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华山 罕见的山崩奇观
山崩是一种极其可怕而壮观的自然奇观。山崩发生时,巨石飞滚,尘土遮天,能量极大。崩塌物高速下落时产生的巨大气浪,能使成百上千吨中的巨石飞向空中,飞驰到很远的地方。翠华山的山崩奇观,虽然没有文字记载当时的盛况,但是山崩形成的残风断崖、石海和堰塞湖等却保留至今,成为人们研究山崩的“教科书”。
山崩景观的成因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境内的秦岭北坡,距西安市区约20千米,主峰海拔1414.6米,面积约为1785公顷,与南侧不足10千米的终南山连为一体,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周围群山环抱,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水碧山青。
为什么翠华山会发生这样规模宏大的山崩奇观呢?原因概括起来有两方面:一是构造因素,二是地震因素。
翠华山出露的岩石,是距今19亿年前的元古代变质岩和1.5亿年前的燕山期花岗岩。翠华山的主峰,就是由侵入的花岗岩岩基组成的。在翠华山上升过程中,曾伴随着几次断裂运动,使关中盆地不断下沉,从而在秦岭北侧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大断裂带,翠华山正处在这条大断裂带上。该区花岗岩山体由于受到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山体岩石均发育有近于直立的节理面和裂隙面,太乙河亦顺此巨大节理和构造面由南向北流人橘河;第四纪以来(距今二三百万年),由于新构造运动使秦岭翠华山急剧上升,太乙河强烈下切浸蚀,使这一带山峰与谷底高度相差较大,山坡坡度变陡;加之受节理面和断裂带影响,使本来就高峻陡峭的山坡变得不甚稳定。这些构造因素为山崩发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外,秦岭北侧的气候条件导致翠华山岩石物理风化强烈,使本来节理就很发育的岩石,裂隙变得更加长大,这也为山崩发生创造了必要条件。上述因素是山崩发生的内因。真正引起山崩发生的触发因素(外因)还是地震。
最早有关地震与山崩的记载是:“幽王二年(前780),西周山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由此推断,翠华山山崩最早可能始于两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年以前,翠华山没有湖泊、风洞和冰洞。到唐代天宝年间,因西安一带发生大地震,使山谷两侧谷壁崩塌,巨石堵塞山谷,谷内水流受阻,汇成湖泊,起名太乙池(天池)。
根据地震史料分析,周幽王二年的地震,可能引起翠华山局部地段崩塌。唐天宝年间的地震可能使天池周围山体崩落,后来于公元793年发生在西安以东的6级地震,以及公元1487年发生在临潼的6.2级地震,都对山崩有影响。在多次地震的震撼下,山体岩石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加上长期的暴雨和连阴雨浸润岩体结构面,大大降低了岩石结构面间的磨擦力。到公元1556年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时,强烈的地震波使山崩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今日之现状。
A翠华山嶙峋怪石
翠华山,因山崩而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而著称。这些规模宏大的山崩地貌,结构非常典型,保存也非常完整,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
B太乙真人峰
翠华峰是由多个山崩留下的残峰所组成的,其中有一个小峰孤立于其他残峰之外,面对群山,昂然挺立,此峰即为“太乙真人”。相传太乙真人常在翠华山峰旁昂首群山,久久不愿离去。
神奇的大坝和堰塞湖
从秦岭北麓的太乙峪口进山,沿陡峭的“V”字型山谷溯源而上,顺着涓涓细流太乙河,绕过数座交错山嘴,可见前面陡峭的岩壁上有两条银白色水帘从天而降,滔滔之声不绝于耳。水帘从高处猛跌到基岩,珠玉四溅,迷漫的白色水雾在阳光照耀下,形成一道七色光环,绚丽夺目,蔚为壮观,这是人工修筑的“正岔水库”。因水流从35米的坝顶顺两条溢洪道泄下,形似瀑布,故有翠华山第一景——人造瀑布之称。
过正岔水库不远,山谷开阔成“u”字型,山谷中突然横卧着一个雄伟壮观的大坝,把山谷堵得严严实实。其实,这个高约200米,宽约350米的“毛石大坝”并非人工砌成,而是由翠华山崩塌下来的巨石、碎石和粘土堆砌而成。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峻,十分险要,气势极其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千米处形成了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千米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漱池”、“翠华湖”、“太乙池”等。
沿大坝侧面陡峻而崎岖的小道盘旋而上(人称“十八盘”)到坝顶,地形豁然开阔。站在坝顶眺望,但见坝上到处巨石林立,有一块屹立在天池北侧坝顶上的巨石,高16米,宽10米,巨石上凿有一洞,洞内还供着八尊真人大小的“八仙”塑像。洞口的岩壁上雕凿着两行苍劲大字:“景泰六年岁次乙亥九月吉日,本山道童马德云等开打。”当游人得知脚下1000余米宽的巨型大坝是山崩堆积物筑成时,无人不惊叹大自然神工鬼斧般的神奇魅力!
翠华湖
翠华湖,又称“天池”或“太乙池”,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翠华湖是因山崩而形成的湖泊,湖水碧绿,群山环绕,清明如镜,碧波荡漾其中,一片诗情画意的好景致。
大坝南侧的堰塞湖,平均水深7米,湖水清澈碧透,微波荡漾,周围苍山环抱,山影倒映湖中,湖中有山,山中有湖,游人泛舟湖面,可尽情享受山水之美。
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干湫池。干湫池位于干湫峰下,面积0.2平方千米,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干湫池。干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堆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千米。在天池西南方宽广的谷地上,堆满了山体崩塌下来的巨大石块。巨石形态奇特,千变万化,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巨型方柱,有的像一座座歪斜着的高楼堆砌在一起。无数巨石相互叠置,远看犹如石头的“海洋”,故名石海。
摩崖石刻林
翠华山摩崖石刻林留有100多幅作品,其创作者包括王维、祖咏、司马光、于右任等诗人,还有赵璞初、刘自犊、魏俊秀、陈少默、邱星、茹桂、赵步唐、吴三大、杜中信、萧云儒、雷珍民、李成海、赵熊等现代书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