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国学启蒙书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①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②之以计而索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⑤,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⑥。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释

①不可不察:不能不认真考察的。②校:分析比较。③索:探索。④情:政治。⑤天:天时。⑥法:法律制度。

译文

孙武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安危,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的。所以要以五件事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比较,以追究探索它的真实情况。这五件事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律制度。政治,是指人民百姓和国君有共同的愿望,可以共生共死,不怕困难危险。天时,是指无论黑夜白天、严寒酷暑要等到较好的季节气候。地利,是指道路的远或近,地理位置的险峻或平坦,战争地点的宽广或狭窄,地势的利处或害处。将帅,是指带兵统将的帅的才智、威信、爱兵、勇猛、严正。法制,是指军队的编制和战争信号的统编和制定,百官级别的区分和职责权利义务的划分,军费的开支和后勤的供给制度。凡上述五件事,做将帅的不能不知道。能深刻理解的就能取得成功,不能深刻领会的就不能取胜。

原文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①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注释

①孰:谁。

译文

因此,要认真对比分析研究以探索敌我双方的真实状态。就是说:哪一方的国君有前进的主张?哪一方的将领有可行的智慧才能?哪一方得到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可以贯彻执行?哪一方军队实力壮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军队赏罚分明?我从这些就能够看出谁胜谁负了。将领听从我的决策。用他一定取胜,就留着以后再用。将领不听我的建议,用他一定失败,就不用他。依靠有利条件制定了战争决策而不能贯彻施展,那么你就要在战场上制造有利的"势",用来辅助和弥补战争议谋和实际应用。所谓"势",是依据敌情变化制定有利的对应措施而形成的。

原文

兵者,诡道①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②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③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④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⑤,不可先传⑥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⑦之,胜负见矣。

注释

①诡道:诡诈的行为。②诱:引诱。③挠:骚扰。④离:离间。⑤胜:胜利。这里指取胜之道。⑥传:传授。⑦观:观察。

译文

战争,是诡诈的行为,因此,能打仗要假装不能打,要打装做不愿打,要打近处假装要打远处。敌人贪利,要以利诱惑他;敌人混乱,要乘机追击他;敌人兵力充实,要防备他;敌人壮大,要躲避他;敌将易怒,要扰乱他;敌将轻视我,要使他更加自大;敌人安逸,要疲劳他;敌人团结,要离间他。攻击没有防备的敌人;战争行动向着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这些全是军事取胜的方法,是不能事先规定的。凡是作战以前在计略上就预计能取胜的,是由于有利条件占的成分多;作战以前在计略上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由于有利条件比较少。有利条件多的就能取胜,有利条件少的就不能取胜,别说不具备有利条件的呢?我依靠这些来观察,就能够预知战争的胜负了。

导读故事

一、年10月上旬,刘邓大军发动进攻,我东路军3纵队从商城、固始出发,冒雨回师皖西。第3纵队的这一行动,马上迷惑了敌人,引走了敌人参加围困的两个师。我东西两路大军,几经辗转,在10月20日前攻下了长江北岸之望江、武穴、团凤等重镇。蒋介石见事不妙,急令第40师及82旅赶赴援救。刘邓首长实施的"拖刀计"终于拖出了这股孤军冒进的敌人。日中午,敌人被引到了高山铺、清山河一带,钻进了我们的马蹄形包围图。接着在我军自动火器的强猛射击下,两个排大体全部丧命。27日上午9时,我军发动了总攻,以猛虎掏心之势,打进40师总部。40师往后退,82旅向前闯。山坡上、树林里,四处埋伏着我机勇战士。战斗不到一个小时,敌人便一批批束手就擒。

