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叔同学修心,跟南怀瑾悟处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第一辑 心态平和,活出人生大自在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李叔同集儒释道之大成,一身廉洁,一世勤勉,长年云游往来于江浙、闽皖、上海一带,讲经说法,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光大建立了丰功伟绩。

李叔同一生受浴佛恩,因而透窥凡尘。他留下的话语,往往能透析世间,开悟后人。李叔同的佛心慧语为我们拂去心灵尘埃,足以让我们修身立命。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李叔同这里所说的“心中有从容闲暇”就是要求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人。一个人只有心态平和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就会和谐了。有这样的处世风格,就能活出人生大自在。

做事不能太急躁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李叔同“做事情最忌讳的就是急躁,急躁的时候往往会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去处理事情呢?”这是李叔同的话,他或许是看到当下很多人办事往往过于急躁,最后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所以劝诫我们凡事都要有耐心,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切忌心浮气躁。

做事戒急躁,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物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情的本质。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

在为人处世中,产生急躁情绪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从有利的局势转入不利的局势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急躁的情绪,而这个时候也是最危险的,往往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

三国的时候,刘备在损失了关羽之后,就犯了急躁冲动的错误,轻率地进攻东吴,结果导致了蜀军的惨败。

蜀章武元年,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群臣的劝谏,毅然决意伐吴,命令驻守间中的车骑将军张飞率军前往江州与主力会合,不幸张飞却被手下刺杀了。七月,刘备命令丞相诸葛亮留守成都,上将赵云在江州为后军督,他亲自统率大军沿江东进。

蜀大军压境,孙权想和刘备讲和却遭到拒绝,于是他转而和曹魏结盟。曹魏也趁势离间孙、刘,八月,封孙权为吴王。孙权遂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等部5 万人抗拒蜀军,又派平戎将军步领兵万人镇守益阳,以防止武陵少数民族援助蜀军。

当蜀军4 万人进攻巫、秭归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战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猿亭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

吴黄武元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独亭督师。蜀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的将领们都请求陆逊派兵增援,陆逊让他们不要出战,坚守城池,以拖垮蜀军的气势。两军相持了半年之久,一直到进入夏季、酷热难当的时候,蜀军还是没有办法速战速决,所有的士兵都很疲惫,意志也都松懈了。蜀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了蜀军的一个营地,然后让所有的部队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陆逊还命令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干大江东西,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吴军继续对蜀军施以火攻,火烧连营40 多个,蜀军死伤惨重。陆逊继续追击,大败刘备。刘备收集败兵,退回白帝城,因为忧愤成疾,于第二年四月就病亡了。

这一仗,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赵云顾全大局之言,只因为一时的冲动、愤怒而出战,没有仔细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就轻率出兵,犯了急躁冒进的兵家大忌,最终使自己陷入被动,导致惨败。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和打仗一样,需要稳扎稳打,不能犯冲动、急躁的毛病。急躁就会完全打乱你做事情的计划,会使你像一只没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把精力用到哪些地方,这样做事哪里谈得上会成功呢?

急躁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它主要表现在焦躁不安,它是情绪上表现出的一种急躁心态。急躁的人往往都会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为,心头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因此,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就会在心里产生。在与他人的攀比之中,更显出一种焦虑的心情。由于焦躁不安,心神不宁,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导致违纪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轻浮、急躁,对什么事都深入不下去,只知其一,不究其二,往往会给工作、事业带来损失。因此,克服急躁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愤怒是处世的祸首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李叔同佛经有云:“愤怒是不能得到佛法的根本原因,是堕入恶道的缘故,与超脱之后产生的喜悦是冤家,是偷走我们善心的大强盗,是种种恶言的仓库。”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佛家对于愤怒是持何等的否定态度了。

李叔同在提到这句偈语时告诫世人:不要轻易动怒,也不要在愤怒的情况下作出任何决定。

有人说:愤怒是愤怒者的坟墓。动怒的人往往缺乏理智,作出的决定也往往很鲁莽,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很多人就是因为愤怒而使自己身临险境或是落得道人耻笑的下场。历史上最著名的就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为了爱妾陈圆圆,他竟然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在清兵冲入大门的那一刹那,就注定了他成为世人笑柄的命运。

吴三桂父亲吴襄、舅父祖大寿是辽东一带屈指可数的名将。明朝开武科考,选拔武将。出生于官宦之家的吴三桂夺得武生高魁,授为游巡使。父辈将振兴家业的重任寄托在他的身上。吴三桂少年得志,他还注意结交有名望的达官贵人。在田宏遇府上,他结识了名歌伎陈圆圆。在田宏遇的撮合下,吴三桂和陈圆圆结成眷属。

吴三桂自从得到陈圆圆后,忘记了镇守边地的重要任务,向朝廷请了病假,回京与陈圆圆终日厮守。身为武将,吴三桂心存儿女情长。他可以不要官爵,不惜生命,来维系同陈圆圆的婚姻,可见他对陈圆圆的确一片真心。后来吴三桂因犯事被送入刑部,董其昌为吴三桂四处奔走,托宰相李建泰向皇上求情。崇祯终接受了李建泰的建议,从牢中放出吴三桂,令其远赴山海关,戴罪立功。就在吴三桂进抵山海关的第二天,李自成开始攻打北京,两天后城破,崇祯上吊自杀,明王朝垮台。

李自成农民军开进北京的第二日,吴三桂进抵丰润,听到京城陷落、崇祯自杀的消息,下令停止西进,撤回山海关。

形势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是吴三桂未能料到的。父亲吴襄在北京成为农民军的俘虏,舅父已投降清兵,他自己则处于农民军与清军两支强大而又敌对的势力之间。何去何从呢?

