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拘小节(2)
这首恋歌的大概意思是:河边有个采荇菜的姑娘文静又秀丽,一个青年男子追求她结为情侣。追求她,追求不到,就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安宁。后来,这个青年男子弹琴打动了姑娘的心,最后两人终于结成情侣。
正襟危坐
“正襟危坐”即正其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
此典出自《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西汉时,有一个叫司马季子的人,通晓天文地理,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游学长安,以算卦为生。有一天,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在一起谈论先王圣人之道术。贾谊说:“我常听说,古代的圣人,不在朝廷为官,那么一定在卜医者的行列中。现在朝廷中的三公九卿我们都见过,不知卜者中是否还有能人。接着,他们二人便来到市井的卜肆中。当时,刚下过雨,肆上人很少,司马季子正由三四个弟子陪同着在那里谈天说地。宋忠和贾谊很恭敬地拜见了司马季子。司马季子请他们坐下之后,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讲了很多为官要顺应民意的道理。
宋忠和贾谊深为司马季子的博闻强记和表达才能所折服,二人揽其冠缨正其衣襟,恭敬严肃地说:“看先生之状貌,听先生之言辞,实在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接触了许多知名人物,没有一个比得上先生,可是你为何要身居卜肆干此卑贱之事呢?”司马季子听罢捧腹大笑,说贤明的人是不屑于和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同流合污的。
趾高气扬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
此典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
春秋时期,楚国的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去攻打罗国。楚国大夫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的路上他对驾车人说:“你瞧屈瑕走路把脚抬得高高的,有多神气。他太骄傲了,不把敌人放在心上,这次打仗他一定要失败!”
回来之后,斗伯比立刻去见楚武王。他对武王说:“请您派援军快去支援屈瑕吧!”
武王说:“那怎么行呢?我们已经没有军队可派了!”
武王没有听取斗伯比的意见,回到宫中对他的夫人邓曼说:“你看斗伯比这人真有意思,他明知我手上已经没兵可用了,却还让我派兵去支援屈瑕!”邓曼想了一会儿,对楚武王说:
“我看斗伯比的意思并不是要派援军,而是说屈瑕自以为是,不听人言,太贪于前线的战功,以为这次攻打罗国必然获胜,因而轻敌。你应该教训、告诫屈瑕。”
“哦,原来是这样!”楚武王终于明白了斗伯比的用意,马上派人去追回屈瑕,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屈瑕将军队带到鄢水岸边,由于他没有一点防备,又没有认真组织兵士渡河,最后在楚军过河的时候、遭到罗国军队的左右夹击,大败而逃。屈瑕一个人跑到山谷里上吊自杀了,其他的将领逃回楚国,向楚武王请罪。楚武王沉痛地说:“这是我的过错,我没有听取大家的意见,就派了屈瑕为将,才酿成今天的过错!”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此典出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
传说从前有一位仙女,名字叫做麻姑,她这次到蓬莱去,她看见那里的海水又比从前她见到的减少了一半,她就疑惑不解,难道这里要变成陆地吗?她正在疑虑之时遇见了另一位仙人王方平。她对王仙人说:“我已经三次看见过东海变为桑田”
“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也会变为海洋。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的物质总在不停的运动着,所以会促使地壳发生变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挨近大陆边缘的海水比较浅,假如地壳上升,海底便会露出,而成为陆地;相反,海边的陆地下沉,便会变为海洋。有时海底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形成海底高原、山脉、火山,它们如果露出海面,也会成为陆地。
但“沧海桑田”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气温降低,由海洋蒸发出来的水,在陆地上结成冰川,不能回到海中去,所以海水减少,浅海就变成陆地;反之,气温升高,因而能使近海的陆地或低洼地区,变成海洋。据科学家测算,假如地球大陆上的冰川全部融化,流入海洋的水可以使海面平均升高七八十米,那样将有许多陆地变成海洋。另外,河流每时每刻都在把泥沙带入海中,天长日久也会将一部分海滨冲积成陆地。所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化,在地球上是普遍进行着的一种自然过程。
白面书生
“白面书生”的意思是少年文士,含有年轻见识少的意思。
