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生产计划管理(3)
商品产值一般采用现行价格结算。产品的现行价格是产品在报告期内的实际出厂价格,包括成本、税金、利润。
(2)总产值=商品产值+(期末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的价值-期初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的价值)+订货来料的价值
总产值计算一般采用不变价格,这样可以消除各个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不同时期总产值资料的可比性。
(3)净产值=总产值-各种物资消耗的价值=工资+税金+利润+其他属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费用支出
净产值是计划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一般按照现行价格计算。
四、生产计划的执行与评估工作标准
生产计划是一种想象中的计划,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空想。因此,必须在实际生产中,通过生产进度、产品品质等现象,评估其实际效果。如果没有达到实际的目标,应该仔细检查是哪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并注意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可能保证下一次的计划更加完善。
五、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管理工作标准
确定生产计划的指标,是制订生产计划的核心内容,编制生产计划的过程也就是确定生产指标的过程。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有:产品品种、产品产量、产品质量与产值。
(一)品种指标
品种指标是指在计划期内应当出产的产品品种和品种数。它既反映在产品品种方面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也反映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的情况。
严格按照计划品种组织生产,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产品品种指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产品名称、规格等质的规定。
(2)在计划期内生产的不同品种、规格产品的数量。
品种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制造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一般来说,品种越多,越能满足不同的需求。但是,过多的品种会分散的生产能力,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因此,应综合考虑,合理确定产品品种,对于销售收入高、利润大的产品,应是重点发展的品种;对于销售收入高,但利润偏低的产品,应降低其成本;对销售收入不高但利润大的产品,应努力提高销售额以获得更大的盈利。
(二)产量指标
产量指标是指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合格的工业品实物数量或应当提供的合格的工业性劳务数量。这里所指的产品产量指标,不仅指供应其他企业单位,而且也包括供应本企业基本建设、大修理和非生产部分的需要。产品的产量指标常用实物指标或假定实物指标表示。产品产量指标反映生产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以及生产发展的水平。产品产量是进行产销平衡、物资平衡,计算和分析实物劳动生产率、原材料消耗、成本利润等指标的基础,也是安排生产作业计划和组织日常生产的重要依据。
(三)质量指标
质量指标是指在计划期内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产品的质量标准有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和所订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等,生产制造企业不能随意降低标准。产品质量指标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两个方面:内在质量,是指产品的性能、使用寿命、工作精度、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等因素;外在质量,是指产品的颜色、式样、包装等因素。产品的质量指标是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重要标准,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每个都企业应当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使之更有效地实现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
(四)产值指标
产值指标是指用货币表示的生产产品的数量,它解决了生产多种产品间,不同产品产量之间不能相加的问题。产品产值指标有商品产值、总产值和净产值3种表现形式。
(1)商品产值:是指以价值形式表现的生产的可供销售的产品和工业劳务的价值。其内容包括用自备原材料生产的可供销售的成品和半成品的价值及用订货者来料生产的产品的加工价值。商品产值的内容可用下列数学表达式表示:
商品产值=自备原材料生产的成品价值+外销半成品价值+用订货者来料生产产品的加工价值+对外承做的工业性劳务价值
商品产值的计算,一般采用现行价格。产品的现行价格是产品在报告期内的实际出厂价格,它包括成本、税金和利润。
(2)总产值:是指用货币表现的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它反映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其内容包括商品产值、订货者来料的价值、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的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它是计算生产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依据。总产值包括的内容可用下列数学表达式表示:
总产值=商品产值+(期末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的价值-期初在制品、半成品、自制工具、模型的价值)+订货者来料的价值
总产值的计算一般采用不变价格,以消除各个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不同时期总产值资料的可比性。