吴三桂作为明朝将领、大官僚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不会与农民军联手的,他曾扬言“为复大仇、歼大寇”,与农民军势不两立。但凭借自己的力量又难与强大的农民军匹敌。李自成则希望吴三桂归降自己,以减轻军事压力,就派人带着4 万两犒银和吴襄的亲笔信,去招降吴三桂,并提出另派2 万农民军代他守关。吴三桂收下犒银,表示愿意谈判罢兵,率军离开了山海关。

关外的满族政权看到明朝已亡,夺取中央政权的主要障碍已变为李自成,于是就把矛头指向了农民军。当时,皇太极已于上一年病死,由6 岁的儿子福临即位,摄政王多尔衮掌握实权。多尔衮为达到消灭农民军的目的,采取拉拢、招降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策略,扬言“为崇祯报仇”。这一招,对于汉族大官僚地主来说,颇具吸引力,因为他们与清统治者有着共同的敌人——李自成农民军。多尔衮断然决定,清军自盛京西进,准备南下入关。

吴三桂行至滦州,听到从北京传出消息,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掳占。吴三桂很是震怒,这种夺妻之恨让他铁定了心思同清军联合,于是引兵杀回山海关,赶走了李自成的守关部队,1644 年5 月,派人致书多尔衮,答应以“财帛”和“裂土”为代价,乞求清兵迅速全力攻打北京,共同消灭农民军。

多尔衮大喜,马上回书称:在攻占北京后,清军要实行对全国的统一,对吴三桂“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多尔衮以封土为王做诱饵,希望吴三桂彻底降清。吴三桂答应了清方的条件。在镇压农民起义这一共同目标之下,满汉贵族地主势力联合起来。

北京的农民政权对于吴三桂与清军勾结,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等发觉形势严重,为时已晚。急速南下的清军到达距山海关10 里之外,击溃了唐逋指挥的农民军,吴三桂则突出包围,直达清军大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正式投降。5 月27 日,清军开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出迎,多尔衮命吴军以白布系肩,作为先导,随后清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山海关。至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明末清初的诗人吴梅村就这一历史事件在他的《圆圆曲》中曾经写道“恸哭三军具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言辞中充满了对吴三桂冲冠一怒的责备和深深的叹息。人常说:冲动是魔鬼。尤其是在怒气十足的情况下,人往往是不理智的,做出的事情也不妥当。而且这愤怒之气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会伤到别人,也会刺伤自己。所以,切不可为一时的情绪宣泄而不加控制,导致事后的追悔莫及。

忘乎所以,常常没有好结果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李叔同“凡夫俗子都是被名利的链条所束缚,如果没有贫穷、疾病缠身,就会整日追名逐利,停不下来。谁又能够在得意的时候,会想到未来还有不如意的时候呢?”这段印光法师的话,李叔同非常喜欢,常常借这句话劝诫那些终日追求名利、春风得意之人,要及时悬崖勒马。用这句话,李叔同也只是点到为止,其实在这句禅语后面,还有更深的含义。

要想想在自己权势膨胀、极度风光的时候,危险是不是也同时在靠近自己呢?许多得势之人常常无所顾忌,也无心顾及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他们被一时的风光遮住了双眼,也蒙蔽了心灵,无所畏惧地全身心投入到追逐财富、名利的滚滚潮流之中,岂不知自己已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已经是到了危险的边缘,自己却毫无知觉。明朝的魏忠贤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操纵下,处处张扬自己的权势的同时,却怎么也没有料到自己也正在一步步切断了自己的后路。

在明熹宗弥留之际,差人将信王朱由检召至卧榻之侧,传以皇位,嘱以善视中宫、善待忠贤。遗言一出,魏忠贤得意非凡,朱由检却不能自安,他趁乱赶快离开了皇宫,唯恐被魏忠贤所害。

天启七年八月,23 岁的明熹宗终于晏驾。魏忠贤本来准备秘不发丧,有所图谋,无奈人多嘴杂走漏了风声,只得由皇后懿旨昭告天下,并派党羽涂文辅等人接朱由检入宫。

风雨欲来,局势凶险。朱由检进宫之前,作了种种准备。他广告朝野,让大家知道他入宫的消息,同时在衣袖之中藏了很多食物。朱由检进宫之后,处处防备,小心谨慎,不敢吃一口御厨房的东西,而以自带食物充饥。由干信王入宫已不是秘密,魏忠贤一时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将朱由检扣押宫中,再想对策。

朱由检与外隔绝,夜夜孤灯独坐。一天,他见一个手持长剑的内侍在自己住所前转悠,就试着将其召入,许以日后封赏。这内侍本是受命看守朱由检的,一听朱由检许愿许得天花乱坠,兴奋之中忘了职责。恰好又有一群巡夜的太监从门口经过,朱由检立刻把他们都叫进房内,问寒问暖,还派“看守”到御厨房取来酒肉款待大家。

