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 上海的母亲河
黄浦江最早开凿于战国时期,因楚令尹黄歇而闻名于世;明清时,凭借其“黄浦秋涛”入选沪城八景之一。黄浦江——上海的母亲河,把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哺育成世界重要的港口城市,以其114千米的长度演绎了一曲绵长的华美乐章。
“断头河”之蜕变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城市背后必然有一条孕育它的母亲河。比如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纳河,纽约也有哈得孙河。那么在上海,它的母亲河便是黄浦江。
黄浦江,古称东江,是上海市内的主要河流。它是长江汇入东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发源于太湖,东流经淀山湖,出湖后到闵行区邹家寺嘴折向北流,在白渡桥处与苏州河相汇,至吴淞口注入长江。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整个河段全长近114千米,宽约400米,处于上海市中部,横穿上海城,特别是下游段将上海分为浦东和浦西两个区域。
鸦片战争以后,黄浦江真正受到重视。1843年,上海开通港埠,洋人的船只横穿在黄浦江上,这条江便成了进入上海的重要水上通道。20世纪30年代,这条江化身成为上海的母亲河,把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哺育成世界重要的港口城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这条黄金水道发挥着自身多项功用,为上海城市的崛起与发展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使之一跃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如今,这条江已经成了上海城市一道不可或缺的旅游景观。
杨浦大桥
杨浦大桥全长7658米,主桥602米,塔的两侧有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如巨型琴弦在演奏着华美的乐曲。
母亲河,谱写华美乐章
人们对于黄浦江的描述,历来议论不断。更有许多诗人为这条江吟诗作词,如“月上黄龙浦水黄”便是对其生动客观的描画。但是这条江两岸并无风景秀丽的名山秀岭可赏,却为何仍以无穷的魅力吸引了许许多多前来观赏的人群?
走近她,发现这条江与普通的江河并无两样。它分上、中、下三段。上游是生活用水的源头,真正精彩的部分在中游和下游。
从外滩码头出发,逆流而上,向南至南浦大桥,再掉头向北,过杨浦大桥直至吴淞口。
这是中游段。据说,这里是上海人烟最为密集的一块区域,每日往返于两岸的人更是多如牛毛。而且这里还是上海工业生产的中心,沿江两岸林林总总布满了各类工厂、仓库,如浦东煤气厂日产煤气200万立方米,是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最大的城市煤气厂;江南造船厂曾是中国第一造船厂,一百多年来建造大型船只上千只;杨树浦水厂乃是中国第一家水厂;还有高桥石化总公司,囊括了大型邮轮码头、炼油厂、化纤厂、热电厂。黄浦江承担着拯救上海经济命脉的重担。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后,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面上船只数量陡增,江底建成多条地铁和隧道。还有数条跨江大桥,如著名的杨浦大桥、卢浦大桥、南浦大桥等横跨两岸。这些变化促使了黄浦江华丽的转变,先前机器声隆隆的芜杂之地化身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林林总总的工厂集中营仿佛消失了,旧船坞改建成亲水广场,破仓库被辟为博物馆,困窘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时尚大气的办公楼。这里成了充满人性化的都市公共空间。
辽阔的黄浦江两岸,楼宇林立,一派繁华气象。
上海吴淞口黄浦江
杨浦大桥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踞第一,邓小平同志亲自为杨浦大桥题写了桥名。
游完了中游,顺着水流方向再往下走,便到了下游吴淞口。这里是黄浦江、长江和东海交汇之地。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欣赏到“吴淞三夹水”的奇景。据当地人介绍,“三夹水”是灰黄色的黄浦江水、土黄色的长江水和绿色的东海水三者融汇所形成的。尤其是在涨潮的时候,特别明显。除了“三夹水”以外,吴淞口还有三大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可不看。排在第一位的便是古炮台遗址了,相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际,江南提督陈化成曾率军在此处与英国殖民者发生了激烈的炮战,只可惜敌强我弱,寡不敌众,最终壮烈牺牲,然而这一炮台遗址却见证了当年的景象,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们的纪念碑。其次是1911年由荷兰人建成的石埂导堤,全长1000多米,直插宽广的江中,似一把倚天长剑把黄浦江与长江分割开来。三是吴淞灯塔,如今它成了吴淞口最闪亮的标志。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就成了光与影的世界。东岸的东方明珠与金茂大厦交相辉映,闪烁着现代化的时尚气息;西岸外滩上风格迥异的各国建筑正洋溢着异域的风情;而江面上波光粼粼,映现着这个城市的繁华。
《黄浦江》
黄浦江终年不结冰,是上海市重要的水道,兼有饮用水源、航运、排洪排涝、纳污、渔业生产、旅游等多种利用价值。上游江水可供生活用水;龙华以下以航运功能为主,上海市60%以上输入货物和98%以上外贸物资均由此航道出入,客运线年客运量在600万人次以上。沿黄浦江两岸,先后建起的大小码头有100多个。另外,因有长江和淀山湖及稠密河网调节,水源足而水量丰,全年水位变化较小,具航运、灌溉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