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称呼他人(1)
在本篇中,我们主要来谈一谈有关称呼的基本礼仪。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首先问一个问题:当你第一次和别人见面时,通常会遇到那些礼仪问题呢?
凡事皆有一定之规。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和程序可循。在人际交往时,实际上存在着如下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意图。你想不想把这事儿做成,你想怎么做,意图--指导思想。第二个要素: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的一切行为,通常都是要把意图变成行动。第三个要素:途径。你的这项行动需要采用具体方式。比如,我想和你约会,我可以写信告诉你,可以打电话,可以上网交流,可以发E-mail,可以发手机短信息。这里面都有具体的形式问题,都要求把行动采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上三点,称为“交际三要素”。所有的交际行为,均由此三者组合而成。
见面,是人际交往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别人见面是有规矩的。当你和别人见面时,你一般需要处理一些什么事情呢?两个人第一次见面,通常是首先通报自己的姓名。比如说,“你好,我是某某某”。然后双方握手,互相交换名片。接着呢,就开始切入正题。一般来讲,当一个人和别人见面时,大体上以下五个具体环节必不可少的。
第一,称呼。你是我学生,你来给我交作业也好,你碰到我也好,你总不会不称呼我吧?除非你是我女儿、儿子、夫人或者是别的什么特殊情况了,否则别人一定会误会。
第二,介绍。与人见面时,少不了要把自己介绍给别人,或引荐互不相识的人。
第三,行礼。外人见面、熟人长时间没有见面、陌生人之间第一次见面,总要握手行礼,此环节往往必不可少。
第四,交换名片。见面时,人们为了加深印象,以后继续保持联络,需要相互交换名片。
第五,交谈。和任何人沟通,你都不可能一言不发。你又不是不能说话。我请你吃饭时,除了说请用菜、请多用一点、请随意之外,我肯定还得找你聊上两句,而不可能只说一句话“吃吧”。
由此可见,在和别人见面的时候,称呼、介绍、行礼、交谈、握手之类的,这五个环节是必行的。我们称之为相见礼仪五大环节。一般和陌生人见面时,尤其是在正规的场合与别人见面时,这五个具体的环节是不可少的。
交际通常自称呼而始。下面,我们将较为详尽地介绍有关称呼的基本礼仪。在交际的过程中,称呼不仅是关键之点,而且也是起始之处,应该说它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开端。平时有人不太注意此点,其实它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和别人见面的时候,这个称呼的问题,往往是绕不过的,它在打电话时或者是在网上沟通时也往往存在着。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拿起电话筒第一句话:“喂,喂,喂。”再问有人吗?那你说我们接电话的不是人吗?你要使用尊称,使用恰到好处的尊称,对方就比较舒服。您跟我说先生您好,来个“您”,那是一种尊称啊,那样我就很舒服。你是晚辈,你年龄比我小,你跟我说话时没有称呼,甚至用了不适当的称呼,那我感觉就不会好。
简而言之,称呼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一,表示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为本。使用尊称,意在向别人表示敬意。当你向别人表示尊重和友善的时候,基本的要求就是对对方使用尊称。比如,面对一位老人家,你叫他老先生、老人家,在我们国内,约定俗成这是一种尊称。有些时候要不注意此点可就失礼了。比如,有的北京小伙子叫人家老爷子、老太太,那可就有失于尊重了,别人也会感到特别的不舒服。
其二,拉开距离。你注意到了吗?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称呼,往往表示着人际距离的不同。比如说,夫妻、恋人之间,有时候就不一定使用正式的称呼。一声“哎”,尽在不言中。但若面对外人,你与一个异性之间也和人家“哎”,那就麻烦了,那会有点暧昧,别人会怀疑的。
