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基督教传入英国前概说(4)

新柏拉图主义不是简单地认同柏拉图的学说,而是以柏拉图的理式论为基础,吸收了亚里士多德派、斯多亚学派等哲学的观点,以及东方宗教思想形成的神秘主义学派。据说这个学派的开创者是安莫纽·萨卡斯,但他没有著作传世。这个学派的实际创始人是萨卡斯的学生普罗提诺,他建立了这个学派的思想体系。普罗提诺(约204~270年)是罗马时期唯心主义哲学家,出生于埃及,在亚历山大里亚跟随萨卡斯学习哲学达11年。后来为了了解波斯哲学,参加罗马远征军到达波斯,但远征失败。243年到罗马建立学校,讲学二十多年,主要融合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基督教神学和东方神秘主义思想。他的著作很多,由学生波菲利辑成6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9章,故取名为《九章集》。普罗提诺的学说主要有:“太一”说、“流溢”说和灵魂解脱说。他把柏拉图的理式说成是“太一”,是“神”,将柏拉图的理式论带入宗教神秘。“太一”是绝对超验的,又是唯一的实在,是万物之源。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太一”,普罗提诺说:“创造万物的‘太一’本身并不是万物中的一物。所以它既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也不是数量,也不是心智,也不是灵魂,也不运动,也不静止,也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而是绝对只有一个形式的东西,或者无形式的东西,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先于静止。因为这些东西都属于存在,存在创造了这些繁多的东西。”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是理式世界的影子;普罗提诺的“太一”,是难以描述的绝对的一,怎样创造万物呢?它不是上帝有意识的意志活动,而是“流溢”。世界万物都是“太一”流溢出来的,“流溢”的过程大体如下:首先流溢出“努斯”,即宇宙理性、宇宙原则;再由“努斯”流溢出世界精神、世界灵魂;从世界精神、世界灵魂流溢出个别灵魂;最后由“灵魂”流溢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离“太一”最远,是邪恶的根源。除物质外,宇宙法则、世界精神和个别灵魂都倾向于回归“太一”。对人类灵魂来说,来源于“太一”,渴望回到“太一”。如何才能实现呢?必须要净化灵魂,摆脱物质和肉体的束缚,冥思苦想,断绝思虑,忘形出神,在神秘的状态中与“太一”契合,和神合为一体。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对基督教宣扬的信仰上帝,皈依上帝具有重要作用,并给中世纪的神学和经院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节 希伯来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

希伯来人属于闪米特族的一支,最初游牧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区。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离开半岛,到美索不达米亚名城乌尔居住。公元前17世纪,希伯来人因饥荒逃到埃及,几百年后,因不堪忍受法老的压迫,由摩西率领逃出埃及。公元前14世纪时,希伯来人进入迦南,被迦南人称为“希伯来人”,意指“从河那边来的人”(“河”指幼发拉底河)。迦南是地中海东岸的一个狭小地区,地处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等大国之间,既是军事要地,又是商业的交通要道。远在公元前3世纪,迦南人就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在周围各文明古国的影响下,创造了“迦南文化”,公元前18世纪达到鼎盛时期。随着埃及的占领,文化逐渐衰落。当埃及军队撤退时,希伯来人乘虚而入。受到迦南人的长期抵抗,到公元前12世纪才定居下来,并与迦南人逐渐同化,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12世纪时,希伯来人与来自地中海岛屿上的非利士人长期交战,非利士人还把迦南改为“巴勒斯坦”,意为非利士人的土地。

