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5章 衣食起居(2)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着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

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祛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

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苏东坡的“东坡肉”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很多人都知道苏东坡做诗、书法、绘画堪称三绝,其实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是高手。现在令人赞不绝口的“东坡肉”就是他的一道拿手菜,而且此菜最初的烹制源于一件趣事。

苏东坡在杭州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在西湖中堆筑了一条长堤。这条长堤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

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此后农历除夕夜,民间家家户户都制作东坡肉,相沿成俗,用来表示对他的怀念之情。后来东坡肉成为杭州一道传统名菜,流传至今。

什么鱼是“江南第一鱼”?

有“江南第一鱼”之称的就是“松江鲈鱼”。松江鲈鱼通常重不到二两,长不足五寸,鱼头大而宽扁,头的长度要占到整个体长的三分之一,嘴巴宽大,满口毛糙细齿,鲈鱼鳃盖骨后方长有四枚尖棘,向后延伸一小截肉质软膜,称鳃盖膜。膜的上面左右各印染着两条鲜艳夺目的橘红色条纹,很像外面长着的鳃片。

人们以为,鲈鱼里面长有两个鳃,外面也有两个鳃,就称它为“四鳃鲈”。

松江鲈鱼貌不惊人,甚至于有点丑陋,但它的肉质洁白似雪,肥嫩鲜美,少刺无腥,食之能口舌留香,回味不尽,而且营养价值极高,为野生鱼类之首。李时珍《本草纲目》称:“松江鲈鱼,补五脏,益筋骨,和肠胃,益肝肾,治水气,安胎补中,多食宜人。”

其实,作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的鲈鱼,并非仅限于松江所产,据记载,以前我国沿海广泛分布,但松江府所产的鲈鱼最为有名,所以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更成为招待贵宾的佳肴。

黄瓜为什么不叫“绿瓜”呢?

黄瓜原名叫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胡瓜更名为黄瓜,始于后赵。后赵王朝的建立者石勒,本是入塞的羯族人。

他在襄国(今河北邢台)登基做皇帝后,对自己国家的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立斩不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

“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作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就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而“黄瓜”一名也就流传下来了。

瓜果蔬菜中为何没有“北瓜”呢?

冬瓜、南瓜和西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了,这三种瓜的名称里面都带有一个方向字,冬瓜的“冬”与“东”谐音,东南西北唯独少了一个“北瓜”。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民间原本是有东、南、西、北四瓜的。

唐朝的时候,唐太宗与东海龙王是结义兄弟,发誓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是他无意中帮助大臣魏征诛杀了东海龙王,东海龙王因此状告到地府,要求唐太宗履行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唐太宗闻知,为了避免同死的命运,派专人到地府走一遭,进献北瓜求情。最后唐太宗保住了性命,但是北瓜自此从人间消失了。

想想看,谁会愿意去吃在地府报到过的蔬菜呢?如此说来,人间没有北瓜,大概与对阎王爷的禁忌有关。

当然,这只是传说,北瓜的说法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并且有史料记载,只是使用的范围比较小。小范围的“北瓜”这个说法一是指地区方言的“南瓜”,二是指西瓜的变种。现在也经常用北瓜指南瓜、西瓜变种等果蔬。这也体现了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

你知道冰糖葫芦的由来吗?

冰糖葫芦是中国传统的小吃,一般用山楂串成,糖稀被冻硬,吃起来又酸又甜,还很冰。提起冰糖葫芦的来历,还得说说南宋的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赵是宋孝宗赵的第三个儿子,公元1187年10月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

有一次,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日渐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

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要用冰糖与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就会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好在这种吃法还挺合贵妃口味,贵妃按此方法服后,果然如期痊愈了。宋光宗自然大喜,展开了愁眉。

此后,这种本作为药方的食物传入民间,老百姓对它的做法进行了改良,把山楂一个一个地串起来,不但更加好看了,吃起来也更加方便。慢慢地,就成了今天随处可见的美食冰糖葫芦。

“狗不理”包子为何取这样一个怪名?