我的名字叫金正昆,你作为学生也好,作为晚辈也好,作为女性也好,你跟我打交道时,你首先要表示对我的尊重,同时还有必要拉开适当的距离。最得体的做法之一,就是对我使用尊称。一名年轻的女孩子,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什么身份,要跟我打交道,最利于其自身安全的称呼,就是叫我金教授。我们男同志有一个死穴,就是有点虚荣。你叫我金教授,我就感到自己的地位很高,就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得专心致志地扮演教授的角色,就不敢歪戴帽子斜穿衣,就不敢言行失之于庄重。你不能叫我老金,那样我们就是平辈,那样我就会比较随便。我的名字叫正昆,你要叫我正昆,那我会尤其随便。这种称呼是从小与我一块长到大的人叫的。你要是叫我阿昆,那就说明我们彼此关系非同一般了,甚至有点暧昧了。其实,称呼是一种距离,它反映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的程度。
称呼不当,的确误事。但有时同一个人会有很多的称呼,比如我,金正昆,就有很多的称呼。什么“金教授”、“金老师”、“金先生”、“老金”等等。如果你想称呼一个比你大二十岁左右的男人,你可以称呼他为叔叔、先生,也可以称呼他为前辈、同志。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称呼对方为好。举一个例子,有一位男士,我们假定他叫刘金山,而且他还是你的上级,他是刘局长,你是他的秘书,或者是他的办公室主任。那么你在工作场合,在外人面前,你就要叫他刘局长,以示公私有别。但是在没有外人的时候,那你也可以叫他局长或者老刘。但是你要是在外人面前叫他老刘,那你就是不正规的。在称呼的问题上,一定要讲究“看对象,讲规矩”。这是一条基本规则。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使用哪些称呼比较受人家欢迎呢?换言之,称呼别人时有何基本要求呢?以下略作介绍。
第一,要采用常规称呼。常规称呼,即人们平时约定俗成的较为规范的称呼。但是,常规性称呼,实际上也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比如,中国人对老年人是非常尊重的,而且尊重有加。我们从小就知道不能够称呼父母的名字,要为尊者讳。而在欧美的国家里,是讲究人的平等的,所以孩子直呼其父母的名字是很正常的,老爸叫孩子名字就更正常了。我们这儿,上边可以叫下边的名字,下边则绝不能够反其道而行。比如,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也许他的孩子可以叫他乔治,因为在他的姓名里乔治是他的名字。而我们在这儿就不行了。我从小就不敢叫我老爸的名字,我只叫过一次。记得那是上小学之前,那时我大概五六岁,很调皮。人家给我老爸写了封信,我就在楼下喊他的名字,结果我被老爸抽了一个大嘴巴。他那一巴掌打的我以后再也不敢叫他的名字了。因为中国人是没有这种习惯的。在任何情况下,对别人的称呼都一定要讲究常规。
第二,要区分具体场合。在称呼的具体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区分场合。在不同的场合,应该采用不同的称呼,在党和政府内部,大家通常互称同志。但是在国际交往中,面对外国友人的时候,就不能称呼人家同志了吧,而应该称呼人家为主席、总理、部长,以示场合有别、身份有别。称呼,实际上是表示身份有别的一种常规做法。
第三,要坚持入乡随俗。我们在使用称呼的时候,还要考虑入乡随俗的问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倘若习俗不一样,称呼往往不大一样。
比如,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是:不管结没结婚,你的“那一位”都叫做“对象”,也许有的人就不知道这种习俗。有一次,我就弄了个南辕北辙。我和我老婆到大连做客去了,那儿在周末有一个非常着名的节目,我们正好赶上了。看完节目,当地的几个友人陪着我们吃饭。我太太显得比较年轻,其实她也是三十七八岁了。在那儿陪我们吃饭的一位朋友问我:“你对象今年多大了?”我一听就不高兴了,因为我的理解“对象”是没结婚呐,是未婚呀。当时我还有点小心眼,心想难道我是二婚的吗。出于这样的心理,我就着重地强调:“我老婆今年三十八了!”他一会儿又问,他说:“那你对象忙吗?”我说我老婆很忙,他再问:“那你对象做什么工作的?”我就拒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他看着我不高兴,他就搞了个地下活动,把他太太叫来了。他太太五十多岁,踮着小脚气喘吁吁跑来了。他向我介绍说:“我对象来了。”天呀!我这时才弄清楚:人家那里不管结没结婚都叫“对象”,这下我才算是真的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