众人十分感激,都表示愿为信王卖命,于是,朱由检同宫外取得了联系。朝中多数大臣虽迫于魏忠贤的淫威而对其阿谀逢迎,但内心深处还是不希望一个太监常年骑在自己的头上肆意妄为,更不希望他有朝一日当上皇帝。他们得到朱由检送出的情报后马上行动,拥戴他做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崇祯帝。

朱由检即位之后,魏忠贤懊恼自己棋错一着。他为了试探新皇帝对自己的态度,先惺惺作态,表示自己老了,该退休了,要辞去厂卫之权。老狐狸遇上个好猎人,朱由检自然明白魏忠贤的真实用意,同时也深知他的势力已根深蒂固,就不动声色,不仅不同意魏忠贤辞职,还像先帝一样对他恭恭敬敬,礼让有加。魏忠贤见状便放下心来,他不知颇具城府的崇祯帝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自己。

稳住魏忠贤之后,崇祯忽然开始剪其党羽,从宫内到宫外,从京城到外地,将一大批魏党分子或免职遣返、或逮捕查办。速度之快,是魏忠贤所始料未及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祯的行为鼓励了一些早已对魏党心生不满的大臣,他们纷纷上书揭露魏忠贤的罪恶行径。

魏忠贤知道自己的气数就要尽了,自己这么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已破产了。但是他不愿意就此死去,他忽然很想离开皇宫,离开这个自己从李进忠变成魏忠贤、从小太监变成九千九百岁的巢穴。崇祯本想将这个祸害天下长达7 年之久的元凶处以极刑,但念及哥哥的临终遗言,还是答应了他的乞求。魏忠贤唯恐夜长梦多,就连夜离开了京城。

但是,由于请杀魏忠贤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崇祯也觉得不杀此贼不足以谢天下,就下旨将魏忠贤逮回京师问罪。

当京中有人将这个消息设法报知魏忠贤时,魏忠贤还未至凤阳。他知道情况不妙,就索性停住在阜城南关尤氏旅店,不再往前赶路了。这一夜他辗转难眠,呆坐良久,终于自解衣带将自己罪恶的一生作了个了断。这一年,魏忠贤59 岁。

魏忠贤一生害人实在太多,他虽然畏罪自杀,却难息众怒。前后诸君子的后人及其他受害者无不想手刃仇人,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崇祯终于下旨磔尸。于是,死去的魏忠贤仍然难逃恶惩——他的尸体被千刀万剐、剁成了碎块;他的头颅也被悬挂在其家乡的西城门下。

魏忠贤是市井无赖,吃喝嫖赌,无所不通,以致家产耗尽,卖妻卖女,走投无路之际,只得挥刀自官,入宫当了太监。

谁曾想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竟然秉笔审批内阁大臣的奏章,继而把持朝政,败坏朝纲,代拟圣旨,迫害忠良,真可谓权倾朝野,气焰嚣张。

不料,从权力巅峰跌落的速度丝毫不亚于平步青云之迅速,曾经不可一世的“九千九百岁”最终在凄惨的夜半催命歌声中悬梁自尽。

魏忠贤生前是机关算尽,权倾天下,富贵之至,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试想,魏忠贤在其得意之时,会想到他有将来的下场吗?也许,正是他在春风得意之时,不知收敛,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落得个悲惨下场。

李叔同曾说过: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所以,人生在世,要想过得顺利,无论在自己风光无限之时,还是在自己失意落魄之时,都要小心谨慎。特别是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更要谨慎,不要因得意忘形而导致乐极生悲。

顺其自然处世顺其自然,往往是最好的处世方式。这样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与安逸,福报也会随之而来。

——李叔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李叔同很喜欢这句话,在他看来,既然万物皆空,又何必去滋生无穷烦恼呢?顺其自然,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这样,结果反而会更好。

潘天寿是李叔同的弟子。一次,他特意到杭州烟霞寺拜见他,言谈之间流露出出家的意愿。李叔同劝他说:“你以为佛门是个清静的地方,如果把握不住的话,同样也会有许多的烦恼。”潘天寿听了大师的话,思考许久,最终打消了遁入空门的念头。由此可见,对于尘缘未了之人,即便是亲近的好友、弟子,李叔同也不会答应他们皈依佛门的。果然,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潘天寿终于成为一位国画大师。

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李叔同当初答应了潘天寿出家的请求,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或许烟霞寺里多了一个不安分守己的和尚,而尘世里少了一位国画大师。我们之所以说李叔同不愧是一代宗师,他对佛学的理解,劝人顺其自然的做法真是令人钦佩。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在尘世间有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贪欲,总是考虑太多自己的感受,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从来不考虑客观环境的限制,一意孤行,想去改变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东西,而不是顺其自然,结果呢?就会碰得头破血流,常常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徒增无穷无尽的烦恼,这又是何苦呢?

