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先秦(1)

愚公移山

太行山(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王屋山(在今山西垣曲县、河南济源市之间)前,年过七旬的愚公拄着拐杖呆望着门前的大山,正在长长地叹气。这时,邻居春田挑着担子路过,向愚公抱怨:集市在山那边,每次赶集都很不方便。愚公点点头,面对大山自言自语说:“看来是要做些事情了!”当晚,他召集儿孙,济济一堂,准备和大家商议事情。突然,一个噩耗传来:春田从山上摔下来,死了。愚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早上他还和春田说过话。但是,当他看到春田血肉模糊的尸体,不禁老泪纵横,移山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儿孙们,大家一致赞同,但愚公的老伴却提出质疑:“这两座山高不见顶,你这老头子这么一大把年纪,搬得动吗?”愚公信心十足:“我搬不了,还有儿孙们呢!”老伴又问:“那挖下来的山石往哪里运呢?”儿孙们异口同声地说:“倒到山那边的渤海里去!”

艰难的移山运动开始了,愚公率领儿孙们,带着木铲、箩筐开始挖山。村民们对此议论纷纷,嘲笑愚公不知道天高地厚。这时,春田的小儿子,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也蹦蹦跳跳地过来帮忙,大家忙得热火朝天。

同村和愚公年纪相仿的智叟走了过来,他看着愚公吃力地搬运山石,不禁哈哈大笑:“愚公啊愚公!你怎么这么笨呢?以你的年纪,连个小土丘也搬不走,更何况这两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呐!就你们几个,这不是以卵击石吗?”愚公回答道:“这山确实很高,我年纪也确实大了,但是我老了还有我的儿子们,儿子们老了还有孙子们,这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这山却永远也不会长高了,总有一天,我的子孙后代会把它搬走的。智叟,大家都说你很聪明,可这件事上你怎么还不如我愚公呢?”智叟满脸通红,气呼呼地走了,愚公和儿子们哈哈大笑。

田园风光智叟为了泄愤,故意放出谣言:愚公移山会得罪山神、殃及村民的。于是全村哗然,大家纷纷找上愚公家,极力阻止移山。愚公苦口婆心地向大家解释,他说:“哪有什么山神?!这两座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麻烦,挖了山,道路通畅,这不是很好吗?”大家哑口无言,只好回家。不巧的是,当晚地壳震动,大块山石从山上滚下来。村子里沸腾了,人们以为山神发怒了,四处逃散。这时,智叟在混乱中趁机大喊:“都是愚公害的!他要移山,得罪了山神!”大家一起涌向愚公家。愚公告诉大家:这种事是常有的,一会儿就好了。但是群情激奋,大家都怪罪于愚公,警告他不许再挖山。更令愚公心灰意冷的是,深受大山之害的春田妻子也请求愚公放弃移山。愚公看看众人,长叹一声:“移山这么艰苦的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阻力啊!”

但是愚公并没有退缩,第二天一大早,他仍然带着木铲、土筐走出家门。老伴追出来,竭力阻止他,但愚公还是执意走了。儿子们有些动摇,可最终还是跟随了父亲。正当大家准备开工的时候,村民们围拢过来,为首的李三竟然夺下愚公的木铲,扔在地上。愚公的儿子见此,火冒三丈,上前就要打他,正在剑拔弩张的时刻,突然传来哭喊声,原来是李三的母亲昏倒了。大家奔过去一看,发现老人还活着,李三说了一声“我去找大夫!”便没了人影,但是大家都摇头:大夫在山的那边,一时半会是赶不过来的。

深夜,当李三翻山越岭、带着大夫赶来的时候,老人已经去世了。李三“扑通”跪倒在地上,嚎啕大哭。

愚公依旧带着儿孙们在挖山,突然,李三出现了,手里拿着工具,他的身后是几十个村民……

大禹三过家门不入

远古时代,防洪堤坝前,水位越涨越高,眼看就要漫过堤坝,人们穿梭在暴雨中,吆喝着、喊叫着,用木锹刨着土块、石头,不断地运往堤口。有个叫禹的青年站在堤口,接过土块和石头不停地堆上去,但是却无济于事,洪水仍无情地漫过堤坝,很多人被卷走了。

