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的那点事:奇妙而有趣的生理常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身体"司令部"和"侦察部队"--大脑和感觉器官(2)

打哈欠是人们觉得必须保持清醒状态的时候,促进身体觉醒的一种反应。虽然打哈欠常常与困意联系在一起,但它的实际作用却是让大脑变得清醒。由于疲劳或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温度上升,通过打哈欠可以使我们的咽喉得以扩张,从而使更多的新鲜空气进入肺部。这样,更多氧气便进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我们因此变得更为机敏。胎儿在12周以后就会打哈欠了。

有的人一见到阳光或灯光就鼻腔发痒,容易打喷嚏。还有人打不出喷嚏时,看到强光后一下子就打了出来。这是为什么呢?打喷嚏是为了将进入鼻腔的异物驱逐出去。打喷嚏的控制中心位于大脑内部的侧延脑区域,这个区域的损伤就意味着我们失去打喷嚏的能力。由于眼睛和鼻子的知觉受到同一条三叉神经的支配,当眼睛受到阳光的刺激的时候,喷嚏控制中心常常误以为对鼻子的刺激,所以以喷嚏的形式欲将其异物驱逐出去。

对于很多人来说,记住一首歌或者一首歌的某些段落相当困难,但对序列的记忆却情有独钟。其实,人们在生活中总是不得不记住一些序列性的东西,例如记住高速公路出口的名字,只有记住这些序列,每天的生活才得以有效地进行。

为什么男女大脑会有差异呢?原来是性激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胚胎发育初期,脑的结构都向女性方向发展。从胚胎第8周起,男胎儿开始分泌雄激素,到第16周时达最高峰,促使脑子向男性化方面发展。与此同时,左手也相应地取得了优势,所以,左撇子的人以男性为多,出生后两个月分泌的雄激素,仍然影响着大脑两半球,促使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五、精准的摄像机--眼睛

眼睛是人体最精密的视觉器官,它像一架自动摄像机,为我们捕捉周围各种事物的影像。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和记忆,约80%以上都是来自眼睛。眼睛不仅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景物,也能反映出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所以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1.认识我们的眼睛

我们平常看到眼睛露出来的部分,只是眼球大小的1/6,其余的都藏在眼窝里。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的前半部。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径平均为24毫米,垂直径平均23毫米。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毫米,受眼睑保护。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中层又称葡萄膜,色素膜,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第一站。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事物,是因为光线从物体上反射回来,并射入我们的眼睛。眼睛的前部将光线汇聚到眼睛的后部,并在眼睛的后部形成倒影。在眼睛的后部光线碰到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又将信号传递到大脑,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图像。科学家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纯净的空气中,人眼可以看见27千米外的一丁点儿烛光。在海上能看见16千米以外的船只。如果在高山顶上,视力的观察距离甚至能扩大到300千米。

在我们的眼球后面有一个小小的视神经通往大脑的管道,这个管道感受不到任何光,因此被称为盲点,如果一个物体的光反射到了盲点,那我们就看不到这个物体。而色盲则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疾病。科学数据显示,12个男性中就有1个人是色盲,而200个女性中才有1个人是色盲。

18世纪末,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发现了色盲症,并提出了关于色盲的科学解释,因此色盲也称道尔顿症。这种病症主要是由于人眼的视网膜、脉络膜或视神经等发生异常引起的,是一种遗传病。患有这种症状的人因为不能产生维持视细胞蛋白结构的物质,而失去了对某种光线的感知能力。道尔顿本人也是一位色盲症患者。

道尔顿发现色盲症有一段小故事。一天,他为自己的母亲买了一双袜子,母亲很高兴地说:"感谢你,但是我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穿红袜子呢?"道尔顿听了非常奇怪,因为他买的袜子是灰色的。于是他拿着袜子跑去问其他人,没想到,大家都说这双袜子是红色。道尔顿由此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视力有一些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他确认自己所得的是一种十分隐蔽的病症,这种病症被命名为"色盲症",后来为了纪念道尔顿,它也被称为"道尔顿症"。

2.保护"心灵之窗"

自古以来,有谁愿做一个"鼠目寸光"的人呢?天空的飞虫、眼前的书报,看起来不应该吃力。我们获得外界的信息大多是依靠眼睛。但是,如果眼睛出现问题,我们与外界的接触便会受到限制或影响,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双眼,以免造成视力低下,给自己带来不便。

长时间"目不转睛"对眼睛的危害很大,这样会使眼睛发胀,视力迅速下降。另外,这时的眨眼动作大大减少,眨眼次数每分钟仅2~3次,这就使眼表面的水分蒸发过多,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久而久之则引起眼球表面的炎症。眼睛要定时休息,如看书或使用电脑2小时要休息10~15分钟,此时可远眺窗外景观,或转动眼球、做眼保健操等,都有休息效果。

