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GNP:国民生产总值——真正了解一国的经济实力(2)
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
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
4.FPA: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通行方法
从理论上说,上述3种方式最后统计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国际上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通行方法为FPA(Final Products Price Approach),并将它得出的数据作为标准。
计算公式:国民生产总值=Q1·P1+Q2·P2+……+Qn·Pn
其中:
Q代表各种劳务与最终产品(Final Products),即不包括生产各环节中重复计算的部分。
P代表劳务与最终产品的价格。
N代表第几种产品。
五、我国现在为何没有GNP
以前,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使用GNP。中国从1985年起,用的也是GNP。20世纪80年代末,那个时候,书本里出现的都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所以国民生产总值我们很眼熟,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没见过GNP这个缩写。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就开始用GDP了。所以,开始接触GDP的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都误认为它是国民生产总值。
那么,为什么中国要偷偷把GNP换成GDP呢?很简单。中国的外资太多了,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外国的企业又很多,在本国内的企业相对很少,一用GDP来算,那么中国的数据就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小多了。说明如下:
在上面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的GDP = 美国的GNP + 外资在美国的生产总值 — 美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
中国的GDP = 中国的GNP + 外资在中国的生产总值 — 中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
因为美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很大,外资在美国的生产总值不是很大,而外资在中国的生产总值很大,中国在外国的生产总值很小
所以公式一变,中国的GDP就和美国的GDP很接近了。
再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吧。那个家庭的家长,当他要和其他家庭比数据时,他就喜欢用105000的GDP,而不喜欢用15000的GNP。
这就是把GNP换成GDP的原因。
现在,中国已彻底没有GNP数据。如果你在网上或其他地方看到了中国现在的GNP数据,那其实是GDP数据,是用GDP代替GNP,因为,我们看到两个数据是一样的。而实际上,是不可能一样的,要相差很大。
现在,发达国家是GNP和GDP两个都用。他们用GDP是为了迎合中国的需要,他们是要让中国在这个数据上尽量和他们接近,以帮助证明中国这若干年的发展是正确的,应该继续,并发扬广大。
虽然发达国家是GNP和GDP都用,可是,中国在这方面和常常把这些国家的GDP和GNP搞混。例如,你可以查一查,中国搞出来的美国的GDP和GNP是一样的。能这么巧吗?在上面的公式中,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和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相等,那么这个国家的GDP才等于它的GNP,难道这么巧,外资在美国的生产总值和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相等?显然是把GDP和GNP搞混了。
听说吹牛皮也得交税,这话不错。联合国的会费是按照GDP的比例来交的,不知道,中国30多万亿的GDP,每年要交多少会费?
六、GDP诚可贵,GNP价更高
GDP是一年当中本国(本地)国民和外国人(外地人)在本国或本地所生产的商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追求GDP快速增长,十分必要。
我们反对的是,GDP中渗“泡沫”,引人浮躁;我们防止的是急于求成、急于求热、急于求大、急于求快。为追求GDP,一些地方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名,恢复已经关闭、淘汰的落后小高炉、小钢铁生产;甚至把大中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过程中淘汰下来的落后设备引进生产,拾人牙慧。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全国中小企业钢铁产量增长近1倍,大大高于大中型企业的增幅,而新增钢产量中有一半以上是小型材、中厚板和线材等,其中不少是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质量低劣的产品,而供不应求的冷轧板、镀锌板、新深板、硅钢片等仍需大量进口。为追求GDP,落后的立窑水泥仍在上马。电解铝行业也已出现产能大于产量、产量大于销量的情况。为了追求GDP,一些地方在不熟悉市场经济规律、不熟悉市场的真正需求的情况下,什么好销搞什么,急功近利,盲目建设,采取“大干快上”的办法建厂房、搞园区,追求产品的热销,结果产品投产之日便成了积压之时。
从美国考察归来的一位朋友说,在GDP与GNP之间,欧美工商界更看重GNP。GNP是一年当中由本国(本地)国民在国内外或市内外新生产的商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美国波音公司的GDP够大,而它的GNP更是大得惊人,因为它的2万多种零部件在美国以外的40多个国家生产,波音公司总部只是一个装配企业;瑞典沃尔玛的GDP很起眼,而它的GNP更是力压群芳,遍布世界各地的3000多家沃尔玛连锁店,创造了在世界500强中营业额排名第一的佳绩。在那些跨国公司居多的国家,GDP增大的同时,GNP的发展速度更快、质量更好、效益更高,整个经济正由投资驱动型向技术创新驱动型转变,呈现出实实在在的繁荣。
中国的一些先知先觉者已经把发展重点转向追求GNP。海尔集团把分厂办到了“海尔”的故乡德国。他们把产销触角伸向美国,不仅办起了分厂,还建起了令中国人自豪的海尔路。
GNP与GDP,仅一个字母不同,而所代表的经济内涵却有本质区别。从开放质量看,GDP虽有开放因素,有外国人、外地人前来办厂的因素,而GNP则包含大开放的成果,它不仅包含了“进来”的,还包含了“出去”的,“引进来”诚可贵,“走出去”价更高。从资源开发利用看,GDP多是对本地、本国资源的开发利用,而GNP既包括对本国、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弥足珍贵的是走出去开发利用外国、外地的资源,这对自身资源可持续利用大有裨益。从市场开拓看,GDP虽包含了出口这架“马车”,有开拓世界市场的因素;而GNP则是走出去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开拓市场过程中避免了舍近就远。从人才使用看,GDP虽然有对外国、外地人才的引进应用,而“走出去”的这一块GNP,更多的是“本土化”的人才应用,这种人才应用潜力更大、成本更低,大有可为。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中,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并不太多,更多的是中国的“白领”和“蓝领”在按“老外”的经营理念创造性工作。
中国人有没有本事走出去办厂?海尔等企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与其囿于本地小打小闹地干,何如到国外去干一番大事业?去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也许不占优势,可到亚非拉“第三世界”去发挥优势,英雄就有了用武之地。我们有那么多在世界上领先的产品、技术与人才,赚外国人、外地人的钱来充实自己的“钱袋子”,何乐而不为?在国内、市内站稳脚根,又把眼光盯向国外、市外,利用境外、市外的资源要素发展自己,比起盯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重复建设见长,单纯地追求GDP,不知要强多少倍。
当然,追求GNP需要比追求GDP更高的素质、更新的观念、更大的气魄和胆量,需要有“火眼金睛”般的世界眼光。如今,中国已吸纳了世界500强企业中的多数,我们的企业自然要增强发展实力与他们竞争到底。在这同时,也不妨让我们的优势“走出去”,把我们的强项“打出去”,至少我们应该做这方面的打算和准备。否则,在世界级竞争对手面前,我们就只剩吃“最后的晚餐”的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