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型人格读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完美的理想主义者(1)

1号的基本恐惧是怕做错事,变坏、被腐蚀,基本欲望是希望自己是对的、正面的、贞洁的、有诚信的。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只要我做得对,就OK了。

1号致力于有价值的目标。他们敬业,精益求精,希望做到最好,凡事追求完美,非常有责任感。

他们坚守标准,轻易不会妥协和退让,原则性非常强。

1号是压抑情绪的类型。有情绪、有不满,1号一般是自我压抑,如果释放出来,要么是一股拯救道德和原则的正义之火,要么就是惩治错误的无情之火。

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志向是维护秩序和伦理纲常。在为人处世等方面,他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他坚信,按照他所说的一整套思想来做,就可以实现人们心中理想的、完美的社会。他理想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想把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改造成一种以“仁”为内涵,以“礼”

为形体,以“中庸”为行为准则的社会。这是他全心向往并身体力行的“理想国”,也是他的理想的外在体现。儒家说:上者立德,其次立功,再者立言。无论立德、立功、立言,都是想借永恒的东西来达到不朽的目的。这正是其理想的内在本质。

他的“仁”、“礼”、“中庸”等思想是针对当时的社会而发的。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社会,愿以人为群,在人群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那个社会秩序崩溃的时代,在那个价值观念混乱无序的时代,孔子制定的社会规范是:第一,用礼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属于最基础的要求;第二,请大家要有义气,这属于从小我的感情上去引导人们相互关照;第三,对别人要有仁爱之心。为此,孔子在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有一次,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如何才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大臣要像大臣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各按自己的角色行事,严格按照规则办,否则就乱了秩序。这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岗位职责的说明书。只要大家都按这一套系统和规则行事,就能实现一个完美的世界,否则就无法维护伦理纲常和秩序了。

1号设计的完美世界除了各按其职、各就其位、各尽其责外,还有一套完备的措施。

1号的理论都是条理分明的。

比如在交友方面,他的原则是,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朋友很正直、刚正不阿、有包容心,能打开耳朵,多听听外面世界的声音,孔子很欣赏这样的朋友。

他的处事原则是:在其位则谋其政,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这也很清晰,让人一听就能明白。做事是言寡尤,行寡悔,非常有条理,非常完美。

1号认为,为了实现完美的社会,我们不能超越规矩,不能破坏秩序,不能破坏原则。孔子除了制定措施外,还强调了伦理道德和实践的重要性。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路,有一次他在孔子家弹瑟。子路为人刚勇,弹瑟时,声音中流露出一股杀气来。孔子听后很不高兴,因为这触犯了孔子“仁”的思想。但由于1号的情感是压抑的,所以孔子又没有发作,他对子路说:“你弹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但还没有入室。为什么来我家老师这是……在责怪我吗?

你弹琴的水平已经登堂了,但还没有入室。

为什么来我家弹呢?

哼!

弹呢?”他巧妙地表达了责怪的意思。

孔子的另一个标准是:人不能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为了追求完美,君子应该常常自省,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事。孔子说:观过,斯知仁矣。我们知道哪里不足,看到错误、改正错误,才能好起来,才能成功。还有知命、知礼、知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知“礼”,礼乃天地之道也。

春夏秋冬、四季运转,井井有条。如果人遵守自然之道的话,那就办事有章法,修身有定力。不知礼无以立,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

使命有大小,小的是个人的前途、个人的使命,大的是你在一个组织、团队中发挥的作用和使命。不知言,无以知人。言为心声,不知言就不能知道一个人的心理;不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就不能了解这个人。只要了解了别人的心理,善者我们会亲近之,恶者我们会远离之。

孔子有一次去齐国,听到一种近乎完美的音乐,叫做《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他非常高兴,竟然“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吃肉都没有滋味。由此可见,追求完美的1号遇到完美的东西时,那种欣然快乐的心情。

作为1号的孔子,其性格总体上可概括为“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可以说是孔子毕生努力想达到的道德修为,也是儒家为我们所塑造的理想人格。

此外,好学也是孔子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好学是君子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孔子曾自我评价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号的性格像清教徒,他们勤劳工作、有正义感、完全独立,并坚信朴素的思想和善良必将战胜人性的阴暗面。他们信奉“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有高度自律的精神,时刻在自我反省。

天生的辩论家

喜欢辩论是1号的个性。

1号是压抑情绪的类型。有情绪,有不满,他一般是自我压抑的。如果释放出来,要么是一股拯救道德和原则的正义之火,要么就是惩治错误的无情之火。在1号向外喷射自己压抑的情绪时,一定伴随着激烈的言辞,所以有时候,在大家的感觉里,1号特别好斗嘴、好辩论、好较真。

1号之所以喜欢辩论,是因为他的原则性强,他的世界观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因此,凡是不合规矩的、不合道德的、不够完美的,有点细微漏洞的,他都会给指出来。要是别人只说了好的方面,他会指出坏的方面;别人只指出了坏的方面,他也会指出好的方面。比如,你要是和他谈论目前的社会形势,若只谈阴暗面,他就指出光明的一面;你若只谈光明的一面,他会指出阴暗的一面。他这么做,就是因为他追求全面和完美。也正因为原则性强,所以遇到不合原则的事,总会据理力争。在他的潜意识里,只要是对的,就要坚持。

热播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中,主角之一曹心梅就是一个处于逆境当中,身上处处表现出喜欢辩论、斗嘴的1号性格者。剧中,她是个曾因第三者插足而离婚、又再婚的女人,内心一直愤愤不平,处处找前夫与其夫人的麻烦,事事爱钻牛角尖,得理不让人。再婚后亦不幸福,与第二任丈夫情感淡漠。第二任丈夫又不幸去世,于是便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余味身上。

有人说她“节俭到有些极致、拧巴到近乎搞笑”。确实,这个人物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几乎都在较劲。

整个剧中,她都发挥出了好辩论的个性,往往是针尖对麦芒,不落下风,绝不服输。她的名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姚静斗,其乐无穷!”

