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的兴趣我做主
我们应该当心,凡是有益于儿童的事情,都应该使得他们快快乐乐地去做,在他们对于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厌以前,我们便应该及时设法,使他们改做别件有益的事情。……至少也要在没有感到疲倦,没有十分做厌以前就放手,使他们再想回头去做,如同再想回到一件使他们得到消遣的快乐事情一样。
——英国哲学家洛克
情景一:
小文因为看电视突然对萨克斯产生了兴趣,恰好他的舅舅就是一个优秀的萨克斯手,妈妈想也许可以在这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还可以得到舅舅的指导。于是给小文报了学习班,但是,刚学习了半月,小文就抱怨练习枯燥,不想再上学习班。妈妈又让他坚持了两周,最终因不忍看到儿子痛苦的表情,放弃了让小文继续学习的计划。
情景二:
6岁的小丽最近很苦恼,她不愿意去舞蹈学校学跳舞,可又拗不过妈妈。小丽是父母的宝贝,为了培养小丽的艺术气质,一年前,妈妈给小丽在一个舞蹈学校报了名。小丽已经学了一年的舞蹈,她差不多每次训练结束都是挂着泪珠回家的。她告诉妈妈,她很怕老师给自己压腿,实在是太疼了。小丽常常天真地问:“妈妈,如果我生病了,是不是就可以不去跳舞了。”
情景三:
青年演员袁泉在很小的时候,喜欢乒乓球的父亲一心希望她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还把她送进体育运动学校。可是,父亲逐渐发现女儿并不喜欢乒乓球,她喜欢的是文艺表演。在幼儿园进行的文艺表演中屡屡获得小朋友的喝彩。
这时的父亲没有再拿自己的希望来压迫女儿的兴趣,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开始培养孩子的文艺才能,于是不仅造就了女儿今日的成绩,也为喜爱她的电影观众培养了一个出色的演员。
父母必知
兴趣就像是一张高扬的风帆,有了“帆”,“船”才能远航。越是感兴趣的东西就越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越是感兴趣的活动就会越主动积极去参加。孩子也是如此,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相对较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反之,如果他们不感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厌恶情绪,很难集中注意力,会做一些小动作或是想一些与之无关的东西,就会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面对社会上许多不同种类的兴趣班,家长在为幼儿选择时,应考虑到幼儿的感受,了解孩子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因为对他们来说,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他们很好奇的东西,他们就会很自动地去探知、学习。所以家长应尊重幼儿的意见,与他们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兴趣班。
此外,为幼儿选报了兴趣班后,家长也不必非要孩子学出什么样来,家长应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保持一颗平常心:为孩子报兴趣班,不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吗?这个过程是重要的,结果是次要的;只要孩子坚持下来了,那就达到效果了,不切实际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过多的压力,会让他们失去生活的兴趣,会让孩子最终自卑而让家长最后失望,最终摔惨的不仅是父母,更是孩子。儿童应学的事情,决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也不应该当作一种任务加在他们身上。世界上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主要得益于个人兴趣、导师指教和社会机遇,与父母的高标准要求没有多大关系。
教子锦囊
(1)发现、尊重和引导孩子的兴趣
对于兴趣,我们有一个不确切的提法——培养兴趣,但在实际上,可以培养起来的兴趣微乎其微。父母和教育者更多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引导孩子的兴趣,将他们无益的兴趣逐步淡化,而把有益的兴趣引导到能够成就个人价值的方面。
(2)让孩子尽情地玩
玩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成长的途径。他们在玩中发展眼、鼻、手、脚等感官功能,立体地理解知识和世界,促进心智和体能发展。孩子爱玩的东西大多与他的兴趣有关,父母们若想了解孩子的兴趣,可以先去了解他们在玩什么,只有先了解孩子,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当然,孩子是需要指导的,从安全和社会规则出发,还要告诉孩子,哪些活动不能玩,在玩中必须遵守哪些规则等等。
(3)重在全面发展,而不必过分突出兴趣
尽管兴趣对于孩子的发展是重要的,但在幼儿和童年时期,孩子接触的领域毕竟有限。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难以真正通过选择兴趣而最终选择他们的职业。所以,在幼儿和中小学时期,我们应该更多地帮助孩子全面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他们会在更广泛的领域选择他们的兴趣和他们最终的发展方向。
(4)放松对孩子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兴趣发展所确立的标准要适当,要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能力,不能主观地总用过高标准去要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更应该合乎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不能要求过高、过急,要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前提。
面对时下流行的各种幼儿兴趣班,父母容易走入的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