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人不识茶——茶叶的前世今生
“茶”字来历
茶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的发现与应用已有5000多年,周朝初期已见记载,距今也有3000多年。
中国地域广阔,对茶的认识与名称不尽相同,有许多茶的异名。陆羽《茶经》说:“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在先秦古籍中没有“茶”字,只有它的原始过渡形“荼”字。
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荼字书作繁,文曰:“苦荣也,从卅,余声,同都切。”卅,即草,用作文字之草旁(又称草头)。余,音涂。宋代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文后有“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Tips茶字趣解
古人将“茶”字趣解,赋予其美好吉祥的含义,其中流传最广的解法有两种。
第一种,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因此,古代文人便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
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茶之起源
茶树属山茶科常绿木本植物。野生可高达20米以上,但为了便于采摘茶叶,通过修剪后一般茶树高度保持在80~120厘米。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其中心是滇、黔、桂三省的毗邻地带,包括四川盆地的边缘。东晋郭璞注《尔雅》称:“生山南汉中山谷”。
唐朝陆羽在《茶经》中也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树大至两人合抱,很可能是野生之古茶树,但因历代之砍伐,逐致四川今日不可得而见之矣。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明确提出:“自秦后,始有茗饮之事”。而春秋时的巴蜀地区,早已有饮茶之事了。
饮茶文化
饮茶从先秦开始,到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已饮茶成风(巴蜀),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蔓延到全国,宋代饮茶之风更加盛行,明清时期中国饮茶之风已达到鼎盛。
对于茶的品质,陆羽也在《茶经》中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陆羽的这段话,对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光照、地理位置都作了比较准确的说明,不仅如此,还对采摘时茶叶的形态作了描述。可以说,《茶经》对如何获得高品质的茶叶做到了极致精准的概括。
⊙发明农业和医药的神农氏
茶与神农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些都说明神农作为本草的先祖被前人记载在历史中。
在明清的本草类著作中,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首次说明了茶与神农的关系,但由于年代靠后,无法作为确切定论。
唐代陆羽是古代对茶深有研究的最早人物,宋代起就尊他为“茶圣”。在他的名著《茶经》中,不但提出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断,还引了现已失传的《神农食经》中的一句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现在,我们一般把《茶经》里的这段话作为神农氏对茶的认识的最早的论著,认为茶的养生功效在神农时期就被人们所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