古时候,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他和妻子一起过着贫穷的生活。他长年累月都在田地里辛勤地劳作,收成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他天天都必须到地里去劳动。太阳当空的时候,没个遮拦,宋国人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浑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湿,但他却不得不顶着烈日弓着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时候,也没有地方可躲避,宋国人只好冒着雨在田间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头来,和着汗水一起往下淌。

就这样日复一日,每当劳动了一天,宋国人回到家以后,便累得一动也不想动,连话也懒得说一句。宋国人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庄稼,似乎一点儿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他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儿都不体谅我,不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他一边念叨,一边不经意地用手去拔身边的野草。他轻轻一扯,草就被扯出来一节。但是还没有完全被拔出来,草一下子比原先显得高了不少。

宋国人望着长高的草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挽起了裤脚,一跃而起,下田开始干了起来,忙到太阳下山,他终于干完了。他艰难地直起腰,捶了捶酸疼的腰,心里美滋滋地回家了。

他一进门就兴奋地对妻子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画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妻子大吃一惊,非常着急地对宋人说:“禾苗怎么能去拔高呢?弄不好禾苗都会死掉的呀!”说完,她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可怜的禾苗都已经枯死了。宋国人无视禾苗的生长规律,想人为地予以改变,结果却让自己吃了苦头。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遵守事物的发展规律,做起事情会得心应手,成功的机会就会多一些;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做起事情就会处处受制、处处不顺。因此,有些人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一些不可能改变的事情,结果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一事无成,平添无尽的烦恼。因而,为人处世要放开一些、洒脱一些,让一切顺其自然,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生活也会越来越轻松。

处世无谓亏赢就是福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李叔同李叔同在出家后,作过一次著名的演讲——《改过实验谈》。在这次演讲中,其中有一段讲的是“吃亏”。他是这样说的:“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通过一个人能不能吃亏,就可以看出他是君子还是小人。此语简直就是一语中的。姑且放下君子与小人不论,即便在社会生活中,事事占便宜,一点儿亏都不能够吃的人,又怎能和别人共事、相处呢?

人必须要有“吃亏是福”的胸襟和气度,这也是人生的处世哲学。

很多人之所以能够在险恶的宦海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做到明哲保身、全身而退,靠的就是这一点。

我国历史上刘邦与项羽在称雄争霸、建立功业上,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最终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苏东坡在评判楚汉之争时就说,项羽之所以会败,就因为他不能忍,不愿意吃亏,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就在于他能忍,懂得吃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弊端,最后夺取胜利。

两王平日的为人处世之不同自不待说,楚汉战争中,刘邦的实力远不如项羽,当项羽听说刘邦已先入关,怒火冲天,决心要将刘邦的兵力消灭。当时项羽40 万兵马驻扎在鸿门,刘邦10 万兵马驻扎在灞上,双方只隔40 里,兵力悬殊,刘邦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先是请张良陪同去见项羽的叔叔项伯,再三表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并与之结成儿女亲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然后,第二天一清早,又带着随从,拿着礼物到鸿门去拜见项羽,低声下气地赔礼道歉,化解了项羽的怨气,缓和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刘邦忍气吞声,项羽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刘邦以小忍换来自己和军队的安全,赢得了发展和壮大力量的时间。刘邦对不利条件的隐忍,对暂时失利的坚韧,反映了他对敌斗争的谋略,也体现了他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刘邦正是靠着吃一些眼前亏、吃小亏的技巧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有人说刘邦是一忍得天下,相信这种智慧不是有勇无谋的人可以修炼到的本领。对于今天的现实生活,我们不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敌我的关系,但无论在怎样的条件下,都要记得勇气不是一味的冲锋陷阵,而是有勇有谋,忍让、吃亏都是勇气的表现。

为人处世,有人老把眼前利看得很重,结果却失去了永远的利益,真正的精明人是宁吃眼前亏,而换来人生的大胜利。在李叔同眼里,亏和赢是相对的,但也是互补的,人生不可能一辈子都不吃亏,这次吃亏了,不代表永远吃亏,而且,因为你的宽容和大度,会使得很多人对你有好感,从另一方面看,其实你得到了更多。所以,为人处世,凡事应敢于吃亏。这样,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好事或许就会接踵而至。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吃亏是福。

乐观成就美好的人生在心志方面要用苦来磨练,意趣要以乐为目标,做人气度要大量,言行举止要谨慎。

——李叔同“在心志方面要用苦来磨炼,意趣要以乐为目标,做人气度要大量,言行举止要谨慎。”李叔同常常用这句话来总结处世时必须养成的四种品质,在李叔同的眼里,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最重要的修养之一。李叔同这样说,也和他的经历有关。

李叔同的人生道路非常坎坷,面对许多磨难,他没有屈服、没有抱怨,脸上总是带着淡淡的微笑,用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着一切,周围的人都被他这种生活态度所感染,无不说他是一个乐观、淡定的人。可以说,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李叔同对自己生活的总结。

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的人对生活就很悲观。这是与乐观截然相反的生活态度。不同的生活态度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结果。乐观之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希望的引领下,他会积极进取,直到获得成功;悲观之人则对生活充满失望,在失望的打击下,他会怨天尤人,找不到人生目标,浑浑噩噩,直至终老,一事无成。

或许有人说,有些事就是不会让人有好心情,让你乐观不起来。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时我们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心情,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就可以变悲观为乐观,关键看你是不是有乐观的心态。

一位和尚云游的时候,在一个老婆婆家里借住,一连几天,那个老婆婆都在不停地哭。和尚很纳闷,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有什么伤心事,可否容我替你讲解?”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心;下雨的时候吧,我就会想到大女儿,下雨天当然就没有顾客上门买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泪。这样一来,我每天都觉得很担心。”

和尚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这样想不对呀!如果我是你,我会觉得每天都很高兴。”婆婆说:“大师,这话怎么解释?”和尚开导她说:

“为女儿担心是没有错,可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时候,你大女儿的布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你小女儿的雨伞肯定十分畅销,你应该天天为她们开心才是呀,怎么会难过呢?”

