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初蒙圣恩位极人臣
有了英廉这样一座大靠山,和珅自然是春风得意。不久,和珅在英廉的推荐下,被选充在乾隆皇帝的銮仪卫里当差。这差事地位虽然不是很高,但能接近皇帝,一旦得到垂青,即可飞黄腾达。
一日,乾隆帝突然要出行,仓促间黄龙伞盖却找不到了。皇帝有些生气,借用《论语》上的一句话问:这是谁的过错?在场的銮仪卫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和珅应声用四书上的一句话应答:典守的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乾隆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之人仪态俊雅,气质非凡,乾隆帝不仅更为惊异,叹道:“你们之中还有这样的人!”问了和珅的出身,知道是官学生,虽然学历不高,但毕竟是读书人,这在侍卫之中也属于凤毛麟角了。乾隆帝一向重视文化,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和珅面对着乾隆帝的询问,十分镇静,对答如流。至此和珅进一步引起了乾隆的好感,于是乾隆派他总管仪仗,升为侍卫。从此,和珅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这样为和珅铺开了升迁之路。
耐人寻味的是,和珅登上政坛的第一句话便是整人之语。仓促间没找到黄龙伞盖,这本是琐事,然而和珅却借着这个机会小题大做,以一副义正词严的口吻指责起“典守者”来。“典守的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语双关,它不仅是对“典守者”失职的指责,也有毛遂自荐的含义。和珅在乾隆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便已表现出不良的品质,露出了踩着他人肩膀往上爬的端倪。可惜此时的乾隆帝已是充满骄横之气,对一些生活琐事变得愈加挑剔。可能和珅对此早有耳闻,因此才敢放胆进言。结果倒真的获得了皇帝的眷顾,并取代了原来仪仗队的“典守者”。
和珅自从随驾蒙皇帝赏识,便很快青云直上,连连升迁。1775年闰十月迁乾清门侍卫,1776年的正月,和珅授户部右侍郎。三月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四月授内务府部管大臣。十一月充国史馆副总裁,赏一品朝冠,十二月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赐紫禁城骑马。第二年六月,转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十月兼步军统领。1778年,又兼步军统领,监督崇文门税务。1779年,命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1780年,更是和珅的春风得意之年,这一年,和珅带着皇帝的命令赴云南查办总督李侍尧贪污案,晋户部尚书兼议政大臣,兼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都统,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充四库馆正总裁,兼办理藩院尚书事务。这一年五月二十日,乾隆帝又特下御旨,赐予和珅的儿子名字为“丰绅殷德”,等到他长大之后再与十公主完婚。这十公主即和孝公主,为乾隆帝最为钟爱之幼女。乾隆帝因她的相貌很像自己,因此曾经说:“你要是男子,我一定立你为太子。”和孝公主生性刚毅,小的时候曾经穿着男装,随父皇打猎射鹿,所以更令乾隆喜爱。乾隆肯把这样一位心爱的宝贝女儿下嫁给和珅之子,并钦赐其名,足见和珅得宠之深。1781年,和珅兼署兵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事务。1782年,和珅加太子太保,充经筳讲官。1783年常戴双眼花翎,充国史馆正总裁和文渊阁提举阁事。1784年,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户部。1786年,晋文化殿大学士,仍兼吏部、户部事。1788年,封三等忠襄伯,赏紫缰。1790年,又赏给黄带,此后不断增兼新职。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于1794年迎娶十公主之后,封固伦额驸,授御前大臣,不久,擢护军统领兼内务府总管大臣,总理行营事务。和珅之弟和琳原是一小小笔帖式,倚仗和珅的权势,也不断升迁,任至尚书、总督、都统,督办贵州征苗军务,死在军中,晋赠一等公,以其子丰绅伊锦袭爵。
阅读上述五花八门的职、爵,我们不由惊叹,和珅升迁之快,恩遇之隆。他差不多无年不升,其升迁周期几乎是以月计算的,堪称创历史纪录。
对于和珅平步青云,独获恩宠的原因,民间有着种种传说。其中最离奇却又流传十分广泛的说法是,和珅是雍正皇帝的爱妃转世,只是因为当年与乾隆的缘分而得到如此恩宠的。那么详细情况是怎么回事呢?相传,雍正皇帝有一个妃子,容貌十分艳丽。乾隆因为有事情进宫,路过这个妃子的寝宫,看见这个妃子正对着镜子梳理头发,此时乾隆起了玩兴,他悄悄地走到了这个妃子的身后,用双手蒙住了她的眼睛,只是与她开玩笑而已。但是这个妃子并不知道是太子,十分害怕,就用梳子向后扔去,正好打中了乾隆的额头。雍正的皇后知道了这件事情,立刻大怒,这还了得,怀疑是这个妃子勾引太子,立刻治了这名妃子死罪。乾隆听说了立刻前去阻止,他急急忙忙地赶到了这个妃子的住所,此时这名妃子脖子上勒着白帛,已经死了,看到她的脖子上被白帛勒出了一圈红印,乾隆叹息道:“都是我害了你啊!你要是在天有灵,二十年后请再次与我相聚!”等到乾隆中叶的时候,和珅以满族官学生的身份参加銮仪卫这一官职的选拔,乾隆偶然遇见了和珅,感觉似曾相识,总是感觉在哪里见到过。忽然回忆起自己少年的往事,恍惚间觉得和珅的相貌和那名妃子的相貌很是相似,因此秘密地召见了和珅,让他接近御座跪着,乾隆俯视他的脖颈,那白帛的勒痕还在,乾隆十分惊奇,于是心里就默默地认定了和珅便是那名妃子的转世,此后对他宠信有加。这个传说充分地反映了民间百姓对于和珅骤然得宠的无奈和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