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境突围:轻松化解尴尬的66个急智锦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办公室尴尬应对之道(1)

办公室的空间虽然狭小,但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多做事或少做事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哪怕一点无意识的举动也可能惹来流言蜚语,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如新入职的员工被孤立,曾经的好友如今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毫不念旧地当众对自己大呼小叫……尽管一再小心谨慎,但也难免掉入这样或那样的事“陷阱”。如果遇到这样的状况,我们该如何妥善处理、解除麻烦、专心投入工作呢?

1被孤立的“新兵”

某权威咨询机构曾经对办公室人际关系状况做过一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的职场中人在某一段时间或长时间感觉被众人孤立。

确实,身为上班族的我们,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的不是爱人,不是父母,而是同事。同事不比家人、朋友,与他们相处时,我们需要笑容满面、小心翼翼。但人算总是不如天算,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被同事孤立了!刚入职的“新兵”,无论多么谦虚谨慎都会有意无意地被“老兵”排斥;被上司赏识重用的你,暗自得意时却逐渐被同事冷落;自恃劳苦功高、风头正劲、期待尊敬,却被人避而远之……

尴尬一刻

初入职场被孤立

今天是新员工张玉进入某大型企业工作的第30天,为了给上司和同事留下一个好印象,她从进入公司的第一天起就早来晚走,每一份工作都认真地做到最好。虽然时常受到上司的夸奖和好评,但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无论如何都融不进“同事圈”。

尽管她每天早上都主动和同事打招呼,却仍感觉很多人都是不冷不热地对她敷衍一笑;午餐时间,同事们都三五成群地相邀而行,只留下她独自前往;午休时间,同事们自发地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只有她傻坐在那里不知该加入哪个“团队”;傍晚下班,同事们相约一起聚餐、逛街、挤公交,却只剩她孤零零一个人。

开始时,张玉觉得大家相处时间长了、彼此熟悉后情况就会改善,但整整一个月过去了,她依然徘徊在圈外,她虽心有不甘却又不知所措。

领导、业绩均摆第一

“我喜欢这份工作,渴望以好的业绩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难道也有错吗?他们凭什么对我爱答不理?”毕业刚一年的李阳说到自己和同事的关系时,愤愤不已。

大学毕业后,李阳和三个校友一起成功应聘到一家网游公司做策划,试用期过后,三人被安排在同一个部门。虽然三人专业技能水平相当,但李阳思想更活跃、观察更敏锐,时常向经理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并自觉地做好阶段性总结。因此,李阳得到了经理的认可和赏识,还经常在例会中被表扬。除此之外,李阳还获得了更多和公司高层接触的机会,转正后不久就被委任单独负责一个大项目。

正当李阳扬扬得意之时,却发现很多同事,包括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两个校友都开始对他不理不睬,有时他刻意讲笑话尝试和同事们打成一片,也收不到任何回应。久而久之,被同事孤立的李阳对工作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兴趣。

尴尬化解

在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里,老兵对新兵都有一种非有意、莫名的“排斥感”。但只要新人主动参与进来,没有谁会拒人于千里之外。

其实,只要张玉再主动一些,多留意“老兵们”的喜好、兴趣,主动约他们一起去吃午饭、挤公交,多向他们讨教一些工作经验,短时间内就能成为圈中的一员。

至于李阳,只要他稍微“分心”、放下身段,利用工作上的事儿和同事联络感情,比如任务共享,向上司申请和校友一起负责新项目;假装不懂,让“老兵”对自己的方案、策略提出宝贵意见,而不是刻意讨好,一定会事半功倍。

此外,恃才傲物、搬弄是非、性格张扬(比如爱穿奇装异服、性格跋扈)、爱打小报告的人也容易成为被孤立的对象。当我们被多数人甚至所有人孤立时,一定要先从自身找“病根”,只要及时行动、弥补我们的性格缺陷,一切不快都会烟消云散。

尴尬预防

职场中有一个最新流行的词叫“办公室孤儿”,意指那些在办公室里不受上司、同事、下属欢迎的人。只要我们避免以下几种状况,成为“办公室孤儿”的几率就微乎其微:

(1)认真做事但要稳步前进,避免风头太过;

(2)与同事淡然相处,不说人坏话,挑拨是非;

(3)态度和蔼亲切,不恃才傲物;

(4)衣着切合身份,言行得体,不张扬跋扈;

(5)不为了“向上爬”而损人利己。

2“里外不是人”

不少职场中人都会面临这样的两难抉择:两位上司彼此不服,意见不合又各不相让,作为下属,无论听命于哪一个都会得罪另一个,且又不能不顾两人意见自行其是,尤其是在两位上司出现严重分歧时,是选择在茫然中拖延进度还是在表态后划分阵营?当两位上司偏离工作范畴越吵越烈时,是不闻不问还是以下犯上?

此时,只要一不小心就会“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费力不讨好,那么,怎么才能既不得罪两位领导又成功地摆脱“夹心饼”的境地呢?