老婆婆听了和尚的话,豁然开朗。从此,每当她想到自己两个女儿的时候,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她总是笑嘻嘻的,她的快乐又回来了。

歌德说:“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的心灵感到幸福。乐观的人终将成就乐观的人生,悲观的人只能躲在岁月的角落里偷偷地哭泣,面对人生,我们所能选择的就只有乐观。”乐观能使人战胜挫折,给人以希望,赋予人们力量,它使人笑对人生,使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乐观是幸福的种子、是快乐的源头。乐观的滋味是甘甜和醇香、是清新和清凉,乐观使我们心潮澎湃,心想事成,心心相印,心花怒放,乐观的感觉真的很好。

悲观能使人精神委靡,眼界狭窄,没有自信,悲观失望。悲观是扑灭理想之火的水,是事业成功的绊脚石,是家庭幸福的拦路虎。悲观是失望的兄弟、是失败的根源、是苦恼的要素、是烦恼的土壤。悲观之树只能开出苦涩的花,结出烦人的果。悲观使人心烦意乱,心存疑虑,心急火燎,心急如焚,悲观的滋味很不好受。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乐观,不是盲目的乐观,不是对未来不切实际的狂想,同样不是面对困难毫无畏惧和不假思索地前进。真正的乐观态度,是知道人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也相信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肯定有艰难险阻,但是,他始终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会获得成功,对生活和生命抱着积极的、乐观的看法。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地面对,他们不断学习,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直至成功。这样,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完美。

心中空明,人自明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

——李叔同“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只为宫商调不同。”这是李叔同写的一首诗,他解释说,诗中的“鱼鼓”是鱼形木鼓,寺院用以击之以诵经的法器。他的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和合而成,“鱼鼓”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大自然对它情有独钟,“造化”更为精巧工致而已。“鱼鼓”

有声,妙在内无。这个道理凡夫俗子是不明白的,因为他们观察事物和认识人生的方法与禅者有所差异,有如音律中的宫商不尽相同一般。

李叔同指出,为人处世也应与鱼鼓一样,全然在“空”字之中:心中空明,禅境顿生。在这个日益繁杂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焦躁不安、迷失了快乐。唯一可以改变这种状态的办法便是保持内心的空明,于静处细心体味生活的点滴,让生活还原本色。

老街上有一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人们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微闭着眼,手里是一只半导体,旁边有一把紫砂壶。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古董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因为那把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内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一件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某位华侨手里,是他1995 年在伦敦拍卖市场上,以60 万美元的拍卖价买下的。

古董商端着那把壶,想以15 万元的价格买下它,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

虽没卖壶,但古董商来的那天,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 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5 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有点儿想不通。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总是拥破门,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也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当那位商人带着30 万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招来左右邻居,拿起一把锤子,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现在,老铁匠还在卖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今年他已经101 岁了。

老铁匠的内心随着茶壶的升值而波动不安起来了,生活中原本的宁静与安详被打破了,很显然这突如其来的“好运”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快乐,相反,老人的内心却承受着煎熬。在沉思之后,老人最终悟得了“虚空”的禅机。也是在老人举起锤头的那一刹那,他找回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安详与宁静。

超然的态度换得全新人生人世间其实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其实就是一个演员,都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悲欢离合,世事沉浮,功名利禄等等,都在其中得到体现。

——李叔同“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这是明代莲池大师的一句话。李叔同这样解释这句名言:人世间其实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其实就是一个演员,都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悲欢离合,世事沉浮,功名利禄等,都在其中得到体现。无论你在其中扮演的是喜剧演员,还是悲剧演员,当人生的大幕落下的那一刻,作为演员的你都要退出这个舞台。无论你对这个舞台是留念,还是厌倦。总之,世上没有不落幕的舞台。正因为如此,才要我们“人生在世,要放开胸怀”。也就是劝诫我们,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耿耿于怀,眼界要开阔一些,心胸要豁达一些,为人处世要大度、大气一些。

以人生如戏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不失为一种洒脱。把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等看做上苍对你的特意安排,你的人生就会轻松许多。就像下面这个故事中的宰相,从容地看待每一件事,都把事情朝好的方面去想,结果坏事变成好事。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最喜欢的事情是打猎。他的宰相最喜欢说的话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天,国王兴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猎,在追逐一只花豹时,不小心被花豹咬断了手指。回宫以后,国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来宰相饮酒解愁。宰相知道了这事后,一边举酒敬国王,一边微笑说:“大王啊!

少了一小块肉总比少了一条命来得好吧!想开一点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一听,闷了半天的不快终于找到了宣泄的机会。他凝视宰相说:“嘿!你真是大胆!你真的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吗?”