一、犹太教的产生及影响

公元前11世纪,埃及国力衰微,希伯来人迅速崛起,开始建立国家。由各部落推荐扫罗为第一任国王,统辖以色列和犹太各个部落,扫罗战死后,大卫继承王位,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统一以色列和犹太,把非利士人逐出巴勒斯坦,定都耶路撒冷。犹太教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产生,大卫以“上帝十诫”为国家大法,在内政、外交等方面颇有建树。大卫去世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继位,所罗门统治的时代是希伯来人国家兴旺发达的鼎盛时期,不仅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学也取得巨大成就。所罗门死后,内部征战不断,公元前922年分裂为两个国家,北方为以色列,南方为犹太,在相互的征战中,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邻国趁机入侵。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灭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的军队摧毁了耶路撒冷,劫走5万多犹太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犹太王国从此灭亡。犹太人被俘期间,不甘心受侮辱和虐待,期盼得到新生,在一部分人中产生了“救世主”的思想。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波斯所灭,波斯王居鲁士为了把巴勒斯坦作为与埃及和希腊抗衡的据点,决定恢复耶路撒冷,把大批的犹太人放回重建都城,在以后的两百多年中,巴勒斯坦被波斯所统治。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击败波斯,侵入巴勒斯坦,推行希腊化政策。激起希伯来人的不满和反抗,犹太人在玛喀比父子的领导下,发动起义,于公元前142年宣告独立,恢复圣殿,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公元前64年,罗马大将庞培东征,加之玛喀比王朝发生内乱,巴勒斯坦沦为罗马帝国的附庸。罗马人的野蛮统治,致使反抗斗争连绵不断。公元135年,由巴尔·科赫巴领导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起义,遭罗马人镇压,希伯来人的历史至此结束,犹太人被迫流落于西亚、北非、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犹太教在公元前10世纪时只能说是部落的多神教,大卫时期先知很活跃,一神教开始产生,所罗门晚年沉湎酒色,娶一些外邦女子进宫,这些人把自己敬拜的神像带进王宫,一些以色列人也敬拜偶像,引起原来只敬拜耶和华上帝的人的不满。公元前621年,耶路撒冷圣殿大祭司希勒家按照国王约西亚的安排,宣称在修建圣殿时发现摩西传下来的“律法书”。于是国王就召集人们开会,宣读新发现的“律法书”,以争取人们对他改革的支持,“律法书”就是《申命记》中的一部分。改革是激烈的,措施也是有力的。国王用行政手段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用活人献祭;禁止在寺庙卖淫敬神;禁止放高利贷;……实行志愿兵役制,新婚者缓役;国王不应是拥有众多后妃的独裁者,而应受法律约束;人们交的什一税,应拿出一部分周济寡妇、孤儿和异乡客。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尊崇耶和华为唯一的神,耶路撒冷圣殿是崇拜耶和华的唯一中心。约西亚想用宗教的一致来消除政治上的涣散,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第一次由国王强制实行一神教的行政措施。以色列人成为“巴比伦之囚”后,备感屈辱,他们渴望救世主降临,使他们摆脱异族压迫,重建大卫王国,实现政权和神权的统一。耶和华不仅是以色列的保护神,也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耶路撒冷是唯一的圣殿。这种理想在公元前6世纪末,以色列人返回巴勒斯坦后才逐步变为现实。在波斯统治期间,波斯王派以色列祭司以斯拉回耶路撒冷整顿党派纷争的混乱局面,恢复社会秩序。以斯拉在犹太省省长尼希米的支持下,把基层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反对那些祭司贵族和他们的异族妻妾。人们要求以斯拉宣读《摩西律法》,以斯拉重申耶路撒冷是崇拜耶和华的唯一圣殿,遵守安息日,禁止高利贷,每隔七年取消一次债务等,为了保持民族和宗教的纯洁性,禁止与异族通婚。一些自认为血统和信仰都很纯正的以色列人自称为“犹太人”,从此以后,“犹太”就逐渐取代了“以色列”。犹太人一向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但从有历史记录以来到公元1世纪中叶,民族灾难深重,只有大卫和所罗门统治的80年,国家繁荣昌盛,玛喀比曾带来民族复兴的希望,可惜很快就破灭了。

二、《旧约》既是文学总集,也是宗教典籍

希伯来文学是希伯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用希伯来文书写,也有用亚兰文、希腊文或拉丁文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集中在《旧约》《次经》《伪经》、“死海古卷”等著作中。古代以色列的很多文献都是以宗教典籍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这些典籍有的保存在耶路撒冷圣殿,有的散存于民间。在历次民族灾难中,耶路撒冷圣殿多次遭到浩劫,所存典籍几乎丧失殆尽。公元前6世纪末,被掳到巴比伦的人回到耶路撒冷,很快建立了神权统治,犹太教建立后,为了宣传教义,宗教祭司对残存的典籍进行收集、编辑整理,包括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和作品,根据一神观念加工,编成适合教义要求的宗教典籍,作为人们宗教崇拜和立身处世的准则,后来被人们称为《希伯来圣经》,这部经书被基督教所接受,称为《旧约》。犹太教信奉耶和华为主神,教义很简单,既没有偶像,也没有固定的仪式,把“摩西十诫”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摩西十诫”传说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规定的十种不许做的事,即:除耶和华外不可信别神;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名;以安息日为圣日;应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不可贪恋他人财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耶和华神的属性不断增加,成为万物的创造者和全知全能的神。

《旧约》是希伯来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书中保存着古希伯来人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历史散文和诗歌等。基督教的创世、原罪、审判、救赎等内容在犹太教义中已经具有了。希伯来的神话集中在《创世记》中,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地的创造、伊甸园和洪水神话。

创世神话的梗概是:上帝创世之前,世界一片混沌,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宇宙万物和人类始祖。第一天创造光,分出昼夜;第二天创造空气,就是天空;第三天创造陆地和海洋,以及花草树木;第四天创造日月星辰,分出节令时日;第五天创造水中游鱼,空中飞鸟;第六天创造野兽昆虫、牲畜,并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人类,上帝造的人要管理万物,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入他的鼻孔,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第七天,上帝已经创造了一切,上帝就“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赐福给第七天,将其定为“安息日”。