此典出自南朝《宋书·沈庆之传》:”丹阳尹徐湛之,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南朝宋朝时候,吴郡武康地方有一个叫沈庆之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而且也十分强壮,当东晋末年,孙恩作乱,乱兵攻武康这时,沈庆之才十多岁,他跟随族人一起反抗、进行自卫,得胜。从此,沈庆之便以勇敢善战闻名。四十岁时,投在征虏将军赵伦之的儿子伯符(竟陵太守)部下任职。况陵地方常有蛮夷侵扰,由于沈庆之的勇敢善战,最后使竟陵得到安宁,伯符也因而升了将军。在连年征战的生活中,沈庆之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因为他屡建战功,被荐给孝武帝刘裕,从那以后担任了京城防卫的重职。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十九年,沈庆之又因讨伐蛮夷有功,升为建武将军,负责防守边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要向北方扩展,派王玄谟等人督师北伐,沈庆之向文帝劝谏,详细陈述了以前几位北伐将军失败的教训,文帝被缠不过,便叫左右两个文官和他辩论,庆之说:“治理国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样;论耕田应该问实际操作的长工,讲织布便要问织布的婢女。现在陛下想攻打人家的国家,却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白面书生去商量,这件事能成功吗?”可是文帝最终也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遭到失败。
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比喻做事不坚持到底。
此典出自《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战国时代,河南(古时泛称黄河之南)人乐羊。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去。他妻子说:“这金子来路不明,你怎么可以拿回来呢?”于是乐羊就把金子放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后来,乐羊到别国去访师求学,一年后,回来了。他的妻子正在织布,见他突然回来了,便问他:“你的学业完成了吗?”乐羊答道:“还没有,我因为很想念你,所以就先回来一趟。”他妻子听完,立即拿起一把剪刀把机上的丝线剪断,说:“这布的原料产自蚕茧,而由布机织成;一丝一丝的累织成寸、成丈、成匹。现在把它剪断了,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你在外求学,也是要日积月累地学习钻研,若中途而废,这不是与剪断织机上的丝线一样吗?”
乐羊被他妻子的话所感动,就又回去继续求学,一去七年,学成才回来。后来得到魏文侯重用,做出了一番事业。
豹死留皮
“豹死留皮”比喻留声名于后世。
此典出自《新五代史·王彦章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封建割据势力到处横行,纷纷占领土地,在中原形成了梁、唐、晋、汉、周割据的小朝廷。(后)梁太祖(朱温)手下有一个大将,叫王彦章,字子明,为人骁勇有力,能光脚踏着荆棘行走百步,手使一杆铁枪,骑马冲突,迅疾如飞,没有人敢与他对敌,军中称之为王铁枪。王彦章与(后)唐军队争战,由于兵力单薄,被(后)唐军队打败,他身负重伤,当了俘虏。(后)唐庄宗(李存勖)嘲弄地说:“过去你把我当做小孩子看待,耍弄,今天被我抓住,你服不服?”王彦章回答说:“大势已去,不是人力可以挽回的,我有什么服不服的!”
(后)唐庄宗顿起怜悯之心,赐给王彦章药品,叫他医治创伤。王彦章是个武人,不懂得诗书,常常采用民间流传的谚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他曾经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意思是说,生前建立功业,要留名于后世,绝不能干投降变节的事。他的忠义之心,是不可改变的。(后)唐庄宗怜惜他是勇武之才,想保留他的性命,派人劝他投降。王彦章谢绝了,说:“我与你(后)唐庄宗血战十多年,今天兵败力尽,被你俘虏,必须要死呢?况且我深受(后)梁朝廷之恩,非死不能报答,岂有早晨效忠于(后)梁朝、晚上又效忠于(后)唐朝的道理呢?这样的话,我还有脸见天下人么!”(后)唐庄宗又派李嗣源(明宗)去劝降,王彦章重伤在身,起不了床,仰视着李嗣源,大声叫着他的小名,说:“你不是邈佶烈吗?我怎能在你面前屈辱地活着呢?”李嗣源出身沙陀平民,没有姓氏,只有一个小名叫邈佶烈。王彦章这样的不给他面子,李嗣源怎么会不愤怒呢?王彦章被杀了,时年六十一岁。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形容疑虑多端,自相惊扰。
此典出自汉代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行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赢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厅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事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曰:‘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
晋代人,乐广,字彦辅。有一天,他想起一位亲戚,已经很久没有往来了,于是叫人去问候。那位亲友回话:前一次他到乐广家里去拜访,在坐中乐广赐一杯酒给他喝,当他正要喝酒的时候,忽然看见酒杯里头有一条小蛇,当时引起他的不安,他十分勉强把酒喝下,没想到身体便生了毛病,一直没有痊愈。当时乐广家中厅堂的墙壁上面,悬挂着一具角弓,弓的上面,用漆油绘画成一条蛇的形状,乐广听过了那亲戚的回话之后,立刻想起所谓酒杯里的小蛇必然是因为那一具角弓,倒影映现在酒杯里,引起了那亲友的误会,竟把它当做是一条活蛇。于是他从此心里很不安,精神上受了威胁,便无病也生出病来。直到最后他再次邀请那亲戚,详细把这真相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心中如释重负,那搁在他心里很久,仍然没法治得好的顽病,也当场一下子好了。
比肩接踵
“比肩接踵”意思是说肩膀连肩膀,脚跟挨脚跟。
