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其实很简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1)

孩子的心灵就好像是一本书,这本书需要父母用心去体会才能读得懂。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每天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似乎对孩子已经非常了解了。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更多的父母并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很遥远。所以,怎样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每一位父母应该思考和践行的。

“孩子,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凡事多与孩子商量,征求他的意见

可以说,大部分父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想到去和孩子商量,也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意见。毕竟,对于一个小孩子,我们能要求他们什么呢?不过,在孩子的眼中,习惯于征求自己意见的父母更有亲和力和可信度。

在一个小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自己的靠山。他们不仅力气大,有想法,重要的是他们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但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斥责、说教,无论事情大小,是否关乎孩子本身,都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一味地替孩子做主。而那些更容易体察到孩子想法的父母,更受孩子的欢迎,甚至会让孩子感激万分。

有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活泼好动、聪明伶俐。一天,小兄弟俩商量好到外面玩耍。父亲同意了,但是要求他们必须在傍晚前回来。可是,这小兄弟俩一玩起来就忘记了时间,直到天黑之后才回到家。

在他们还没回家的这段时间,父亲的焦急程度可想而知,不过,他下定决心,如果待会儿兄弟俩回来后,自己一定不要急着责备他们。要试着和他们沟通,因为他们都是值得相信的好孩子。

小兄弟俩明显已经知道错了,他们正等着挨父亲的骂。没想到父亲心平气和地说:“孩子们,你们在约定好的时间里没有回来,我和你妈妈都急坏了。你们看,这次怎么办?”小兄弟俩听了父亲的话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没有想到父亲会这么宽容,会给他们留这么大的“面子”。后来,他们主动要求饭后帮助妈妈洗碗,作为对这件事情的惩罚。从那以后,小兄弟俩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按时回家的情况。

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没有受到父亲的责骂是多么地感激,这位父亲用这种巧妙的方式,把惩罚犯错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当事人,既不失惩罚的目的,也保全了孩子的面子,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这位父亲认为,通过征求孩子意见这种方式,最终让孩子明白了“理解、信任、承诺、准时”等重要的观念。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

有一个非常温柔的女人,她让所有接触她的人都感到如沐春风,自然而然,她对自己的孩子也十分尊重。她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叫佳佳,她每次让佳佳帮忙做事时,总是亲切地说:“佳佳,帮妈妈一个忙好不好?”她从来不会对孩子说一些生硬的话,当然也不会用强硬的命令语气让孩子去做事。每当孩子做完后,她总会高兴地说“谢谢”。

不难看出,这位母亲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有人说,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美的距离。而尊重不只局限于成人之间,也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尊重是和谐的音符,当然,在这个家庭生活的孩子,自然也会尊重别人。

佳佳的母亲说,当佳佳与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总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她从小就不抢别人的玩具,也乐意把自己的东西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因此很受小朋友的欢迎。

其实,这位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也让孩子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当然,孩子也学会了尊重父母,学会了尊重别人。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的商量非常重要。商量能够让人感受到尊重。通过商量的方式,最容易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也最容易让孩子养成理解他人的习惯。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受尊重的需要。如果我们喜欢与孩子商量,孩子就会非常乐意与父母交流;相反,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比较容易叛逆。

在一个访谈节目中,一位30岁的女士在和观众分享自己成长经历时,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她5岁那年,有一天爸爸出差去了外地,家里只剩下了妈妈和自己。在吃午饭的时候,她突然听见妈妈用商量的口气跟她说:“你说我们今天要不要去买袋面?”

这位女士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她呆在了那里,一时反应不过来,她问道:

“妈妈,你是在跟我商量吗?”妈妈点点头称是。

她跟观众们分享说:“那是很特别的一天,妈妈从来没有用商量的口气跟我说话,她这样问我,让我感到很兴奋,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像个大人一样了。现在回想起来,还能记起当时激动的心情。”

因为爸爸不在家,妈妈一句无心的问话,竟然给她留下了这样独特的印象,足可以说明与孩子沟通商量的重要性。这会让她觉得,爸爸妈妈在乎她,尊重她。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什么呢?

对孩子“少命令,多商量”。

美国着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曾指出:用“商量”,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不管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父母都应该与孩子商量,而不是去命令孩子。对此,一位很有智慧的母亲有一些心得体会,她这样说:“提醒孩子做作业时,我从不说:‘赶紧去做作业!’而是说:‘现在你是不是该去做作业了呢?