伊甸园神话讲道,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建了一个乐园,把他造的亚当安置在那里,认为亚当独居不好,要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上帝趁亚当熟睡之际,取下他的一根肋骨,然后把肉合起来,造了一个女人,使他们结为夫妻,共同在伊甸园中生活,他们赤身露体不知羞耻。伊甸园中有各种树,生命树上的果子吃了会长生不死,智慧树上的果子吃了能分辨善恶。上帝说其他树上的果子可以随便吃,只是智慧树上的果子不能吃,否则会死。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智慧果,从而有了分辨善恶的能力,懂得了羞耻。上帝很气愤,对蛇、亚当和夏娃发出严厉的诅咒。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是人类首次犯罪,所以称为原罪。上帝担心他们再吃生命树上的果子而长生不死,就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从此,人类失去了永生的希望。犹太教和基督教有关人类犯罪和堕落,上帝的诅咒和惩罚都建立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神话把人不能永生的原因归为上帝的意志,人之所以失去乐园,主要是违背了上帝的意志,从而强调上帝对人的支配作用,以及人对上帝的依赖性,有利于对一神信仰的强化。但也表现希伯来人敢于违抗神的意志,渴求智慧,分辨善恶的斗争精神。这个神话中的伊甸园、偷吃禁果、智慧树、生命树、无花果枝等已成世界典故。英国作家弥尔顿曾以这个神话为题材,创作了著名长诗《失乐园》。

诺亚方舟神话是希伯来人在巴比伦大洪水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借以宣传耶和华的恩德。上帝创造万物和人类后,随着人口日益增多,罪恶越来越大。上帝深感懊悔,想用洪水消灭人类,只对该隐的孙子诺亚开恩。诺亚对上帝很虔诚,上帝就让他造一只巨大的方舟,带上妻子、儿子和儿媳,以及飞禽走兽各一对进入其中,以保全他们的性命。过了七天,上帝降下四十昼夜的瓢泼大雨,大地一片汪洋,当时诺亚已经600岁,他带上家人和各种兽类躲在方舟内,他们只得在大水中漂荡,漫无边际的洪水泛滥150天之后,除诺亚的方舟外,地上所有的人和生物都已经死了。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试探水情,后来又放出一只鸽子,由于到处都是洪水,鸽子找不到落脚的地方,飞回了方舟。又过了七天,诺亚再放出一只鸽子,鸽子叼着刚拧下的橄榄枝飞回来,诺亚知道大水已开始退了,树顶已露出水面。诺亚601岁时,大水逐渐退去,地面露出来了,诺亚带着家人和飞禽走兽走出方舟。为感谢上帝的拯救之恩,诺亚建立祭坛,用洁净的牲畜和飞鸟献祭。上帝闻到祭品的香味,非常高兴,表示从今以后不再因为人类诅咒大地,不再灭绝地上的生物。上帝赐福给诺亚及他的儿子,并与诺亚一家立下契约,人类必须服从上帝,上帝不再发洪水消灭人类。这个洪水神话是希伯来人在巴比伦大洪水传说的影响下创造的,在《吉尔伽美什》中,人类得罪了天神,天神决定发洪水消灭人类,制造方舟的是吉尔伽美什的祖先乌特那庇什提牟。到了《旧约》中,犹太教经过改造,变成诺亚。神话在于宣传耶和华的恩德,为上帝惩恶扬善的宗教目的服务。尽管如此,神话仍有积极意义,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洪水的畏惧心理,也反映人们战胜洪水的迫切愿望,以及同自然斗争的精神。神话中的“方舟”、“鸽子”、“橄榄枝”已成世界性的典故,被人们广泛使用。

《旧约》作为希伯来的文学总集,保留了大量的诗歌,曾有人统计,诗歌约占总篇幅的四分之一,在东方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诗篇》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一百五十多首抒情短诗,基本上都是歌颂耶和华的,可在各种宗教仪式上合乐演唱。对耶和华的歌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诗篇》第114篇,歌颂神的威严:

沧海看见就奔跑,

约旦河也倒流。

大山踊跃如公羊,

小山跳舞如羊羔。

沧海啊,你为何奔跑?

约旦啊,你为何倒流?

大山啊,你为何踊跃如公羊?

小山啊,你为何跳舞如羊羔?

大地啊,你因见主的面,

就是雅各神的面,便要震动。

他教磐石变为水池,

教坚石变为泉源。

在《诗篇》第六十五篇中,对神的威严也进行了生动描绘:

拯救我们的神啊,你必以威严秉公义应允我们。

你本是一切地极和海上远处的人所倚靠的。

他既以大能束腰,

就用力量安定诸山,

使诸海的响声和其中波浪的响声,

并万民的喧哗,都平静了。

住在地极的人,因你的神迹惧怕。

你使日出日落之地都欢呼。

《旧约》并不一味体现神的威严,引起人的惧怕,有不少诗篇表现神的创造力,以及对人类和万物的怜爱。如《诗篇》第一百零四篇把神称为创造主,写出了他的超常能力。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