部落联盟首领舜把老百姓召集在一起,讨论治水的办法,但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禹站了出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次黄河泛滥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是由小积大造成的。年年下雨,每次下雨我们只顾加高堤坝,这样坝身逐年升高,水位也随着升高,水越积越多,本来修筑的堤坝就难以承受了,遇到这样的大洪水突然袭击,堤坝决口便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所以我们今后治水应采取变堵截为疏导的办法,从西方积石山开始,凿通峡谷,开拓河道,最后集中力量凿开阳城附近的龙门山,引黄河水流入洛水。”大家纷纷认同禹的看法,并一致推举他带领大家治水。

禹领命后,不得不向与自己新婚才三天的妻子涂山氏告别,带着村民们离家治水。大家来到积石山,禹一边指挥大家,一边带头干起了重活,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汗水从他额头上滚下来。十个月后,一条水道开通了,只听“哗”地一声,河水从已经开好的河道飞奔而下,人们兴奋地欢呼着。而此时,涂山氏已经身怀六甲,眼看就要临盆了。她日日夜夜盼望禹能归来,但等到的却总是失望。终于,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但是禹仍然杳无音信。无奈之中,她只好托人给禹捎口信,让他抽空回家一次。正在治水的禹听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非常高兴,但是他并没有想到回家,而是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治水工程中去。大山被凿通了,几段河道也开通启用了,禹高兴地给儿子取了个有意义的名字——“启”。

这时,跟着禹治水的村民们都觉得大功告成,可以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了。但是禹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于是他绝口不提回家的事。大家慢慢地有了些怨言,连干活也渐渐懈怠了。禹见此情景,便对大家说:“我知道你们都很想家,我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谁不希望呆在家里陪着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我们为的是什么?为的是阻止洪水,为的是子孙后代不受洪水的祸害,为的是不辜负父母兄弟对我们的期望!”就在这时,涂山氏抱着孩子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禹的面前,村民们一阵窃喜:“我们回家的机会来了。”谁知禹看也不看老婆孩子一眼,继续搬运着治水物资。涂山氏哄着啼哭的孩子,呆呆地坐在河边,看着近在咫尺的丈夫,却不能说上一句话。

后来,涂山氏干脆带着孩子在工地旁边住下了,期盼丈夫能抽空回家小聚。但是,禹为了治水,竟然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而不进去看看。有时候远远地传来儿子的哭声,大家都劝他回家看看,然而他却说:“好啊,我儿子的啼声洪亮,说明他身体健康,长大后,一定能继承我的治水事业!”

就这样过了十三年,河道全部被开掘、疏通了,水患终于被消除了。当山洪爆发、黄河水滚滚而下的时候,开通的河道顺利地将洪水疏导分流,引入大海。禹和妻儿以及村民们站在河边,看着被驯服的洪水顺流而去,满心喜悦。

石碏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国君的寝宫。卫庄公病倒在床上,公子州吁的母亲正在侍奉汤药。卫庄公突然听见一阵打打杀杀的声音,就问:“是谁在外边啊?”州吁母赶紧回话:“是咱们的孩儿州吁在练武,你看他都长大了,你还不给他个一官半职,你这是嫌弃我们母子啊!”说完假装哭泣。卫庄公拗不过她,只好把太子公子完和大夫石碏叫来商议。

山水画鉴赏石碏得知以后极力劝阻:“公子州吁当个中下级军官还可以,若是让他掌握卫国军权,会削弱卫军战斗力的。卫国是大国包围下的小国,军队只能起保卫边境的作用,而州吁一贯主张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向外扩张。巨额的军费开支,卫国是支撑不起的。”公子完知道父亲的心思,急忙进言:“孩儿愿与州吁一同治理卫国,我情愿把兵权分一半给他。”卫庄公点头同意,石碏却长叹一声:“卫国将无宁日啊!”