尴尬一刻

左右难逢源

吃不下,睡不着!自从李玉接手新项目以来,她几乎要崩溃了。周一早上,她把辛苦加班赶出来的方案拿给上司过目,谁知却收到两位领导截然相反的修改指示:项目经理要求进一步细化技术指标、数据分析,简单概括市场宏观方向评估预期;项目总监却明确表示要彰显市场未来走向以及一切潜在的客户资源,各种指标和数据仅作为佐证即可。

平时两人不和睦也就算了,面对这么重要的一个项目也非要较劲吗?无奈,李玉只得硬着头皮开始修改方案,最终删了补、补了删,结果却总是一个人点头另一个人摇头,眼看方案提交期一天天临近,受气又受累的李玉急得不知所措,真想辞职一走了之。

弃权还是“投票”?

新年伊始,王冰所在的技术研发部就新产品定位问题开了无数个策划会,问题不是研发方向难定位,而是部门内部已经壁垒分明-一边是以经理为首的“保守派”,主张继续走中低端客户路线,期望全面升级产品现有功能;另一边是以几个技术骨干为首的“创新派”,主张向高端消费群体冲击,期望重金开发产品的高科技功能。

两派互不相让,闹得不可开交,每次策划会都在口沫飞溅中不欢而散。王冰身为技术骨干,理所当然支持“创新派”,然而,“保守派”里又有一手提携自己的恩师,究竟该如何表态?

王冰辗转反侧了几天,终于想出了让双方和解的方案。两派想法看似南辕北辙,其实,归纳起来仍有意见相同之处-保守派的全面升级产品现有功能与创新派的开发产品高科技功能实则不谋而合,只是针对的消费群体不同而已。

抓住这一点,王冰加班加点修改了开发产品新功能的方案,只要在生产产品时把功能区分开来就能满足所有的消费群体。新方案一经提出就获得全票通过,几天前还因保持中立而受“夹板气”的王冰一时间成了部门的大功臣。

尴尬化解

如果李玉能够像王冰那样静下心来,从解决根本矛盾的角度出发,认识到这只是常见的意见分歧而非自己的能力不足,就能找出摆脱困境的方法。例如:1.找个时机把两位领导聚在一起,让他们面对面说出各自的想法和理由,自己“坐收渔利”从中找出相同点,围绕相同点加入自己的想法;2.把“烫手山芋”抛还给两位领导,婉言说明自己的难处,让双方一起协商定夺方案蓝图。

除了上述案例中的两难场景,我们在与同事、朋友、家庭成员相处时也会遇到这样的状况。如两个要好的同事,想法迥异、各执一词,都想拉你“入伙”,你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又如,婆婆和媳妇闹矛盾时,身为儿子和丈夫的你不知如何调解;父亲与儿女意见不合相互冷战时,担任妻子与母亲双重角色的你劝谁惹谁烦……

然而,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摆正心态就事论事,抑或劝解双方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就能找出“突破口”,让其相互“缴械投降”。

尴尬预防

在生活和工作中,像这样“里外不是人”的境况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优点,保持客观心态,而不是一味地主观推测,试图将纷繁复杂的关系理出头绪,就能将麻烦化大为小、化小为无。

3曾经的战友,现在的对手

每一个职场“老油条”在办公室里都有自己的同盟,他们在日常交流中从单纯的同事上升为死党,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经验,倾诉彼此的私事。然而有一天,其中一个人成为另一个人的上司,一切就都变了,昔日的默契与亲密渐渐消失殆尽,有的甚至从战友变成了敌人。没人说得清楚是领导者随着职位的升迁有了优越感,还是被领导者因为心理落差变得不服和敏感,但无论怎样,很多人都遭遇过“战斗友谊”变化后陷入尴尬境地的事件,面对这样的状况,应该怎么办?

尴尬一刻

昔日友情是否还在?

“你这是什么态度?工作出现失误居然还有理了?一会儿到我办公室来!”唐刘孜转身回办公室去了,只留下朱清呆呆地站在原地。

就在三年前,唐刘孜和朱清同时应聘到一家公司当职员,从入职培训起两人就“一见如故”,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成了办公室里有名的“死党”。最近,唐刘孜被提升做了部门主管,起初两人的关系虽然有些疏远,但私底下还是要好的朋友,直到有一天,总公司派人来视察工作,唐刘孜让朱清负责接待和工作汇报会的筹备。朱清工作疏忽,一不小心把一个“钦差大臣”的名字打错了,弄得双方都有点小尴尬。

在随后的工作总结会上,唐刘孜当着部门全体同事的面,对朱清进行了严厉批评。朱清面子上挂不住就回了两句,于是就出现了前面的一幕。

在办公室里,朱清常常提起两人如何一起对付“老巫婆”(原来的部门负责人),一起分享办公室的八卦新闻,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亲密时刻,此时,他认为唐刘孜变了很多,当了领导以后就飞扬跋扈起来。

而唐刘孜也责怪朱清做事不谨慎,故意给自己难堪……

就这样,两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互相指责对方的不是,结果可想而知,只能一拍两散。

职位变了,心态就变了?