后人常用这句成语形容人多,拥挤。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杂下》:“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自己大国雄师,因此十分看不起齐国,他又看到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于是就便十分傲慢地问道:你们齐国难道没有别人了吗,怎么派了你这么个小矮子来?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到处都是人才啊,可谓是比肩继踵,大家扬起衣袖就能遮云蔽日,一齐挥洒汗水如同下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矩:体面能干的使臣,出访上国,去拜望才高德重的君王,而像我这样的人,只好派到这里来见您了。”楚王本想讥笑晏子,结果反而被晏子一顿奚落,自讨没趣。
变本加厉
“变本加厉”原意为比原来更加发展。今用以比喻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多用于贬义。
此典出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增冰为积水所为,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编撰了一部文学总集《文选》。它是我国现存的编撰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共收录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间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余篇(首),各种文体的主要代表作基本上都有。由于《文选》是一部选取前人文学著作的总集,阅读各家代表作品比较方便,因此受到封建知识分子的重视。到了后世,几乎成了他们必看的著作,甚至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萧统在《文选》的序文中,对选编此书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标准作了介绍。他说: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又是社会生活的升华,就像冰是由水凝成的一样,但它又“变本加厉”,比水冷得多一样。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意指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语言不妥招来的。
此典出自《太平御览·人事·口》:“福生有兆,祸来有端。情莫多妄,口莫多言。蚁孔溃河,溜沉倾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宋代太平兴国二年,宋太宗(赵炅)命李昉等十四人编撰《太平御览》一书,历时七年而成,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门。这本书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保存了许多原始资料。其中有一处写到:“福气的到来是有征兆的,祸害的到来也有其原因的。不要放纵情感多做不适当之事,也不要放松自己的嘴巴而多说话。蚁穴的孔隙能使河堤崩溃,小股的水流能够冲倒高山。疾病是由于饮食不慎引起的,灾祸是因为语言不妥招来的。”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用以比喻作为一家之主,对子侄辈的一些小过失,要装痴假聋,不必追究,否则大家庭就难以维系。
此典出自《北史·长孙平传》:“平进谏曰:‘谚云:不痴不聋,不做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邴绍之言,不应闻奏。’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唐代宗大历二年》:子仪闻之,囚暖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唐代,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又接连发生了回纥、突厥等少数民族入侵,唐皇被逼得几次逃难,郭子仪,多次打败乱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李豫为了酬劳郭子仪,除了给他高官厚禄外,还把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暧为妻。小夫妻吵架的时候,升平公主摆起了公主架子。郭暧气愤地说:“你是公主又有什么了不起!皇帝不是全靠我爸爸出力才能坐稳皇位的吗?我爸爸还不稀罕做皇帝呢,要不然早就做了!”升平公主气得立刻跑回皇宫去向皇帝哭诉。郭子仪恐慌不已,郭暧的话如果被追究起来,是要满门抄斩的啊!于是他连忙把郭暧捆绑起来,并向皇帝李豫请罪。谁知李豫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俗谚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子、媳妇吵嘴说的话,大人何必计较呢?”一场天大的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不胫而走
“不胫而走”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地传播流行开了。
此典出自《昭明文选·孔文举〈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三国时期,孔融的好朋友盛孝章住在东吴。吴国的孙策对有名望的人都很妒忌,常常找借口把一些有名望的人杀掉。盛孝章是一个有名望的人,于是孔融就非常担心他,害怕他被孙策杀害,于是写信给曹操,劝他招纳盛孝章。他在信中写道:“如果您要匡复汉室,首先就要求贤;而要求得贤人,就要尊贤,这样有才德的人,就会自然来到。这就像‘珠和玉本来没有脚,因为人们喜欢它的缘故,才落到喜欢它的人手中’。”
“无胫而自至”后被说成“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