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中医食疗养生(1)

中医学认为益寿延年要依靠摄生,而摄生主要包括饮食与起居两方面,所谓“民以食为天”,欲求身体健康,则必须注意饮食调养。俗语说得好:“补养得体,祛病延年”“使身体好,药补不如食疗”。若能经常用中药配合食物煲服,采取恰当的食疗,就可做到有病可治病,无病可防病,能增强体质,此乃人生健康之道。

(一)四季的食疗养生

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天是万物往上升的时候,夏天是万物开始长的时候,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获,冬天是万物开始藏的时候。人一定要跟上四季变化的节拍,顺应四时(四季)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保健养生法则。我们怎样和一年四季的变化相吻合呢?就是按照《黄帝内经》所讲的,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阳气往上升,人借着天力来养自己的阳气;秋冬季节天气开始收敛,开始封藏,人也要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来收敛、储藏。

1.春季

万物生长,阳气初生,春季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经过冬季,人体内的精、气、神在此时复苏,那么怎样才能在日常饮食中达到养生的目的呢?中医认为,春天养阳,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一些偏阳性的东西,比如青椒、韭菜、蒜苗、葱头、豆芽,最好在春天时吃韭菜、鸡蛋、松子、摊饼,以养阳气。韭菜的特点是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具有一种不断生发的功能,阳气很足。松子在天寒地冻当中还郁郁葱葱,它里面焕发着阳气。鸡蛋和其他的蛋类实际上是地球的一个缩影,蛋壳就是地壳,蛋青就是地幔,蛋黄就是地核,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来模仿的,也是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演化出来的,所以它里面包含了很多完整的信息。

春季是肝主令之时,所以此时养生,首要养肝,肝与脾互为母子关系,健肝先健脾,故春季的饮食养生以养肝健脾为原则。健脾祛湿益气,可用荷叶煲汤,在汤中加藿香、薏米、茯苓等,以达健脾祛湿之效。另外,莲子杏仁露,苦瓜芥菜猪骨汤,马齿苋兔肉汤等都可常食以养肝健脾,如果经常感觉疲惫、腹泻、没有食欲、消化不良,而且容易感冒,这都是脾虚的较重症状,此时当在煲汤时加入淮山药、党参、黄芪等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党参茯苓煲鸡比较适合这类脾虚的人。春季肝旺脾弱饮食当宜省酸增甘,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使本来就旺的肝气更旺,而愈发损害脾胃,这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自发的原因,所以这个季节要多食大枣、山药、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薏米、豇豆、扁豆、黄豆、甘蓝、菠菜、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栗子等等。多食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能祛阴散寒;多食蜂蜜、梨、香蕉、百合、冰糖、甘蔗、白萝卜等能养阴润燥,缓解春季多风干燥使人“上火”的症状,此外要少吃黄瓜、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它们会阻碍春季体内阳气的生发。

2.夏季:

中医认为,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炎热,人们都不想吃东西,营养容易缺乏,而且夏天人体出汗多,能量消耗较大,从中医养生和食疗补益的角度看,要想顺利度过苦夏,饮食上就应注意。

酸味寒凉的食物可解暑,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而心喜凉,宜食酸,可多吃些猪肉、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夏天应多吃些性寒凉味酸的食物,尽量不吃辛辣温燥之物。不过应注意,过度的生冷饮食,能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清热利湿宜肠胃,人体在夏天津液消耗较多,应注意清热生津止渴。而且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更应在日常中多注意清热利湿、清暑化湿。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过湿对脾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食物。但应注意,味苦的食物具有易泻易燥的功能,所以虽有清热的作用,但也不宜多食。夏天高温酷热,人们都喜欢吃冷饮,喝水也多,容易导致湿气侵入体内,使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引起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比如南瓜、茯苓、荠菜、黄花菜、莴苣、冬瓜、蚕豆、白豆蔻、鲤鱼、鲫鱼等,这样能够健脾和胃,保证肠胃功能正常。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司运化水谷。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饮食宜清淡,这样才有助于开胃脾,增食欲,健运化。此时的膳食一般以清淡食品、素食为主,因为这些食物总热量略低,其营养素的构成为蛋白质含量略高、纤维素含量较高,脂肪及糖的含量略低。这起到了夏季的清补作用。主食方面宜用以粳米、麦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米饭和软食,比如粥、面条、馒头、面包、馄饨、水饺、冷面、蒸饺等,以及各种汤、羹、糊等。副食方面宜用味酸或性味甘凉的肉类、禽蛋类、水产类、蔬菜类、瓜果类、乳蜜类等食物,并宜用酸甜类调味品。食物烹调应以凉拌、蒸、煮、炖、烩为主,并注意保证盐分的适度摄入。