比如说,余味带毛豆豆第一次见自己的父母,没想到姚静也来了。

她和姚静是死敌,一见面就吵,她骂姚静:“你带那鞋我敢穿吗?那都是破鞋!”这一次还动手打了起来,甚至磕掉了一颗牙齿。

在毛锋和潘美丽的婚礼上,曹心梅看见姚静的穿着,一脸的愤慨,对毛豆豆说:“什么玩意儿啊,谁结婚啊,人家结婚还是她结婚啊,穿成那样,腰后背露的,都快光屁股了,太不要脸了。”她甚至要冲过去教育教育姚静,毛豆豆拉都拉不住。余洪水看见曹心梅过来,赶紧把姚静拉到一边,这架才没有吵起来。后来,秦素素来闹了一场,曹心梅也终于找到了机会嘲讽姚静几句:“人头太次了,干脆改成日本名字得了,人头太次郎。”

再比如说,余味家挂了一幅名画《安吉尔》,她认为画中的女人裸露全身,有碍观瞻,就拿块布把那幅画遮盖住。她对余味说:“你爸本来挺好的一个人,就是整天弄这个给弄坏了。”她教育毛豆豆说:“姚静不是一般的第三者,她是拆迁办主任,你要是和她来往,你就成了支持第三者了。”1号说话是这样的善于损人。

她的名言还有:“我不辛苦,我命苦。”“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你打114,人人和你说话。”“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我们这些不幸的人陪衬着你们幸福。”“我现在就只能吃一条腿儿的。”“难看死了,跟上吊绳儿似的。”“你看这些虾都看着我,来生找我索命。”这些语言非常精彩,既形象又犀利,还有几分刻薄。

她对余味说:“你们甭绕,甭绕,有什么直接说,直接说。”这也反映了1号说话的特色:直来直去,不喜绕弯。

1号处理感情的方法是:压抑,否定,将感情投入到工作或活动中,追求完美,愿意“跟大队”,讨厌不守规则的人。

1号有很强的责任心,他(她)对感情很专一;1号有很高的道德感,始乱终弃的事情他(她)是不会做的。但是1号追求完美,所以他很难找到最中意的人。一般来说,两个1号组成的家庭比较牢固,因为他们对生活的完美追求不谋而合。关于生活的共识是他们和谐相处的基石。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曹心梅是1号性格,而且是逆境下的1号。

剧中的杨树是另一种类型的1号,原则性强,有时候显得有点教条和迂腐。

曹心梅和杨树同为1号,一个好辩论,一个却言语不多,这是为什么呢?剧中毛豆豆的一句话解释了曹心梅性情的成因:因为生活的不幸福,所以待人遇事都非常不宽容。

1号总是在寻找完美的爱情,他们难以接受一个有缺点的人,他们努力打造最完美的爱情,他们会对伴侣重新进行包装,试图忘记对方性格上的缺点,发现对方性格中的优点。

总的来说,1号坚守原则,注意细节,善于发现别人话中的漏洞,在逆境下还有吹毛求疵的倾向,是个天生的辩论家。

严厉的批评家

1号是一位严厉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手握戒尺,时刻都在监督周围的世界。

1号性格者把这种强大的内在评判声音看做更高层面的自己,一种超越日常思想的思想。一个没有秩序、没有是非、没有规矩和尺度的世界是1号不能容忍的,不能接受的。一旦与他们内心坚持的原则发生了冲突,他就忍不住要批评、要改革、要完善。在他们看来,原则就是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指导我们生活、指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谁也不能逾越。同时,他们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又很高,所以对别人不礼貌、不诚信的行为会进行指责。假如在公交车上,有人不给孕妇、老人让座,他会进行批评、教育。在别人看来,他是多管闲事,他却认为不让座的人素质太低了,连起码的做人的道德都没有。

鲁迅是典型的1号,爱批判。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年轻的时候,他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东渡日本学习医学。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不太好,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鲁迅认为,救国莫过于先强健国民的体魄。这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列强欺凌,中华民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1号看到环境变差、形势不好的时候,就会站出来,寻找改革的方法。

当然,这里的“改革”,指的是改变,包括改良和革命,目的就是将不好的改好,把有问题和漏洞的改正和完善起来。在环境好的时候,在没有问题的时候,1号不一定会成为批判者,因为情况已经很好了,没有可以批评的地方。这个时候,1号会成为一个敬业的执行者,甚至监督别人执行,发现不对的地方,他还会指出来。

我们都知道,鲁迅后来弃医从文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次在学校上课,他看到了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时事片:一个中国人被当做俄国的间谍被日本人给抓住了,绑在柱子上,要被杀头。旁边围着许多中国人,像看马戏一样,非常冷漠,非常麻木。这件事使鲁迅意识到:光有健康的体魄,是救不了国家和民族的,要想挽救积贫积弱的国家,必须提高民族的素质,而提高素质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文艺。所以,后来鲁迅一直用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民族劣根性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热忱。

《呐喊》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那是他愤怒的火山大爆发。小说集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比如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药》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发人深省地剖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另外,他在《新青年》上也发表了许多批判性质的文章。有人说,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如匕首。他是揭露和挞伐封建思想和专制制度最深刻最彻底的一位现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