州吁知道消息后,十分兴奋,但又考虑到石碏在朝中每每和自己作对,无法施展拳脚,很不痛快。母亲进言:“只要他的儿子石厚跟着你,他就没有什么话好说了,天下没有父亲和儿子作对的道理。”州吁听后,立即召见石厚,石厚不顾父亲坚决反对,来见州吁,两人一拍即合。

卫庄公突然病故,公子完继承王位,而州吁却散布流言说石碏功高镇主。石碏自知年事已高,遂告老还乡。他临行前嘱咐公子完:“一定要看好州吁,不然会酿成大祸!”公子完点头而已,石碏怅怅而去。石碏一走,州吁和石厚就开始密谋要除掉公子完……

一天,公子完正和母亲陈夫人商量事情,突然有人来报说太后的父亲——陈国的国君因兵变被困王宫,特派人前来卫国求救。公子完担心外公安危,急忙点兵出城相救。陈夫人在宫里非常不安。

陈夫人正踌躇间,突然有人传报说陈国国君派使者前来向新任国君贺喜。陈夫人急忙召见,追问陈国可曾发生兵变,使者否认。陈夫人知道大事不妙,急忙让侍从前去追公子完回来。不料侍从回来,哭诉道:“陛下被州吁骗到城外,已经遭毒手了!州吁他们正赶来太后寝宫!”陈夫人失声痛哭,几度晕厥,使者和侍从赶忙将陈夫人送往陈国。州吁带领人马前来,火烧了寝宫,向外界宣称:“寝宫失火,国君和太后都被烧死在里面。”于是州吁就名正言顺掌握了卫国所有的兵权,而出主意害死公子完的石厚也被封为大将军。石碏在乡间得知公子完猝死,非常愤怒,去信责令石厚查出真相。石厚将信呈给州吁,两人大笑。

逃回陈国的陈夫人屡次向父王哭诉,让陈国派兵征讨州吁和石厚,陈国国君因国力不足,劝说女儿耐心等待。

登上王位的州吁,利令智昏,决定实施新的“治国大略”——派兵与邻近的小国曹国和蔡国组成联军,一起攻打郑国。因兵力不够,石厚将石碏以前制订的五户抽一丁改成五户抽两丁,他异想天开地认为:只要这样,卫国兵力就会凭空增加一倍,称霸诸侯指日可待了。可是,这一法令刚—颁布,卫国上下立即怨声载道。

消息传到石碏所在的乡间,百姓们跪请石碏出面制止石厚颁布新的法令。石碏因石厚是自己的儿子颇感惭愧,决定和家臣右宰丑前往京城。面对石碏的质问,石厚置若罔闻,石碏无奈离去。

卫、曹、蔡三国联军与郑军对垒,不料曹国和蔡国临阵撤军,州吁和石厚大败而回。兵败后的州吁和石厚不仅不吸取教训,还变本加厉地加重课税,增加兵役,卫国鸡犬不宁。

按捺不住的州吁由石厚护送前往觐见周天子,想让周天子亲自册封他为卫国国君,而此行必须经过陈国。陈国国君和陈夫人商议,认为时机到了。

果然,州吁和石厚只带少量兵马经过陈国,被陈国国君派人请去陈国做客。两人虽然心虚,但确信外人对公子完之死都不知晓,遂坦然入陈。

两人被请去前往陈国祖庙,祖庙前竖一木牌,上书:“乱臣贼子不得入内。”两人惴惴不安,等到进庙之后,发现陈夫人在里边,两人自知秘密早已泄露,软作一团。陈夫人欲将两人斩首,陈国国君拦住:“卫国的事情最好由卫国人来处理,石碏还健在,就由他来做决定吧。”陈夫人遂修书一封。石厚得知将由父亲定夺,心里稍安,料定父亲不会置儿子性命于不顾。

石碏接到信,长叹一声:“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随即命右宰丑带着自己的亲笔书信前往陈国,处死了州吁和石厚。

重耳立志复国

春秋时晋国国君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在祭肉里下毒药害死了太子申生后,又要加害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得到消息,连夜逃走,总算虎口脱险。但骊姬并没有善罢甘休,她一方面秘密地派人刺杀重耳,另一方面又在晋献公的面前挑拨离间,诬陷重耳带着家臣逃跑是蓄意谋反。晋献公信以为真,下令使臣前往周边各国传话:谁要是敢收留重耳,就是与晋国为敌!