早点做完作业还可以早点休息呀!’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听我的没错,我说的是对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是经常说:‘我感觉这样不太好,因为……’‘我认为……你觉得呢?’‘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种沟通方法更多的是‘商量’,而不是‘命令’。”

父母喜欢与孩子商量,家庭的气氛就会很和谐,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也会慢慢养成与父母协商的好习惯,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这样的亲子关系无疑是非常融洽的。

不要为孩子擅作主张,替他规划生活。

着名科学家钱三强中学毕业面临选择下一步发展时,有人对他的父亲钱玄同建议:“你是语言文字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钱玄同说:

“那要看孩子是怎么认为的!”

一天,钱玄同对儿子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由你自己去选择。

但是一个人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要理智去分析,研究真相,判定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施。”父亲的这番话,深深地印在了钱三强的脑海中。

不久后的一天,钱三强跑进书房,开门见山地说:“父亲,我要学工!”钱玄同问:“那你想上哪个学校呢?”钱三强回答:“我想考南洋大学。”“那里全用英文课本的,可你学的是法文……”父亲望着儿子,好像是在提醒,又好像是有些惊讶。

钱三强坚定地说:“父亲,我先考北大理科的预科,补习英语,我一定赶上去。”钱玄同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他“嗯”了一声,欣然同意了。

钱玄同的做法,给为人父母者一个启示:父母在决定一件事之前,应该先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衡量他的意见,然后尊重他的意见。毕竟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一定会做得很棒,要相信孩子的直觉,给他们一个实现梦想的空间。

善于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见是每一位父母应该把握的家庭教育原则。要想做一位合格的父母,就应该把孩子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来对待,从而更好地了解他的需要和想法。

以商量的方式来解决亲子冲突。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有的孩子可不是那么好商量的,他们天生顽劣。其实,并没有天生顽劣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一般成人都很注重自己的尊严,不希望被别人压制,其实孩子也是一样的。父母不要试图用权威和势力去压倒孩子,用怒吼去解决问题。往往这样做最后的结果会让自己很难堪,孩子不仅不听从指挥,甚至会在怒气的指使下做出叛逆的事情。这时,如果父母肯放下架子,与孩子以商量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孩子一般都会欣然接受父母的建议,毕竟孩子还是懂道理的。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上高一的女儿穿着校服去上学,放学却穿着肥大的背带裤回来。妻子一见,皱起眉头,叫道:“啊呀,真难看!从哪弄来的?”女儿倚在门口,挑衅地看着我们,一句话也不说,一场争论即将爆发。此时,我笑了笑,说:“女孩子穿背带裤挺精神的,只是肥了一点儿,改改就行了。”

女儿的火气消了一些,过来与我们吃晚饭了,而且又说又笑。

饭后,我与妻子散步时,她生气地质问我为何不坚持原则。我说:“一个岁的孩子,自己用零花钱买了件衣服,难道不比缠着父母给她买好吗?两代人的审美眼光不同,你怎么证明你对她不对?谁都有个提高的过程嘛,何必互相苛求和指责呢?”

妻子想了想我的话有些道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渐渐地,我们家中养成了平等协商或叫谈判的风气,凡事坐下来平心静气沟通一下,一般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协商的威力如此之大,有“化干戈为玉帛”的魅力。其实,这是一种亲子间互相尊重的结果。如果每个家庭都能营造这样一种和谐的气氛,就不会有那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在生活中,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有的父母很注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做的结果通常是皆大欢喜。

一位父亲很注重和孩子沟通,他总是喜欢问问孩子的意见。那时单位给他分了一套房子,孩子还没上小学,在别人眼里是个小毛头。不过,到了装修的时候,他把家人都叫到了一起,询问大家装修的意见,当然也包括孩子的意见。

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父亲的这种“特殊优待”,思维也很活跃,提出了不少建议。虽然有些建议在大人们看来很幼稚,不过他确实认真考虑了孩子的建议,并最大限度地采纳了家人的建议。都说装修是件累活,不过,在这家人的共同努力下,房子装修得很顺利,大家也都对成果很满意。

一位着名心理学家曾指出,如果在布置房间时采纳孩子的意见,让他也参与策划,孩子就会有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而且他愿意主动担负起整理保护的工作。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这样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一种家庭生活的参与感。