总产值指标虽然受产品中转移价值比重大小的影响,不能正确反映生产成果,但是在计算生产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时,还要以总产值为依据。
(3)净产值:是指表明在计划期内新创建的价值,它从工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价值的办法或将构成净产值的各要素直接相加求得净产值。
净产值是在计划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利用这一指标来反映生产成果时,可以避免受价值转移的影响。但是,新创造的价值,仍要受价格的影响。它包括的内容可用下列数学表达式表示:
净产值=总产值-各种物资消耗的价值
或
净产值=工资+税金+利润+其他属于国家收入初次分配性质的费用支出
六、确定生产计划指标的工作步骤
确定生产计划指标应该在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产制造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力求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社会需要。要做到这一点,确定生产计划指标就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组织好各方面的平衡。
(一)收集分析信息
确定的生产计划指标必须做到同社会需求和自身的生产能力相适应,因此,要摸清外部和内部的情况,了解和掌握社会需要与能力,力求做到以销定产。
(1)分析需求情况。
可以根据历史销售资料,特别是上期实际销售资料,结合市场调查,找出销售规律,掌握不同品种的递增、降低或维持原有水平的速度;如通过用户的直接订货、对市场需求的预测及经济技术情报资料,长期发展规则或长期经济协议等了解和分析同行业生产情况,掌握产品供求的趋势,摸清协作部门、配套部门生产增长情况,掌握它们的要求和配合的可能。
(2)分析资源供应情况。
应对各类物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能否生产足够的产品满足社会的需要,取决于生产企业能否取得必要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因此,应对资金、原材料、燃料、电力、设备、工具等的供应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对于主要由各地供应的物资,也可以通过物资调剂会议了解各种物资调剂的可能;对于实行固定协作关系的物资,可以向有关协作单位了解情况;对于需要由市场供应的物资,可以通过生产资料市场,了解和掌握市场可供量的情况;还要通过能源部门,了解能源的可供情况,等等。同时应意识到外部的资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和生产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生产制造企业对此应留有余地并具有应变能力。
(3)分析生产能力。
主要分析了解和掌握内部各种生产条件有没有把从外部获得的资源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能力,以及生产制造企业的销售能力。生产企业要根据已接合同的销售预测、分析品种结构的变化对单位产品平均产值的影响以及对设备、工种负荷的影响;要具体掌握计划期内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劳动力的情况;等等。
(二)采取定量分析方法
(1)要为生产决策寻求一个有效的数量解,使拟订的生产计划指标优化。把这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2)运用线性规划合理搭配品种的方法。
单品种生产的,在确定了产品总产量和各期产品产量以后,就可以着手编制生产计划指标了。但是,对于多品种生产的,在确定产品产量和品种平衡过程中,往往受很多因素(如设备、劳动力、原材料、资金、时间等)的限制或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搭配品种生产,使经济效果最好,就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对经常生产和产量较大的产品,要考虑在保证市场供应和满足顾客订货的前提下,尽量在全年各季度、各月份安排均衡生产,以保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对于企业生产的非重要品种,要组织“集中轮番”生产,加大产品生产的批量,完成一种产品的全年生产任务之后,再安排其他品种的生产。复杂产品与简单产品、大型产品与小型产品、尖端产品与一般产品,在生产中应合理搭配,以使各个工种、设备及生产场地得到充分的利用。运用线性规划可以帮助选择最优化方案。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某一衡量指标寻求最优方案的一种有效管理方法。
(三)最佳指标方案的确定
生产计划指标的确定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涉及产供销,又涉及人、财、物,这就必须对它们进行综合平衡,做到统筹兼顾。平衡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指标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
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进行平衡时,要以近期和长期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既要照顾当前,也要兼顾长远。综合平衡可通过主要设备生产能力与品种产量指标的比较来显示。
(2)生产指标与生产技术准备能力、劳动力、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
如果生产任务大于生产技术准备能力,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压缩生产技术准备周期,使生产任务和生产技术准备之间相互衔接,趋于平衡。如在物资供应方面,主要根据物资订货会议以订货的情况,需要预测原材料供应保证的可能程度。对存在的物资缺口,应采取措施,力求同品种产量指标平衡;在劳动力方面,主要测算现有劳动力数量、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各个季度、各个基本生产车间的生产任务是否相适应,并对关键车间、关键工种进行平衡,若出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则可采取改进劳动组织结构,压缩工时定额以及车间之间内部调剂等措施解决。
(3)生产指标和利润、成本、资金指标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