一路逃跑的重耳疲惫不堪,他发誓说:只要有机会回国,一定东山再起,成就伟业。随逃的大臣狐偃劝慰重耳:当务之急是要找个安身立命之所。他们来到卫国都城外,请求暂时避难,但等了很久,城门却仍未打开。卫国国君传出话来:“卫国地稀人少,不便公子久留,这里是一些谷物盘缠,请公子收下。”说完便将谷物从城墙上扔下来,撒了一地。重耳见此,愤而转身离去。他决定去投奔齐国。

人困马乏,重耳带着大家冒着烈日,缓缓行进。他们现在面临更大的难题——没有粮食。傍晚的时候,大家来到一座农庄前,重耳看见炊烟缭绕,不禁喜出望外,走到农家门口去讨吃的,没想到农民不屑地看了他一眼,转身捧起一块黄土递给他。重耳大怒,挥起马鞭抽过去,却被狐偃一把拦住,他说:“上天赐土地给我们,应当拜谢才是!”重耳迟疑了一下,恭敬地接过黄土,朝农民一拜倒地。

深夜,重耳向大臣狐偃说出自己的担忧——恐怕齐国拒绝收留。这些话被掌管钱财的头须偷听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头须主动提出到集市上买些粮食,重耳欣然应允。但是,大家等了一天,始终不见头须回来。这时,重耳恍然大悟:头须肯定是卷财私逃了!大家义愤填膺,重耳却异常平静,他对家臣们说:“我重耳身在亡命途中,不想连累大家,谁想走就走吧。”大家异口同声:“誓与公子同生死!”

重耳带着大家一路逃难。屋漏偏逢连夜雨,途中,他们又遇到一伙强盗,车马被洗劫一空。等到达齐国的时候,大家早已衣衫褴褛,形同乞丐了。齐桓公听说重耳前来投奔,立即开门迎接。

齐桓公不仅将重耳奉为上宾,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重耳在齐国享受着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他渐渐地把复国的大志抛至脑后了。狐偃看着沉浸于安逸生活的重耳,不禁眉头紧锁。

日子过得很快,一晃五年就过去了。一天,狐偃向重耳说起晋国现状,鼓励他回国完成伟业。重耳故意拖延,狐偃很失望。

重耳的妻子姜氏得知这件事,也规劝他早日离开齐国,贪恋安逸只会妨碍自己的前途。重耳非常不耐烦地拒绝了。姜氏无奈之下只好想出计策:她故意将重耳灌醉,趁他熟睡之时,命令狐偃将他背上马车,连夜离开。重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离开齐国,大怒不止,扬言要杀狐偃。狐偃大义凛然:“为了能让公子返回国家,重振晋国,为百姓谋福,我死不足惜!”重耳听到这番话,幡然醒悟。

后来,重耳又先后逃到曹国、楚国和秦国,受尽屈辱和人世冷暖,始终不改复国之志。十九年后,他终于寻到良机,返回晋国即位为国君(就是晋文公),成就了自己的大业。

李离错判自罚

晋国王宫,君臣们正在争论。晋文公和几个大臣都认为:李离应无罪释放,因为他执法公正,刚正不阿,乃不可多得之人才,而且晋国如今内忧外患,正值用人之际,李离纵然错判了他人,也罪不该死。但是,有一个大臣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典律不严,则民心必乱,无法做到依法治理天下。晋文公大怒,下定决心要赦免李离。原来,李离是晋国执掌司法的大臣,他在一次判案中,错杀了一个无辜的人,按照律例,必须处以死罪。李离依法办案,决定自罚,于是就有了刚才集市上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