把握好“尊重”的“度”。

父母应该善于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尊重并不等于讨好和放纵。也有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高兴,不但事事去问孩子,而且一定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那就有点过了。因为孩子的身心发展并不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也比较差,父母一定要做个“明眼人”,心里要有把“尺子”。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基础上,去引导和教育,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上面提到的这些沟通的方法是可以在生活中付诸实践的,父母们可以试着去做一做,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更懂事,做事也更主动。其实这都是沟通的效果,都是孩子受到尊重后积极上进的表现,也是对父母爱和尊重的回报。

沟通箴言

孩子难免会出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形,当然,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尊重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漠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压制孩子,即使孩子口头上答应了,他内心也无法认同。

这样,孩子心中有怨,还怎么能与父母倾心沟通呢?所以,父母只能把自己的意见通过商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帮助他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

“要是我,我也会像你一样……”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再开口说话

“我希望……”、“你给我……”几乎成为父母的口头禅。很多时候,父母只是在命令、要求孩子,一味地希望孩子照着父母的想法和意愿做事,可是父母并没有想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我们做父母的,一般习惯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孩子思维简单、生活经验少,所以难免会与父母的观点产生矛盾、分歧。其实,这个时候,只要父母多理解孩子的心理,及时补救,哪怕一句理解的话语都能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晚饭后,8岁的陈晓和妈妈一起散步。突然,陈晓兴奋地指着刚刚行驶过的一辆汽车,说:“妈妈,那是上海的车。”妈妈一看是“沪C”开头的,说:“在上海看见上海的车很正常啊,值得你这么大惊小怪的!要是在外地看见上海的车,还差不多!”说完,只见陈晓脸上的兴奋劲儿一下子不见了。

这时,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以一个成人的思维和女儿交流,其实女儿根本不懂车牌的含义,只是因为前几天背各省市的简称时记住了沪是上海,所以刚才脱口而出,很兴奋。

妈妈知道失言了,马上补救说:“我知道你看见了‘沪’想到了上海,是吗?那我就再考考你,‘苏’是哪里?”陈晓顿时来了精神,说:“江苏。”接着,妈妈又考她:“‘冀’呢?”……陈晓对答如流,一种成就感立刻在她脸上表现出来。妈妈也不失时机地表扬了她。

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当一个8岁的孩子凭借自己的知识辨认出那辆上海的车时有多么兴奋;同时也可以感受一下,她受到妈妈的打击时又是多么失落。其实这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因为妈妈局限在了自己固有的思维里,没有体会到女儿的心情而已。不过,好在妈妈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及时弥补。这点还是值得父母借鉴的。

孩子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但往往由于认知能力不足,在生活中,“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时有发生。

电视剧《大宅门》里的白景琦在成人看来是出了名的淘气鬼。一天,他把家里的安宫牛黄全给鱼吃了,结果鱼全都死了。遇到类似的情况,成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淘气?一气之下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数落一顿,甚至是打一顿。但是仔细探究一下原因呢?其实,杀死鱼并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从成人那里听说,安宫牛黄是好东西,而他又那么喜欢鱼,所以希望把好东西都给它们吃而已。

喜欢鱼,所以给它们好东西吃,孩子的心理就是这么简单。由此看来,父母可不要主观臆断孩子的行为,以免误解或冤枉了孩子,这样只会让他因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而变得更冷漠。遇到以上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在与孩子沟通中了解他,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并从他的需要感化、引导他,让他明白是非,进而考虑一下做这件事的后果,其结果会迥然不同。

人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在不同的立场就会产生不同的观念。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

做父母的要想了解孩子,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以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努力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或者受了委屈的时候,孩子一定很难过,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坚强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别再哭了”、“烦不烦啊”……相信孩子会更伤心、更委屈。

7岁的豆豆和天天是从小玩到大的玩伴,也是很要好的朋友。一天,豆豆很委屈地和妈妈说:“天天今天不和我玩儿了。”妈妈问:“为什么呢?”豆豆说:“不知道,他今天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儿,都不理我,还让其他同学也不和我玩。”

妈妈听了很生气,说:“他怎么这样呢?他不和你玩,咱们也不和他玩。”

只听妈妈话音刚落,豆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任凭妈妈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