宰相发觉国王十分愤怒,却也毫不在意:“大王,真的,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自我一时的得失成败,确确实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如果我把你关进监狱,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着说:“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如果我吩咐侍卫把你拖出去砍了,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依然微笑,仿佛国王在说一件与他毫不相干的事。“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两名侍卫立刻近前,国王说:“你们马上把宰相抓出去斩了!”侍卫愣住,一时不知如何反应。国王说:

“还不快点儿,等什么?”侍卫如梦初醒,上前架起宰相,就往门外走。

国王忽然有点儿后悔,他大喊一声说:“慢着,先抓去关起来!”宰相回头对他一笑,说:“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大手一挥,两名侍卫就架着宰相走出去了。

过了一个月,国王养好伤,打算像以前一样找宰相一块儿微服私巡,可想到是自己下令把他关入监狱里,一时也放不下架子释放宰相,叹了口气,就自己独自出游了。

走着走着,来到一处偏远的山林,忽然从山上冲下一队脸上涂着红黄油彩的蛮人,三两下就把他五花大绑,带回高山上。国王这时才想到今天正是满月,这一带有一支原始部落,每逢月圆之日就会下山寻找祭祀满月女神的牺牲品。他哀叹一声,这下子真是没救了。其实心里却很想跟蛮人说:“我乃这里的国王,放了我,我就赏赐你们金山银海!”

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连话都说不出来。

当他看见自己被带到一口比人还高的大锅炉旁,柴火正熊熊燃烧,脸色更是惨白。大祭司现身,当众脱光国王的衣服,露出他细皮嫩肉的龙体,大祭司啧啧称奇,想不到现在还能找到这么完美无瑕的祭品!

原来,今天要祭祀的满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征,所以,祭祀的牲品丑一点儿、黑一点儿、矮一点儿都没有关系,就是不能残缺。就在这时,大祭司突然发现国王的左手小指头少了小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齿地咒骂了半天,忍痛下令说:“把这个废物赶走,另外再找一个!”

脱困的国王大喜若狂,飞奔回宫,立刻叫人释放宰相,在御花园设宴,为自己保住一命,也为宰相重获自由而庆祝。

国王一边向宰相敬酒说:“宰相,你说的真是一点儿也没错,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连命都没了。”宰相回敬国王,微笑说:“贺喜大王对人生的体验又更上一层楼了。”过了一会儿,国王忽然问宰相说:“我侥幸逃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无缘无故在监狱里蹲了一个月,这又怎么说呢?”

宰相慢条斯理地喝下一口酒,才说:“大王!您将我关在监狱里,确实也是最好的安排啊!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监狱里,那么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还会有谁呢?等到蛮人发现国王不适合拿来祭祀满月女神时,谁会被丢进大锅炉中烹煮呢?不是我还有谁呢?所以,我要为大王将我关进监狱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表明了宰相一种人生态度,面对任何际遇的时候,总能够做到心胸豁达,超然脱俗。李叔同希望每个人都有这种生活态度,这样的人生才会快乐。

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人生有悲欢离合,也有阴晴圆缺。面对生活,认为一切皆由天注定,这样就能够保持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也就少了许多的烦恼,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平常心能走出五浊恶世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守正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李叔同“佛家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浊恶世,寒热苦恼等相互污浊,已经容不得我们一刻居住。”有人看到这句偈语,就问李叔同:“既然我们身处这样污浊的环境,应该怎么办呢?”李叔同回答说:“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守正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世事难料,福祸变幻,当你突然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时,能不能像李叔同那样保持平常心,处世不惊,从容面对呢?当你被误解、被诬陷、被冤枉之时呢?要想从容面对,保持一颗净化的心,谈何容易?必须有一个伟大的胸怀。有时候,要是没有可能改变身处的环境,那就去改变我们的心灵。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净化内心开始。只有内心净化了,身外的环境也就得到了净化。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净化,而是想尽方法来改善身外污浊的环境,就不会得到明显的效果。

石苞是西晋初期一位著名的将领,晋武帝司马炎曾派他带兵镇守淮南,在他的管区内,兵强马壮。他平时勤奋工作,各种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占据长江以南的吴国还依然存在,吴国的君主孙皓也还有一定的力量,他们常常伺机进攻晋朝。对石苞来说,他实际上担负着守卫边疆的重任。

在淮河以北担任监军的是王琛。他平时看不起贫寒出身的石苞,又听到一首童谣说:“皇宫的大马将变成驴,被大石头压得不能出。”石苞姓石,所以,王琛就怀疑这“石头”是指石苞。

毫无理由地怀疑他人,陷人于不平之中,实在是不义之举。然而,王深还是这样做了。他秘密地向晋武帝报告说:“石苞与吴国暗中勾结,想危害朝廷。”在此之前,风水先生也曾对武帝说:“东南方将有大兵造反。” 等到王琛的秘密报告上去以后,武帝便真的怀疑起石苞来了。正在这时,荆州刺史胡烈送来关于吴国军队将大举进犯的报告。

石苞也听到了吴国军队将要进犯的消息,便指挥士兵修筑工事,封锁水路,以防御敌人的进攻。武帝听到消息后更加怀疑,就对中军羊祜说:“吴国的军队每次来进攻,都是东西呼应,两面夹攻,几乎没有例外的,难道石苞真的要背叛我?”羊祜自然不会相信,但武帝的怀疑并没有因此而解除。凑巧的是,石苞的儿子石乔担任尚书郎,晋武帝要召见他,可他经过一天时间也没有去报到,这就更加引起了武帝的怀疑,于是,武帝想秘密地派兵去讨伐石苞。

