海水中,她坚定地向前游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已经15个小时了,她还在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及附近游着。极度的疲劳和寒冷在考验着她,而最大的考验,或许并不在此。

电视机前,千万人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终于,她感到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请求拉她上船。随船的教练及她的母亲都告诉她海岸已经很近了,不要轻易放弃。可是,她朝着加州海岸望去,只看到浓雾弥漫,除此之外,她看不到海岸的影子。她失望地摇摇头,在出发后的15小时55分,请求人们将她拉上了随行的船。而这个时候,她离加州海岸其实只有半英里远了!

“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就能坚持下来。”令弗罗伦丝半途而废的,既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在浓雾中她看不到目标。迷茫的目标,动摇了她的信念。

时隔两个月之后,弗罗伦丝终于成功地游过了这个海峡,且比男子的纪录快了大约两个小时。她还是两个月之前的那个她,卡塔林纳海峡仍然是永远的卡塔林纳海峡,她成功了,只是由于这一次她有了非常清楚的目标。

成功者都善于从过去找到经验,善于把未来的目标化为现实的动力。

为什么一个国家要制定“10年计划”,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个计划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使这个国家发动一切力量。其实,我们也应该计划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以后的事。如果你希望十年以后变成怎样,现在就必须变成怎样,这是一种重要的想法。就像没有计划的生意将会变质(如果还能存在的话),没有生活目标的人也会变成另一个人。因为没有了目标,我们根本无法健康成长。

没有目标,一个人的生活就会变得空虚,根本找不到任何充实的感觉。而空虚则意味着你未曾创造性地生活,这并不是由于你本身没有自认为重要的目标,而是你没有将你的“金矿”挖掘出来,让你的天赋才华用在那个重要目标的努力之上。

没有自己目标的人总是这样悲观地下结论:“没什么事情可做。”“生活是没有目的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于是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们的人生终将是一无所成,甚至于他们所生活的每一天,都变得动荡与不安。这是因为,一个人只有朝着某个目标前进,才会全然地了解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当前进或寻觅时,才能维持生活的平衡与安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能够让一个人迎难而上并最终获得成功。那些不切实际而且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即使也能鞭策一个人去努力、去拼搏,到头来也只能让他感觉“比以前做得更卖力”却“不进反退”。在一种错误的目标指引之下,一个人会不知不觉地认为“把头撞得更用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要想让目标成为我们前进中的动力,我们还必须了解内心的潜力,提供适当正确的沟渠让它迸发。错用了内心潜力,就是企图击中某个目标,却随意用任何目标猛冲猛撞。结果是行不通的,因为你不能以制造另外一个问题来解决目前的问题。

聪明的、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的人,一定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他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因而他的所有的努力,从整体上来说都能围绕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进行,他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否则就是做了无用功,或者浪费了时间和生命。

★为人生绘一张“蓝图”

所谓“蓝图”,是指一个详细的、各部分完全协调的计划或行动规划。很显然,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为自己绘制一张“蓝图”,是十分必要的,至少它可以让你少走一些弯路,而多一点成功的希望。

爱因斯坦为什么年仅26岁就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做出第一流的贡献?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化教授阿西莫夫为什么能够令人难以置信地写出200余部科普巨著?达·芬奇为什么能成为“全才”?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常人难以拥有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和事业。

爱因斯坦自己就曾在他的《自述》中说:

“我把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试想,当时爱因斯坦年仅20多岁,学习物理学的时间并不长,而他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用于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同时,物理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他不是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蓝图”,选定了一个个突破的目标,他还有可能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中都取得第一流的成就吗?正是他为自己所描绘的“蓝图”,才一方面使他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他高效率地学习,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特的最佳知识结构,并据此发现自己过去未发挥的优点,使他的思想更具独创性,从而将他推向了物理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实,每一个能够在事业和人生中实现超越的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心存一张“蓝图”,并且甘愿为实现这个“蓝图”而付出艰辛的劳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仅有必要为实现某一个工作任务而绘制一张“蓝图”,同时,更应该为自己的一生绘制一张“蓝图”,让自己的人生具有行动的指南。

在美国,有一位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荣誉的平凡人物,他的名字叫约翰·戈达德。

约翰·戈达德出生在洛杉矶郊区,可是,这个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孩子,在他15岁时,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人生蓝图”——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在这张表格上,他详细地列出了自己一生想要追求的一切:

“到尼罗、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谱;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

他把上边所列的每一项都编了号,加起来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了。

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

他按计划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等到了49岁时,他已经完成了127年目标中的106个。

此后,他又不辞艰苦地努力实现了包括游览长城(第40号)及参观月球(第125号)等目标。

一个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标的人,毫无疑问会比一个根本没有目标的人更有作为。有句苏格兰谚语说:“扯住穿金制长袍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只金袖子。”那些志存高远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远远离开起点;而一个肯花心思和精力去绘制人生“蓝图”的人,必定比一个人生一片模糊的人更有所作为。

