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格教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寻求优越感的指引(1)

众所周知,追求优越感是每个孩子的本能。而身为父母或老师的职责就是要将这种追求引向积极有益的方面。身为教育者一定要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让他们获得健康而积极有益的生活,而不是获得心理疾病和精神错乱。

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一点呢?我们又是如何区分有益的和无益的优越感的?答案很简单,要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利益。一个被人称赞的成就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试着设想一下,那些我们认为高贵、高尚和有价值的伟大行为吧,这些行为不仅对于参与行为者本人具有非凡的价值,而且对于整个社会也具有意义。所以,教育孩子就要从培养他具有这种社会情感入手,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孩子认识和社会一致的意义。

而那些不明白什么是社会情感的孩子很可能会成长为问题儿童。因为,通常这些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还没有被积极引导。

的确如此,对于什么行为才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我们可以通过一棵树所结的果实来判断这棵树。换句话说,我们能够从某一行为的结果来判断出它对社会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将时间和效果考虑在内。一种行为一定要契合现实的逻辑,而且这种行为的契合程度一定要显示出其对于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的关联度。万事万物的普遍结构是其是否有价值的评判标准。而行为的结果与这种标准是相互一致还是互有冲突早晚会知晓。值得庆幸的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运用复杂的评价来对某一行为进行判断。例如政治变革、社会变迁等等,一时之间难有定论,争论的空间就很大。但是,在民族生活和个体生活中,特定行为的效果还是会显示出来它的价值,是有益还是无益?是正确,还是错误?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无法判断一种行为是有益还是有害。因为这是绝对真理,这问题关乎人生问题,而人生的问题则会受到地球、宇宙以及人的关系的逻辑的制约。这种客观宇宙和人类宇宙的制约就如同一道难解的数学方程式,时刻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没法给出答案,但是,其实答案就在问题中。我们只能依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背景来找出答案。但是,十分可惜,我们检验某种解决方法的时机总是来得太晚,以致我们常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纠正错误的答案。

因为人们没法凭借一种逻辑的和客观的观点来判断自己的生活结构,而人们也没法理解自己的某些行为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因此,一旦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手足无措,根本没法思考如何着手解决问题。他们会想自己选择错了方向,因此才会导致问题的出现,才会犯错误。而孩子们,则一定要记住,若是他们远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方面,他们也没法从消极的生活经验中获得有益的教训,因为他们根本没法弄清楚问题的意义。所以,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告诉孩子们不要将生活看作是一系列毫不相干的事件,而是要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紧密相连的事件的发展轨迹。人的生命中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与其整个生命背景相连,而且只有参照已经发生的事件才能弄明白。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孩子才能够找到他偏离正道的原因。

在对有益的和无益的优越感追求的不同进行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对一些看起来与我们的讨论相对立的行为进行探讨。此处我要说的就是懒惰。粗粗看一下,可能您会觉得懒惰与“追求优越感是每个孩子的本能”是相互对立的。其实不然,我们平时责备孩子好吃懒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表现出追求优越和雄心勃勃来。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其实那些看起来懒惰的孩子正在享受这一过程!因为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可能一生碌碌无为,但是人们也会原谅他们;他不需要多努力,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但是,因为懒惰,他却成为了众人瞩目的对象,最起码身为父母,也得为他操心。试想一下,很多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不惜付出代价。从这里,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为什么孩子们想通过懒惰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当然,心理学上对懒惰的解释也比较片面。很多孩子之所以懒惰,是为了摆脱目前的窘境。因为懒惰是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可以将目前的无能和无所成掩盖住。人们也很少指责这些孩子能力不足;相反,孩子的父母还会为孩子辩护:“要是他勤快一点,他什么都行!”听到这类辩护,孩子也会觉得高兴,因为对于自信不足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安慰。此外,这种说法还成了一种成就补偿,这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这个富有欺骗性的“要是句式”——要是他勤快一点,他什么都行——使得他的毫无成就感变得还可以被人所接受。如果这个孩子确实有了点成绩,那么这点成绩就会在他们中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点成绩和他之前的碌碌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他会获得更多的赞扬之声。其他的那些一直努力向上的孩子有着更为值得称道的成就,受到的赞扬反而更好。

我们不难发现,在懒惰的背后有一张隐秘的“权谋”之网。那些懒惰的孩子就像在走钢丝,但是下面是安全的,因为有张保护网,即便他们不小心掉了下来,也不会受到伤害。对于懒惰的孩子,人们的批评之声要比其他孩子温和许多,因此,他们的自尊心也不会被伤害。说他们懒散要比说他们蠢笨,要强很多倍。简单地说,懒惰就是那些缺乏自信的人的一种屏障,但同时也是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障碍。

只要仔细回想一下目前的教育方式,我们就不难看出这些方法恰好满足了懒惰孩子的希望。人们越是责备一个孩子过分懒惰,就越是让孩子心理舒坦。因为大人们要成天为他打算,无休无止的抱怨声已经转移了人们对他的能力的关注,而这正是他心中所想。来自学校的惩罚效果也是一样的。老师们总是觉得惩罚会使人改正,但是结果总是让他们更加失望。即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让一个习惯懒惰的孩子成为勤奋的人。

若是这类孩子突然出现了转变,这也是因为周遭环境发生了变化。比方说,这个孩子偶然取得了某一项成功,或者他换了老师,与原来严厉的老师相比,新来的老师态度温和,十分理解他,还推心置腹地与他谈话,他有了新的勇气,那剩下不多的自信又增长了起来。经由这样的外部刺激,那个孩子突然变得勤快。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类情况:一些孩子在入学头几年学业不前不后,但换了一个新的学校后却突然变得勤奋好学起来,就是因为学校环境的变化。

为了逃避学业任务,有些孩子会选择装病,而有些孩子为了能得到过多的照顾,会在考试期间表现得异常紧张。那些爱哭鼻子的孩子也有着同样的心理:他们认为哭喊和精神紧张都能为他们获取某种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