武帝发布文告说:“石苞不能正确估计敌人的势力,修筑工事,封锁水路,劳累和干扰了百姓,应该罢免他的职务。” 接着就派遣太尉司马望带领大军前去征讨,又调来一支人马从下邳赶到寿春,形成对石苞的讨伐之势。

石苞一点儿也不知道武帝对他的猜疑,直到武帝派兵来讨伐他时,他还莫明其妙。但他想:“自己对朝廷和国家一向忠心耿耿,坦荡无私,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呢?这里面一定有严重的误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做事情应该光明磊落,无所畏惧。”于是,他采纳了孙铄的意见,放下身上的武器,步行出城,来到都亭住下来,等候处理。

武帝知道石苞的行动以后,顿时惊醒过来,他想:讨伐石苞到底有什么真凭实据呢?如果石苞真要反叛朝廷,他修筑好了守城工事,怎么不作任何反抗就亲自出城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勾结了敌人,怎么没有敌人前来帮助他呢?想到这些,晋武帝的怀疑一下子就消除了。

后来,石苞回到朝廷,还受到了晋武帝的优待。

从石苞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石苞用内心的平静,打消了武帝的猜忌,也回击了来自外界的诽谤,从而为自己平息了一场灾难。如果石苞面对这样的诽谤事件,面对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而慌了心神,必然会做出蠢事和傻事,从而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俗语说:“平时没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和紧要关头时,一定不要慌张,要冷静下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一个清静的心态,坦然面对要发生的事情。

除去妄想心,心中就不会有烦恼人生只要知足,没有妄想,一切的烦恼就没有了。

——李叔同“冬天感到寒冷时想要过夏天,等到了夏天酷热难耐之时又回过头来想过冬天。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妄想的话,在哪儿安身都是一样的。吃得再差也强过没有吃的,住得再差也强过露宿街头。”李叔同不外乎是告诫人们:人生只要知足,没有妄想,一切的烦恼就没有了。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妄想是罪恶。”妄想是滋生烦恼的一切源泉。人一旦有了妄想,就会想方设法地实现它。如果侥幸成功了,又会滋生更大的妄想;如果没有办法实现,就会徒增无限烦恼。因此,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就是人有了妄想之心。要想去除心中的烦恼,就先要除去妄想心。

完颜希尹是金朝大将,历仕太祖、太宗、熙宗三朝,在军事、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祖上曾与阿骨打列祖列宗交往甚密,关系非同一般。在平定部族叛乱中屡立奇功,深得阿骨打的信任和倚重,地位处于众亲之首。

完颜希尹风华正茂,深得天子的钟爱,又加上父亲是开国名将,因而他能娶挞懒之女易罗晒。挞懒是金初的一等功臣和实权人物,又是贞惠皇后之弟,与之联姻无疑也为希尹日后的仕途平添一块政治砝码。

从阿骨打举兵反辽起,完颜希尹便跟随天子南征北战,成了阿骨打的得力谋臣。早在天会四年,阿骨打在宁江州大败辽军后,他就力劝其南面称君,阿骨打却推辞说:“一战而胜,逐称大号,岂不显得太浅薄了。”不过,阿骨打还是于次年称帝,定都上京,国号大金。希尹始建称帝之议,则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后来,金皇室内部发生了激烈的立储之争。完颜希尹在这场宦海政争中,先被削职,后复出兵协助新帝熙宗平定宗磐、宗隽等的谋反, 获得了银鼎的赏赐。其后熙宗又以右副元帅宗粥为都有元帅,进封越国王,为太傅,领三省事;宗干为太师,领三省事如故,进封梁国王。而完颜希尹虽功勋卓著,获金银鼎之赐,但官位仍旧,只封了个空衔陈王。 这让完颜希尹心中十分不快,他觉得自己显然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心中烦恼不已。

一天,都有元帅宗弼将往祁州例行公务,百宫前去拜会辞别,饯宴燕都檀州门。完颜希尹与他关系一般又位居其下,心中自有说不出的滋味,但还是面带笑容,照常前去辞别。深夜,百官散去,可完颜希尹似乎酒意正浓,迟迟不肯归去。宗粥也迎其所好,酒宴重开。

希尹很快醉意朦胧,话如泉涌,宗粥也装得谦逊至诚,洗耳恭听。

希尹醉了,言语无所顾忌,说到激动之处,手舞足蹈,似乎要把宗弼吃掉,竟然放肆地说:“你只不过是鼠窃之辈,岂是我的对手!你有多少兵马?天下的兵马都是我的!”他愈说愈激动,愈说愈不着边际。宗弼顿感问题严重,以手示意,假装解手去了。

宗粥出来后骑上快马,直奔宗干王府,添油加醋地对宗干转述希尹的话:“你以为有了熙宗靠山,当上了元帅,就相安无事了吗?熙宗是我一手扶植起来的,没有我,他哪能登上御殿龙座。现在可好了,你们封官加爵,倒把我忘却了,岂有此理!”宗干也感到有些紧张,可仔细一想,希尹扶助熙宗确是尽心尽力,联手除去宗磐逆党,他也竭尽其忠,何况他也算是帝室之后,不会走得太远。于是为他辩护说:“酒后戏言,不必当真!”