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生麦饮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制成,这是著名医家孙思邈的方子,可治暑热。为什么在暑热季节用生麦饮呢?因为这个季节人体的阳气都跑到外面去了,内里的阳气不足,所以要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以后里面的津伤阴,所以用麦冬养阴。

(1)绿豆粥

[做法]绿豆100克加水浸泡4小时,除净杂质,放入锅内。粳米250克淘洗干净,也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炖煮。至绿豆、粳米熟透,每日早晚食用。

[功效]本品具有清热解暑、解毒利水的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腹泻、痢疾、痈肿等病症。本品正应了“药食同源”之说,“药膳未必都添加药”。

(2)荷叶乳鸽片

[做法]乳鸽4只(宰后洗净),鸽头、鸽翼放入瓦钵内,用姜、蚝油、盐、麻油、白糖、胡椒粉及湿淀粉拌匀,后下猪油拌匀,放于长碟中,横放一根水草。荷叶用开水泡过,洗净,抹干水,放在碟子上面,将鸽片、冬菇片60克、火腿片15克互相间隔,分三行排在荷叶上,鸽头、鸽翼放上面,用水草裹紧呈长方形,入笼中蒸20分钟,去水草即可食用。

[功效]补气养精,消暑补脾,适用于一切虚弱者,是夏季良好的补品。

3.秋季:

秋季,秋高气爽,雨水渐少,是一年中气候比较干燥的季节。在干燥的秋季需防“秋燥”,而通过饮食防治秋燥是最好的办法。

从中医来看,人的健康和气候、外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干燥的秋季,对人的新陈代谢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患病。特别是在北方,由于多是秋阳暴晒的天气,而刚经受过夏天酷暑“折磨”的人的体质,在初秋就受到酷暑和秋季干燥天气的夹击,因此很容易致病。人们常会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出血、皮肤干涩、咽干口渴、音哑、便秘、小便少等现象。还有的人会出现燥咳症状,如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等。这是由于燥是秋天的主气,秋燥之气最容易伤肺,此时预防秋燥润肺尤为关键,可多吃蔬菜,多喝水。特别是要多吃些雪梨、鸭梨,因其生食能清火,蒸熟食用可滋阴。也可服秋梨膏、养阴清肺膏、龟苓膏等滋阴润肺之品,还可以将一些润燥的中药制作成药膳(粥或汤),如麦冬百合银耳汤、银耳鲜藕汤、菊花麦冬泡茶等,均可以清火润肺,起到防秋燥作用。

秋季是一个从炎夏向寒冬过渡的季节,是人们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时候,因此,在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食品。比如,红薯、蘑菇、燕麦、榛子、葵花子、酸奶、牛肉、鸡汤、鱼、贝类等。要多喝蜂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脏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蜂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之类的食品,比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等,特别是生姜很容易让人上火。这就要求人们在饮食方面把握一个“度”,将少量的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这仅仅是秋季调节饮食的一个办法,无论怎样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

(1)百合杏仁枇杷粥

[做法]首先在锅里放入适量的开水,然后依次把洗净的百合15克、杏仁12克和粳米50克倒进锅里,用大火煮,一边煮一边搅拌,让粥始终保持微滚的状态,一直煮到米粒开始膨胀,米水融合,柔腻如一时再换小火。接着开始准备其他配料,把鸭梨20克去皮切成丁,枇杷果20克也切成小丁,先放入枇杷丁,稍稍搅拌,再放入梨丁,再一边搅拌一边熬。等到粥熬好后,把它盛在碗中,放到温度稍凉,再加点蜂蜜,这样这道百合杏仁枇杷粥就做好了。

[功效]百合杏仁枇杷粥适用于秋燥伤阴,干咳少痰,皮肤干燥。

(2)川贝蜜糖炖雪梨[做法]先把雪梨1000克去芯、切块,与川贝母粉 10克、雪梨汁1000克、阿胶500克一起放入炖盅,以慢火炖1个小时即成。蒸熟成贝梨膏,每次服用10克,日服两次,蜜糖可在川贝炖好后,食前放上去。

[功效]川贝蜜糖炖雪梨是民间调理咳嗽燥热的常用良方,特别是对肺燥引起的咳嗽,功效特别显著。贝梨膏可滋阴润肺,治久咳不愈、痰中带血等。

4.冬季

按照祖国医学的理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此时天气寒冷、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不断减弱,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为了适应机体的需要,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调整饮食增加热量。寒冷的环境,适当进食高热量食品,能促进糖、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减少散热,并能滋养五脏、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促使体内阳气升发,从而温养全身组织,使身体更强壮,有利于抗拒外邪,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减少疾病的发生。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补充富含钙和铁的食物可提高御寒能力,含钙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制品、海带、紫菜、贝类、鱼虾等;含铁的食物则主要为动物血、蛋黄、猪肝、黄豆、芝麻、黑木耳和红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