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

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

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找点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过去。

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勤奋好学,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有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由于高贵有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所以做出来的包子特别好吃,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狗不理”,顺带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称为“狗不理”包子。没想到这个特别的名称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高贵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来越感到“狗不理”的绰号难听,就给自己的店铺取了个雅致的牌号,唤作“德聚号”,这个牌号虽然好听,但人们还是“狗不理”不离口。

有一天,几位外埠客商专程来品尝“狗不理”包子,一进门就问:“老板,这儿是‘狗不理’吗?”高贵有一听,立刻恼火起来,梗着脖子,粗着嗓子说道:“咱这儿有招牌,是德聚号,你们长没长眼睛?‘狗不理’在那边,要去趁早。”客商们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转身出门去找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对高贵有说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么开这种玩笑呢!”高贵有一看,这个绰号是怎么也甩不掉了,现在连外埠人也知道了,没有办法,只好任人家去叫。

就这样,“狗不理”的名号越传越广,“狗不理”包子也越来越被人们喜欢,成了中国着名的传统风味小吃。

“中国十大名茶”分别是什么?

中国茶的历史悠久,中国名茶更是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西湖龙井是我国第一名茶。因产于杭州西湖山区的龙井而得名,素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着称于世。

碧螺春为着名绿茶品种,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外形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

黄山毛峰是着名绿茶品种,产于安徽黄山。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

庐山云雾茶是绿茶类名茶,产于江西庐山。古称“闻林茶”,从明代起始称“庐山云雾”。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味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

六安瓜片是着名绿茶,也是名茶中唯一以单片嫩叶炒制而成的产品。产于安徽西部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

君山银针属于轻发酵茶,是我国黄茶中的珍品,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

不但味道极佳,还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

武夷岩茶是着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

铁观音同为着名乌龙茶品种,产于福建安溪。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为功夫红茶中的珍品。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

为什么宋代的茶具大多是黑色的?

宋代人斗茶,首先要斗色。蔡襄《茶录》中就曾说过建安(今福建)人斗茶先斗色的情况。

建安人对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评价很高,因而茶色贵白。

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清明,故建安人斗茶以青白胜黄白。其次是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的为负,这种白茶因含有黄色染精和胶质,时间久了茶汤便会在盏内壁上染成一圈水痕。

宋代斗茶都采用白茶,当然以黑盏最为适宜观色。正因为有这种特殊的需要,黑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此兴起了不少专烧黑盏的瓷窑,尤以建安地区最为突出。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也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黑釉茶具从釉色上说未必很美,但制瓷工匠在黑釉釉面上烧出了丰富多彩的装饰,有的呈现出兔毫或圆点等不同形式的结晶,有的釉面色泽变化万千,有的又剔刻出线条流畅的各种纹饰。这些图饰各自风行于不同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紫砂壶什么时候受到士大夫的青睐?

明朝时,一种刚刚问世的紫砂陶茶具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饮茶用紫砂壶逐渐蔚为风尚。

明人饮茶,已由前人煮茶而改为沸水泡茶,与现在饮茶方式一样。这样,紫砂茶壶的优点就更加显露出来,前人总结紫砂壶有七大优点:

其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泌”;其二,壶经久用,即使空壶以沸水注入,也有茶味;其三,茶叶不易霉馊变质;其四,耐热性能好,冬天沸水注入,无冷炸之虑,又可文火炖烧;其五,紫砂壶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其六,壶经久用反光泽美观;其七,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寻味。

由于具有以上这些优点,再加上嘉靖年间的供春和万历年间的大彬两位着名艺人的制壶绝技,使紫砂茶壶造型庄重典雅,形状千姿百态,色泽也很古朴光洁。

此外,紫砂茶壶还常雕以书画、诗词联句,集名家佳作镌刻壶上,得以“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使紫砂茶壶成为一种精美的艺术欣赏品。这样,紫砂壶问世不久便名噪天下,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古代人们是如何清洁口腔的?

其实,在秦汉时期,人们对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防病、保健就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

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籽一样整齐洁白。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之外,还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口腔卫生保健方面,西晋开始有了“牙签”的记载。陆云致其兄陆机的信中有“一日行曹公器物,刷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隋唐五代时期,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当时已渐趋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杨枝揩齿法”和“手指揩齿法”两种,《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手指揩齿法见于晚唐敦煌壁画中的“劳度叉斗圣图”。至于洁牙剂,或为盐、或为药物散剂。

两宋时期,《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揩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用来擦牙,此可谓今之药物牙膏的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