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从幻觉到现实(传说时代)(4)
如此看起来,夔原本是一个正常人,可是被一种力量扭曲了,这种力量有意在制造舆论,让人们相信夔是一种具有神力的异兽。那么,这种导致历史原貌变形的神秘力量,又来自何方呢?
据记载,黄帝是个非常注重排场的人,为了震慑各个部族,他经常在集会时制造出神秘的效果。曾经有一次,黄帝集众兽与巫师于泰山之顶,乘坐着由象牙雕刻的战车,战车由六匹蛟龙形状的马拉着。神鸟毕方鸟,侍立在车上,已经被收服的原蚩尤部众,走在车前充当卫队。卫队的前方,是由巫师装扮的风伯和雨师,边走边洒扫道路。最前方是一群豺狼虎豹,张牙舞爪开道。
车队的后方,是来自九曹阴府的阴鬼,实际上都是装扮成可怕模样的人。而能够喷云吐雾、飞腾万里的虺蛇,伏于黄帝的脚下。羽毛华丽、唳声嘹亮的凤凰,在半空中盘旋飞舞。再后面是庞大的乐队,持形形色色的乐器,吹奏起激昂嘹亮的《清角》之乐。
黄帝这一次泰山巡视,出了大大的风头。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黄帝部族驯服的猛兽和神鸟。
我们知道,黄帝驯服的所谓猛兽神鸟,有许多是由人装扮的。黄帝本人是个宣传大师,他有效地利用了蒙昧时代人类对自然界认知不足的特点,以图画、面具等将人装扮成异兽,再通过对现场情境的夸张夸大,就很容易制造出神异般的效果。
夔作为一个人,却被传说成可怕的雷兽,原因也在这里。故事的原型,有可能是夔帮助黄帝制造了响亮的战鼓,这件事在传说之中,渐渐演变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
拓展阅读
毕方鸟的传说
毕方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来自竹子和木头在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响声。毕方鸟是火神,也是木神,居住在树木之中。它的外形与丹顶鹤极为相似,但只有一条腿。另有一种说法,说毕方鸟只有一只翅膀。
毕方鸟的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不吃谷物,以火焰为食。传说毕方鸟出,主火灾。
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乘坐蛟龙牵引的战车,毕方鸟侍立在战车旁。这是中国历史上毕方鸟首次露面,此后它再也没有出现过。
制陶装天下
黄帝征服了蚩尤之后,天下臣服,四海咸静,波澜不兴,百姓安乐。但是黄帝仍然为治理天下的才德不足而忧心忡忡。
一天夜里,黄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大风把天下的尘垢吹得一干二净,天下变得圣洁光明。他还梦到有个人,拿着千斤重的鞭子,驱赶着成千上万的羊群。醒来之后,黄帝沉思默想,风吹天下,垢字去土,这个人的名字应该叫风后。执千斤鞭,力大无比,驱羊百万,是能牧民,这个人的名字应该叫力牧。
那么,天底下,是否真的有风后、力牧这两个人呢?黄帝派人去查询,果然在海角找到了风后,在大泽找到了力牧,而且这两个人的才能卓异,深得百姓爱戴。于是黄帝举风后为相,以力牧为将军。因为黄帝择贤而用,广泽天下,于是有雷公著医书《内外术经》,有名医岐伯,尝百草而著《本草》及《素问》。还有一个神医俞跗,他治病不用药,而是用九根银针,他高超的针灸之术,能够令患者死而复生。
虽然奇人无数,但黄帝时代的百姓,受制于险恶的自然环境,仍然是难以摆脱困苦的生活。当时人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洪水泛滥,人们只能居住到山上,再到山下去提水。提水就需要容器,但当时人类使用的,是简陋的木桶,容易渗漏。于是人们改用泥罐,可是泥罐被水浸泡,很快就会碎裂。
这时候,有个叫宁封的人,他在一次烧野兽进食时,无意中在灰烬中发现了一块硬泥。于是他突然醒悟,如果将泥罐先行用火烧过,或许就不会碎裂了。
于是宁封立即着手尝试,他先找了些富有黏性的泥土,制成器皿的坯子,再建造一个密封的土包,把土坯放进土包里,土包下面生火烧制。当火微微燃烧时,土包中冒出五色的烟。三天三夜之后,宁封打开土包,拿出烧过的泥罐,这时候泥罐的颜色已经改变,而且质地非常坚硬,以手叩击,发出咚咚的脆响。
宁封高兴极了,给这件新东西取了个名字,叫陶。陶器时代,就这样来临了。陶器由于使用方便,很快取代泥罐成为了百姓盛水和煮食物的器皿。黄帝知道了这件事,非常高兴,就任命宁封做陶正之官,让他把制陶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千家万户。