二、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3年的三十多年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在公元前494年的一次战争中,越国在会稽受挫,力量大大削弱,几乎遭受了灭国之灾。越王勾践在受挫后,一面卑身事吴,一面反省思过,制定了休养生息、抚慰人民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民众的支持。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复仇灭吴。越灭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一个范例,从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在长江下游崛起的两个国家。在此之前,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同依附楚国,是楚国的盟国。春秋中期,吴国通过兼并战争取得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大国争霸的局势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开始叛楚攻楚,以求中原争霸。这时的越国较为弱小,在吴楚战事频繁时常常策应楚国,牵制吴国,成为吴之大患。吴国为了在中原争霸中除掉后患,在柏举之战击败了楚国之后,开始发动吴越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乘越国允常之丧,率军攻越。吴越二军在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对阵时,越军两次用死士攻击吴军严整的阵势,均未能奏效。最后越王勾践驱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一起在吴军阵前自杀,使吴军军心涣散。越军乘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大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吴王阖阊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夫差按照其父"必毋忘越"的遗嘱,在伍子胥、伯嚭的辅助下,日夜加紧练兵,准备出兵攻越。越王勾践也重用楚人文种、范蠡,改革政治,增加国力。越王勾践于即位后的第三年(前494年)春得到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在准备还不充分、兵力还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王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越军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由于吴军实力较强,越军战败。越军损失巨大,最后只剩下五千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乘胜追击,把会稽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这生死存亡之关头,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决定以屈求生。勾践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财宝疏通吴太宰伯嚭,要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属国存在下来,那时,勾践愿做吴王的臣仆,忠心侍奉吴王;不然,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烧)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在伯嚭的劝说下,吴王夫差准许议和。吴军撤军回国。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文种,自己和范蠡一道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越国的王后也做了吴王夫差的女奴。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他的夫人为吴王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而从不反抗。由于勾践能卑事吴王,同时又贿赂伯嚭,最后,勾践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越王勾践回国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很多百姓在战场上送命的失误。他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者的遗族。他在坐卧的地方悬挂了苦胆,吃饭的时候也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践还针对越国战败、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国家的元气。他明确规定:妇女怀孕临产时,要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去看护;生了男孩奖给二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孩奖给二壶酒和一只小猪。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钱请乳母,生双胞胎由官府补贴粮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劳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个月劳役。由于改革内政,减轻刑罚、赋税,提倡百姓开荒种地,越国在十年中没有向人民征收赋税,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粮食储备。由于勾践实行了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亲近他,如对父母。勾践在改革内政的同时,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战。对吴国,他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麻痹腐蚀夫差。经常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助其骄气;同时又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粮食困难;他用离间之计使夫差对伯嚭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挑起其内部争斗。这些措施的实施,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为伺机灭吴奠定了基础。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领土得到扩张,势力日益强大,夫差也因胜而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勾践决心灭吴的意图。他奢侈淫乐,穷兵黩武,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已死,便决定出兵北上伐齐。吴军击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约晋定公和各国诸侯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夫差为了炫耀武力,圆其称霸中原之梦,带去了吴国三万精锐部队,只留下一些老弱的军士同太子一起留守国内。夫差的空国远征,给了越国以可乘之隙。越王勾践在吴军刚离国北上时,就想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出境未远,闻越击其空虚,兵还不难也"。他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范蠡估计吴军已到黄池,便同意勾践出兵。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北去吴军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吴国南面边境入吴直逼姑苏。吴太子友得知越军乘虚出击吴国,急忙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止越军的进攻。太子友根据国内精锐部队全部北上黄池的现实,决定采取不与越军交战,坚守待援的策略,同时派人请夫差尽快回军。然而,当越军先锋军到达时,吴将王孙弥庸一眼望见了被越军俘获的他父亲的"姑蔑旗"在空中招展,不由得怒火中烧,也就顾不得太子友坚守疲敌的主张了。他率领他的部属五千人出击,打败了越军的先锋部队,俘虏了越大夫畴无余、讴阳。首战小胜,使吴将更加骄傲轻敌。不久,勾践的主力到达,向吴军发起了猛攻。越军一举击败吴军,俘虏了太子友,进入吴国国都姑苏。越军缴获了大批物资,取得了这场袭击战的胜利。夫差在黄池正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攻下姑苏,太子被俘,恐怕影响霸业,就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人,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做了霸主。随后夫差就急忙回军。在回国的途中,吴军连连听到太子被杀、国都被围等一系列失利的消息,军士完全丧失了斗志。夫差感到现在回国立即反击越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在途中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践和范蠡估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马上把吴国消灭,于是同意议和,撤兵回国了。夫差回到吴国,本想马上报复越国,但是吴国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财力消耗很大,国内又闹灾荒,因此,他感到一时还没有实力对越实施报复。于是他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文种见吴国开始致力于增强国内经济实力,便觉得越国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完成灭吴大业,如果等到吴国经济实力得到恢复,那么战胜吴国将更加困难。于是文种向勾践建议,应抓紧目前吴军疲惫,国内防务松弛的机会再次攻吴。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473年乘吴国大旱、仓廪空虚之时,准备大举攻吴。战前,勾践征求并采纳了群臣关于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练士卒等建议,做了充分的临战准备。为了争取人民的支持,他以为国复仇为号召,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并规定独子及体弱有病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养父母。出师攻吴时,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人民反对夫差。这年三月,越军进军到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吴国也发兵迎击,两军夹江对峙。越国把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二军分别隐蔽在江中;半夜时,二军鸣鼓呐喊,进行佯攻。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两翼迎战。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两路中间的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吴军大败。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战于郊(今苏州郊区)。越军三战三捷,占领了所到之地,使吴国军事力量土崩瓦解,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势。吴军笠泽战败后,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坚,越军一时未能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使吴军在二年后终于势穷力竭。这时,越军再次发起强攻,打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上,又被越军包围。他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灭吴之心已定。夫差在无望之中自杀而死。越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越国作为一个较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的吴国,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越国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勾践在会稽战败后,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这正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定以退为进、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黩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采取了乘虚捣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的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了灭吴之战的胜利。从越国最终战胜、消灭吴国的全过程中可见,越国用以战胜敌国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述的思想相符合,因此,我们说越灭吴之战,正是孙子军事思想合理性与正确性的极好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