两年前,李泽和王宏同时进入一家医药公司做医药代表,两人性格相似、爱好相同,入职不久就成了好哥们儿,加上两人能力不错,都深受上司的偏爱。

最近,由于上司被提拔,部门经理的位置就空了出来,两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职位只有一个,经过综合考核,平时与领导层打交道较多的李泽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昔日的好友,一夜之间变成自己的上司,虽然私下里依然和原来一样,但一回到办公室就得小心翼翼,他似乎也不自在起来,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相处了。”王宏叹着气说。

尴尬化解

职场中,朱清这样的遭遇很多人都经历过,如果朱清和唐刘孜只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或许朱清就不会那么在意被批评,唐刘孜也不会发那么大的火,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一旦这种矛盾激化,最不利地的一方就是朱清了,因此,只要朱清肯私下找唐刘孜认个错,解释自己当时的想法和处境,一切就会豁然开朗。

而王宏内心矛盾的根源在于原有的平衡关系和地位被打破,只要他积极地调整心态,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认清事实公私分明,一切都能坦然面对。

当一个人的身份、职位等发生变化之后,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面对这种变化,首先要调整的是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以客观、积极的心态应对一切。

尴尬预防

从好友成为自己的上司,或自己成为好友的上司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积极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避免陷入尴尬境地:1.严格遵守自己的定位,像以往一样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向上级汇报(或听取汇报),保持单纯的上下级关系;2.在公司里,你要和同事一样称呼上司为“某某长”或“某某经理”,不能独树一帜地直呼其姓名;3.工作出现失误被批评之时要保持冷静,毕竟对方不是有意刁难(身为新上司也不必不好意思,只要一视同仁就不会有什么心结)。

4鸭子飞到别人家

当你挖空心思地想出一个好主意,费尽心血独自把项目完成,抑或在团队合作中做了极大贡献时,“煮熟的鸭子”却被别人一口吞下,这样的情形你是否也曾遭遇?

某招聘网站曾对职场“抢功”做过调查:有超过五成的被调查者曾被同事、上司抢功。其中,30%的人选择默默忍受,26%的人直接找老板澄清事实,21%的人以牙还牙,15%的人选择联合他人,发动群体力量来驱逐“抢功”小人,8%的人选择离开。

“有福同享、有难各担”已几乎成为职场铁律,面对那些心安理得、不动声色的“抢功”高人,我们要怎样争取、维护自己的利益?

尴尬一刻

“我们”的猫腻

试用期刚过,李兴禹就被经理安排和同事一起负责新项目的开发,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陷入痛苦的深渊。

从新项目接手后,每次开会向经理汇报项目进度时,同事就抢先发言,甚至直白地和李兴禹说:“咱们的工作内容都是一样的,再者说,你也不熟悉经理的为人,以后每次我做汇报就可以了,免得耽误经理的时间。”

李兴禹心有不爽却也没有多想,但几次汇报后他就明白了其中的“猫腻”:自己花心血设计出来的方案却被同事以“我们”两个字轻轻带过;自己的新想法一旦被上司肯定,同事就立即说“这是我们一起讨论的结果”……最可气的是,项目即将完工老板亲临现场询问进度时,同事却说,“李兴禹表现得非常好,基本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只要在关键问题上和他交换一下意见就行”。简单一句话就把他自己置于项目主导者的位置,轻轻松松地把功劳抢走了。

李兴禹心里生气却又不知怎么说,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抢了头功。

抢功小人,人人喊打

陈骁是一个典型的抢功型人才,每次在会议上只要老板问起项目上的事情,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在说明情况。项目明明是大家一起完成的,谁不是加班加点,但在他的一番渲染之下几乎所有人都成了“吃闲饭”的,只有他一个人在里里外外地忙活。

开始时,同事都不好意思直接戳穿他,可一再地给他留面子却换来陈骁的得寸进尺。就这样慢慢地,大家也都远离他,再有项目就自发地组织几个人一起协作。受到“排挤”的陈骁竟然跑去向老板告状说大家都嫉妒他工作能力强。随后,陈骁也不知使了什么“魔法”,竟然让老板对他倍加器重。

最典型的一次,老板因为陈骁负责的项目进度慢而大发雷霆,问到事情原因时,他竟然恬不知耻地把责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这一次,再也没有人给他留面子,每个人都据理力争,列举了他“一个人”完成项目的种种事例,并对他的工作能力做了最客观的评价。老板也是明白人,从此之后对陈骁冷落了很多。

尴尬化解

被别人抢了功,如果直接向老板哭诉并不能改变既定的局面,搞不好会落得个搬弄是非的名声;百般忍让只会助长小人的气焰;以牙还牙、互相报复换来的将是无休止的办公室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