次日晨,宗弼又借向皇后辞别之机,状告希尹。皇后安慰说:“皇叔且行,不用担忧,容我觐奏天子。”宗弼离京之后,熙宗很快从皇后那里获得密报,心中暗暗吃惊,即令皇后召问宗弼,欲问个究竟。

皇后遵命,即派燕京留守完颜阿普星夜兼程追赶宗弼。终在良乡追及,促其火速返京。宗弼回到京师,立即觐见天子,面奏希尹反状。熙宗怒目吼道:“联欲杀老贼久矣。为何宗干为他辩护!” 于是,下了一道赐死密诏。

完颜希尹酒后的话虽然是酒话,但也是内心想法的流露。正是因为他心中有着很多妄想,才说出了那样口不择言的话,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人心不足蛇吞象。”在完颜希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像他这样的人,因为自己的非分妄想,丢掉了身家性命。“妄想能消灭,安身处处同。”“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是要告诫我们,妄想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它会让你因为妄想的难以实现而增添许多的烦恼,它将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崎岖、坎坷。“知足者常乐”,此言不差。人只要学会知足,就能够消除烦恼,人生的道路就会变得越来越宽阔。

处事接物要有一份从容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李叔同“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这是李叔同的话,意思是:真正有涵养的人,在处事接物时总能保持一份淡定从容。

这就是李叔同的真实写照。从李叔同的经历来看,从来就没有人见过他在遇到什么事情,或者处理什么事情时,出现过心神不宁、慌乱的状况,其从容淡定的态度真是令人叹服。

“淡定从容” 是一个人应对一切事情都要保持的状态。李叔同告诉我们:“如果遇到事情就出现慌乱,那么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清朝中叶,有个叫庄有恭的著名书法家。这庄有恭从小就聪明伶俐,很是讨人喜爱。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他小小年纪就能在遇到事情时保持淡定从容,有节有度。

庄有恭十一二岁时,一次与伙伴们放风筝,一不小心,扯断了风筝线,那风筝便飘飘荡荡地掉进了隔壁镇粤将军官署的内宅。其他孩子都傻了眼,呆呆地站在宫署门外,连呼“可惜”,懊恼不已,却又束手无策。唯独庄有恭漫不经心地说:“既然掉在将军署中,取出来就是了,有什么好懊恼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说:“将军的官署,平民百姓怎么进得去?”“即使混进去了,不被当成小偷打个半死才怪呢。”庄有恭自告奋勇地说:“好,那你们在这儿等着,看我进去取风筝。”说着,就慢慢地凑近官署大门玩耍。守门人见是个小孩,也没有在意。庄有恭突然跳入门内,直向内宅奔去。待守门人发觉时,庄有恭已在数十步外了,急得守门人连呼:“站住!”然后在后面使劲追赶。

当时镇粤将军正在客厅里与客人下象棋,听到呼声,连忙起身而出,拦住庄有恭,将他带进客厅询问。庄有恭不慌不忙地说明了来意。

镇粤将军见他眉清目秀,一副伶俐相,心中已有几分喜爱,问了他家中的一些情况。庄有恭对答如流,镇粤将军更加高兴,又问:“你读过书没有?” 庄有恭答道:“正在读。”将军问:“那么,你会不会对对子?”

庄有恭蛮有把握地说:“对对子是小事一桩,有什么不会?”将军一听,暗想这小子好大的口气,于是又问:“你能对几个字的对子?” 庄有恭道:“一个字的能对,一百个字的也能对。”将军哪里肯信,对他说:

“好,那我就出副对联让你对对,若对不出来,我可不饶你!”

镇粤将军抬头看见客厅上悬挂着一幅《龙虎斗》彩图,于是便随口吟道: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将军的意思十分明白:你看堂上龙虎尚且不吟不啸,你这个无知小子,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口出狂言,若对不出下联来,我可要好好教训你了!哪知庄有恭略一思索,指着将军与客人下的象棋残局,答道:

“就凭着这个棋局,便能对出将军的下联了。” 然后朗声吟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庄有恭的意思也很明白:你将军的棋艺并不高超,输掉一局棋倒也罢了,若真的统兵打仗,碰上这车马炮率均难运用的窘境,看你如何对付!

将军与客人听了,都大为叹赏。将军亲自捡起风筝,递给庄有恭,一直送他到大门外,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孩子,果然聪明过人。好好用功读书吧,日后前途无量啊!”

庄有恭只是一个小毛孩子,在面对位高权重的镇粤将军时,却没有丝毫的慌乱,而是自始至终都那么从容、淡定,也因此博得了镇粤将军的喜欢,顺利地取走了风筝。

由此来看,从容、淡定的气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唯有从容、淡定才能使我们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

“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这句话是明代养生学家吕坤用来告诫人们的,收集在他的《呻吟语》中。他还说过:“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那么,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呢?

在为人处世中,从容淡定是大家之气,大家风范。要想成大器,就必须从现在开始,修炼自我,提高涵养,使自己处事接物具有从容淡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