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身自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糖尿病是怎样发生的

糖尿病分为不同的类型,我们主要会介绍比较常见的1型和2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是怎样发生的

一、遗传素质

目前可以肯定地说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其中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还高于1型糖尿病。如果父母一方患有1型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危险增加约5%,父母双方均患有1型糖尿病,子女患糖尿病的危险就增加到30%。例如:如果父母亲患有糖尿病,孩子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研究人员对双胞胎进行了研究,也证明了如果有一人发生糖尿病,另一人也可能有糖尿病。二人在5年内先后患糖尿病的几率,幼年为50%,成年可高达90%以上。

2 型糖尿病呈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其家族遗传是很常见的,患者父母亲发病率是85%,三代直系亲属遗传率是46%,同卵双生子患糖尿病的一致性为91%,这说明造成2型糖尿病的原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占90%以上。

目前虽然确认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但对糖尿病遗传基因的特点及其遗传方式我们还不是完全清楚。应该强调的是父母亲双方均为“糖人”的,其子女并非100%的发生糖尿病,也就是说,遗传不是糖尿病发病的唯一因素,而是糖尿病的“基础”。

具有遗传“基础”的人不一定发生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发生还需有环境因素的存在,如肥胖、长期高能量摄入、感染等,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二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才能诱发糖尿病。因此减少、消除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就可以减少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就像一个受精的鸡蛋,具备了孵化小鸡的“基础”,如果不给予适当温度、足够时间,那么鸡蛋也不会变成小鸡。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控制饮食、避免肥胖,这是预防糖尿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肥胖

随着我国近20年经济状况迅速改变,人民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多数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吃喝,有些工作场合和社交场合的应酬直接助长了肥胖的产生,这就给肥胖和糖尿病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据统计,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正常体重的人高4~10倍,而严重肥胖的人可高达20倍以上。肥胖人群中有大约50%的人会成为“糖人”。肥胖人群成为2型“糖人”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患病的3倍。在2型“糖人”中80%是肥胖者。80%的2型“糖人”在接受诊断的时候有超重的问题。

由于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有缺陷,表现为受体数量减少或者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影响了胰岛素的调节血糖的作用,这样就使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如果肥胖者在通过一定的手段减肥之后,胰岛素受体异常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纠正,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作用也可随之恢复正常,从而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减轻甚至完全控制。

肥胖者有很多不良饮食习惯,如:爱吃甜食、长期吃细粮,不吃粗粮,这样会造成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缺乏。而某些微量元素如:锌、镁、铬对胰岛细胞功能、胰岛素的合成,以及能量代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一些患者天生肥胖,并没有什么不良的生活习惯,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这类人进行减肥治疗常常效果不是很满意。

此外,体力活动减少也是导致肥胖的一个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而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不仅可以引起肥胖,还因肌肉得不到适当的收缩和舒张,使肌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大量减少,肌肉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而出现血糖升高。所以,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发生糖尿病少得多,相差3倍。长期持续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提高。

三、应激因素(精神因素)

应激状态是机体在受到重大刺激时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如创伤、感染、长期血糖增高、膳食结构迅速改变、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下体内发生的最大改变是会大量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素等。机体通过分泌这些激素以动员器官储备功能来应付超常需求。如果应激状态是暂时的,不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但如果这一应激反应持续超过一定时限,不仅不能保护机体,相反还会破坏内分泌、糖代谢平衡。应激后大量分泌的这些激素大多不利于抗胰岛素对代谢的调节作用,尤其是糖代谢。这些激素还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那么为了保持血糖的相对稳定,势必加大胰岛β细胞的工作负荷,分泌更多胰岛素以试图稳定血糖,久之寡不敌众,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甚至衰竭、血糖代谢平衡被彻底打破,出现持续性高血糖。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较大,如果压力或其他应激源使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就会出现上述的情况,应激激素分泌过多,出现糖代谢平衡失调。

四、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因为在1型“糖人”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出生时及婴儿期体重反映了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同时也影响内分泌腺的发育,而使胰岛细胞发育小,容易发生胰岛β细胞功能衰弱,到成人期特别是生活条件改善体重明显增加时,由于前脂肪细胞形成受限致使成人期脂肪细胞数目减少,从而降低胰岛素受体的数目,这种情况极易发生糖尿病。

五、病毒感染

许多科学家确实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因为现实中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并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可以确定的是病毒是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的,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等。

六、胰岛素抵抗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呢?胰岛素抵抗的经典定义是:对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的一种状态。我们可以将胰岛素抵抗理解为胰岛素“贬值”,也就是说胰岛素的生理学功能(如胰岛素降低血糖的能力)在下降,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胰岛素“贬值”的具体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体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对血糖的利用减少,引起血糖的升高;机体为了将血糖调节到正常水平,胰岛的细胞往往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这样就加大了胰岛细胞的负担。一旦造成胰岛细胞受损,代偿性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就会出现糖耐量低减,进而形成2型糖尿病。

举个例子,血糖就像庄稼地里的杂草,人就像胰岛细胞,人的劳动力就像胰岛素。杂草多了,需要人花劳动力去除草。如果杂草越来越多,人每天都劳动强度很大,那么时间久了人就会疲惫甚至病倒,到时,人就没有劳动力,再也不能除草了。杂草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庄稼地就荒废了。

七、不良习惯“助阵”糖尿病

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也伴随着一些生活模式的不科学、不健康。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但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显得相对匮乏。“上下坐电梯,出门就坐车,整天上网、看电视,少动多休息”已经成了现代都市人的真实写照。热量摄取过多、体力活动太少直接导致了肥胖。此外,很多现代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这也是促使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病相关绝非100%,然而一个人的危险因素越多,糖尿病缠身的几率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