宁封因为制陶赢得了人们的爱戴,他更加惕励自省,埋首于陶器的研制之中,希望能够研制出更轻便、更美丽的陶器。有一天,他架火烧陶,爬到窑顶上观察火势和窑中的泥坯时,窑顶忽然坍塌,宁封猝不及防,跌入烈火之中。人们急忙赶来营救,但火势正猛烈,营救的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宁封的身影在烈焰之中缓慢上升,上升。
人们坚信,宁封本来是天上的神祇下到凡间,将制陶的工艺传授给人类之后,他又重返天界了。由于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后人尊奉他为宁封子。
拓展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陶器
陶器是作为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标志而登上人类历史舞台的,对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于中国,陶器更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罗琨、张永山合著《原始社会》中说:江苏溧水县神仙洞遗址、内蒙古满洲里扎赉诺尔的东露天矿发现过1万年前的原始陶片,广西桂林甑皮岩9000多年前的遗址也有陶器残片(据说也超过1万年)。1962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罐,经科学鉴定距今也已达万年之久。这只陶罐高达18厘米,口径达20厘米,造型已比较规整,其质地也有一定的硬度。可见,它也不是最早的陶器了,是经过漫长的演变之后诞生的最初的成熟作品。
河出图,洛出书
黄帝治理天下整整一百年,这一百年来,风调雨顺,盗贼息影,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相互谦让,甚至连最凶恶的豺狼虎豹,也躲入山林深处,不肯出来伤人。飞翔在天际的苍鹰,拒绝捕食地面的鸡鸭和兔子。
突然有一天,天地之间大雾弥漫,浓雾三日三夜不散。黄帝命令臣属占卜问吉凶,但是卦象毫无显示。三天后,大雾散尽,黄帝便去洛水巡游,忽然间看到一只神异的龙马,背上驮着图书。黄帝十分惊异,就命人祭祀。
而后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大雨停止,洛水中的龙马游入了东海,却把图书留了下来。这时候又有一只大乌龟从洛水中浮出,背上背负着洛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河图洛书。图书上写着红色的字,表明这是天授给黄帝的。黄帝毕恭毕敬地接受了天之所赐,并表态一定会按着河图洛书的教导,护佑万民。
获得了河图洛书之后,黄帝希望能够见到凤凰。他穿黄衣,戴黄冠,诚心地斋戒沐浴。果然,凤凰感其意诚,成群结队地飞来,数量如此之多,遮蔽了天日。黄帝虔诚地下到东面的台阶,向着西面叩拜磕头,说:皇天降福,不敢不承命。凤凰落在梧桐树上,从此就栖息在这里。
到了晚年,黄帝命人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上刻写着他的丰功伟绩。另一种说法是,黄帝铸这口大铜鼎,本意是想请群臣聚餐。可是鼎成之日,天门忽然开启,一道明丽的光线射来,就见一条黄色的龙垂着长长的须髯,下来迎接黄帝。于是黄帝骑上龙身,连同他身边的大臣宫女,总计七十人,全都爬到了龙身上,随着龙冉冉上升。还有许多地位不高的小臣子,围绕在龙的四周,极力想抓住龙的须子。可是龙须不堪人体的重量,当龙升起的时候,这些倒霉的小臣子,一个个纷纷自高空跌落。一同跌落到地面上的,还有黄帝的弓。
记载中说,当时的百姓们抱着弓与龙须,在地面上大喊,希望黄帝不要抛弃他的百姓。但是黄帝及其乘坐的龙,终于还是消失在天空之中。
为了纪念黄帝的升仙之事,后世把那个地方称之为鼎湖;把黄帝留下的弓,称之为乌号。黄帝飞升的地方,有人说在现在的河南灵宝市,也有人说是在浙江的缙云县。
黄帝的时代,就这样终结于一个美丽的传奇之中。这是一个由战争开辟的时代,也是社会规则发生天翻地覆的扭转的时代。在此之前,部族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老死不相往来,而在黄帝时代,实力证明了一切。
黄帝之后,铁血的规则变得更加鲜明,但古老的禅让法则仍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成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世世代代所歌颂的先王时代的特点。
拓展阅读
河图洛书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