一位董事长去巡视一条铁路,当他所乘坐的那列火车缓缓开进巡视目的地时,一位工人拿着铁锹远远地从前面跑过来,兴奋地说:“记不记得30年前,我们一同拿着铁锹修铁路的往事?而30年后,没想到你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董事长,而我还是一个铁路工人。”说完,工人有几分不好意思,腼腆地笑了。

董事长的眼睛久久地凝视在铁路上,手里举着工人带来的铁锹充满感慨地回答说:“当时我们同样为了每天赚30块钱而辛苦地工作。不同的是,我在拿铁锹作业的同时,已经看到了人生的远程……”

在我们的身边,有那多平凡的人,他们在30岁之前依然找不到合适的“戏服”,当然,这并不是他们之所以平凡的根本原因——大器晚成的例子比比皆是,关键是,他们不知道规划自己的人生,不懂得甚至不愿意为自己绘制一张“蓝图”,而只是不断地抱怨:“梦想与现实的差异如此巨大,我确实不能靠梦想过日子。”的确,梦想并不能填饱肚子,可是,说这种话的人,他们自己也承认是有梦想是,他们只是永远觉得追逐梦想的条件不够,永远觉得规划人生为时尚早,却并不知道,一个人在还没做任何事时,事件所需的条件都是猜测的,如果他们能够大致上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并且立刻利用现有的条件着手去做,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有些条件并不像他们所想像的那么重要——梦想正是在行动和现实中缩短距离的。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之中,不管具不具备成功所需的条件,都应该为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绘制一张“蓝图”。

梦想绝不会因为生活条件的恶劣而贬值,一个人只要心存一张“蓝图”,他就会在一举一动中下意识地为实现这个“蓝图”而创造、利用条件和机会,他的成功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千万别患上“近视症”

一个人的目标,到底应该有多“长远”呢?

有人说,伟大的目标成就伟大的事业;也有人说,只有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才能走向成功;还有人说,抓到手里的才是自己的,眼前利益最重要。他们的认识可以说都有道理,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地位上,只要是能变成现实、能带来利益的目标,都是合理的,这与它的“长远”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可是,现实中有几个人甘愿屈居人下,或者默默无闻呢?而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要有伟大的、长远的目标。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常常重复这一句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真是个真理。这个真理是我的全部生活经验,即是我观察、阅读、比较和深思熟虑后确定下来的。”的确,高尔基用他的一生验证了他的这句话。

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中部的一个木工家庭,很小的时候父亲的去世了,他只要跟着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从小在苦难中长大的高尔基,只读过两年书,10岁的时候就开始走向“人间”。

在拿起笔之前,他做过学徒、传菜员、搬运工人、守夜人、铁路司磅员、面包师等。直到1884年,高尔基来到喀山,在那里他广泛地接触了知识分子和贫民的生活,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他的思想才开始转变。这期间,他靠艰苦的自学,“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1888年起,高尔基开始了较长的流浪生活,耳濡目染并饱尝了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这些对于他后来树立伟大的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

24岁那年,高尔基发表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一发不可收势,写下了包括《海燕》、《母亲》,以及卷帙浩繁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在内的伟大著作,在人类文学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一笔。

一个仅仅上过两年学、过着流浪生活、饱尝了人间酸甜苦辣的人,如果不是拥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在这个目标指引下用全部身心去感受生活,他只能被贫困所吞没,而绝不可能使自己的才力得到发展。高尔基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也让我们看到了伟大目标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一个懦弱的、不敢向命运挑战的人,是不敢想像那些伟大目标的,在他们的鼻梁上,永远戴着一副“近视镜”。患上了“近视症”的他们,眼光只停留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而永远也看不到远处的风光。

说过“个性的蓝图越大越好”的皮鲁克斯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兄弟俩,老大想到北极去,而老二只想走到北爱尔兰。有一天,他们从牛津城出发,结果两个人都没有到达目的地。但是,老大到达到北爱尔兰,老二去只到了英格兰北部。

故事包含着这样的深意:一个目标长远的人,即使实际做起来没有达到最终目标,可他实际达到的目标都可能比目标短浅的人的最终目标还大。所以,我们在树立自己的大目标时,不妨考虑得长远一点,更“大”一点。这在“期望值越高,达成期望的可能性越大”这句话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实际上,这里也涉及到一个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问题。你有了实现长远目标的意识,你的潜意识就有可能在意识的引导下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让你无往而不胜。而我们早已知道,一个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我们只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的终级目标,那就是无视我们的价值,就是浪费生命。

有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有一个生活无依无靠的孤儿,既没有田地,也没有家,一个人四处流浪。

一天,他实在不想再过这种生活了,于是去求见一位高僧:“我既没有一技之长,又身无分文,请问,我该怎么生存下去呢?”

高僧一言不发地将他带到了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小石头说:“拿着他,到集市上去卖。但是,你要记好,不管有人出多少钱,你都别卖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