眼睛需要经常锻炼,你可以去户外进行球类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足球、高尔夫球等,当眼球追随目标时,睫状肌不断地放松与收缩,以及眼外肌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眼的血液灌注量,促进眼部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眼疲劳。不要等到眼睛不舒服时再去看医生,应该定期检查,发现眼病能尽早治疗。如有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戴眼镜进行矫正。眼胀痛、流泪等症状明显时,应及时检查是否患有青光眼、角结膜炎等眼病。

在我们的眼球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起润滑作用的泪液膜,随着眨眼而不断刷新,并保持着眼睛湿润。如果空气干燥或一直全神贯注,大约十多秒之后,泪膜上便会出现一个个干点,眼球表面会越来越干燥。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每分钟要眨眼10~20次。由于眼球干燥,角膜和眼睑之间"眼开眼闭"时便容易擦伤,从而引发眼睛干涩、疲劳不适、炎症和疼痛,形成干眼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就有可能出现角膜溃疡和瘢痕,最终导致视力下降。

研究表明,草原牧民的视力大约要比一般人好2倍。南非的狩猎民族布而曼人,由于常常要举目四望,以便发现禽鸟野兽,因而目光犀利,不必用望远镜便能看到我们必须用望远镜才能看到的东西。我国近代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经谈到,他原先的视力并不好,眼珠转动也不灵活,后来他养了几对鸽子,每天都要遥看鸽子高飞远翔,终于练就了一双光夺四座的传神之眼。可见,经常远眺是有益无害的。

英国眼科专家罗伯特·威尔教授的结论是:炎热气候对视力有不良影响。他举例说:在索马里,许多人在30岁就已有了老花眼;斐济群岛的许多人也在30岁戴起了老花镜;在菲律宾,则为35岁;印度为40岁。然而,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在10℃左右的高原地区的人们,戴老花镜的平均年龄可推迟到48岁。而伦敦人要到50岁才开始戴老花镜。

六、身体的"收音机"--耳朵

耳朵是大自然赋予人体的收音机,它使我们能够收集到各种声音信息。然而仅仅把耳朵当做听觉器官却并不完整,因为它还具有感受位置变动,保持机体平衡的功能。同其他感觉器官一样,耳朵有着非常复杂的构造,主要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大部分,来帮助我们感受这个多姿多彩的有声世界。

1.认识一下耳朵

耳朵可分成三个部分,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称为外耳,外耳有毛和能分泌耵聍的腺,起保护和传导声波的作用;鼓室及位于其中的锤骨、砧骨和镫骨这三块听小骨称为中耳,中耳以机械形式传递振动;耳蜗、半规管和听觉神经称为内耳,在这里它则把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

耳廓由软骨构成,是外耳的可见部分,主要由耳轮、耳屏和耳垂三部分组成,它的作用就是收集声音和辨别声音的方向。但是,人的耳廓不像动物的那样灵活自如,这与人的耳廓上没有肌肉,不能收缩自如有关。每个人的耳廓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他的两只耳朵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也成了警察抓捕罪犯的有效证据。

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两只耳朵的听力是不一样的。据生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左耳的听力比右耳的听力强;对于带有感情色彩的声响,左耳的分辨能力也胜过右耳。科学家让一批孩子通过耳机分别用左耳和右耳听取一段对话和音乐。这些对话和音乐是由专业演员或歌唱家分别用高兴、悲伤、愤怒、恐惧和冷漠的感情进行表演的。结果表明,左耳对恐惧和愤怒的语调感觉特别灵敏。

从古至今,有很多耳聋患者,他们都是不能听到美妙声音的人。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他们的这种听力疾病的呢?原来,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的原因可能只是耳垢太多或耳道感染发炎,也可能是鼓膜受伤、中耳内充满液体或耳硬化。神经性耳聋可能是由脑炎或肿瘤等原因引起的。服用某些药物和长期处于高噪声的环境中也会导致耳聋。

2.爱护我们的耳朵

听觉丧失肯定是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因为耳聋的人很难与别人沟通。全世界大约每2000个人中就有一个耳聋患者。虽然很难说视觉重要还是听觉重要,但从小就失明,失聪的世界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认为,失聪是比失明"严重得多的不幸"。所以,我们平时应该爱护自己的耳朵,注意耳朵的保健。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有声的世界里,很难想象没有声音的世界,人类将怎样生存。但是,如果声音的分贝超过人耳接收声音的正常范围,即噪声,它将对人体产生极大危害。噪声能引发噪声病,而神经系统症状最明显。长期在噪声环境中生活,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易疲劳、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并伴有耳鸣和听力减退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