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本神篇第八

精是人生命之本。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精源于先天,有赖后天的不断滋养。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血气精神的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身体的健康状况,所以本单元论述的神的概念及其分类,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等内容是《内经》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篇解

本是本原、根本的意思,引申为追本溯源之意。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心,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神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狭义的神,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即心神。这里所说的神以广义之神为主,篇名以“本神”命之,是对神气盛衰在治疗中所处重要地位的一种体现。

原文401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1.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至其淫离藏2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3,智虑去身4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5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6,德流气薄而生者也7.故生之来谓之精8,两精相搏谓之神9,随神往来者谓之魂10,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11,所以任物者谓之心12,心有所忆谓之意13,意之所存谓之志14,因志而存变谓之思15,因思而远慕谓之虑16,因虑而处物谓之智17.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18,如是则僻邪19不至,长生久视20.

注释

1.本于神:治病首先必须以病人神气盛衰为根本和依据。

2.淫离藏:淫,指七情过度,任情放恣。离藏,指五脏精气散失不藏。全句意为若人的七情过度,任情放恣,则五脏精气就不能安藏而耗散流失。

3.志意恍乱:思想混乱,茫然无主。

4.智虑去身:智谋和思考决断能力丧失。

5.德气:即天之德和地之气。

6.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指自然法则、规律;气,指成形物质。说明自然赋予了形成人类生命的物质与自然法则。

7.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始有生化之机,产生生命。这是古人的自然观和生命观。

8.生之来谓之精:《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产生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

9.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相搏,指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者,交结也。”神,生命活动。本句意为父母生殖之精相结合就会产生一个新的生命活动。

10.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等。意为在神的支配下进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叫做魂。

11.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如感知和动作等。意为伴随着精出入运动而发挥先天本能的感觉和动作的生命活动形式,叫做魄。

12.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物,主管认识事物和处理事物。任,担任、主管。意为用来担当认识、分析和处理外界事物的思维能力,叫做心。

13.心有所忆谓之意:忆,追忆。意为心感知事物后,根据记忆产生意念但尚未成定见之时的思维叫做忆。

14.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积累之后形成志向的思维活动称之志。存,积累。志,志向。

15.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对已形成的认识进行反复思考的过程称为思。存变,反复思量。

16.因思而远慕谓之虑:通过反复思考,对事物进行由近及远、深思远虑的推想,称为虑。远慕,即深谋远虑。

17.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经过深思远虑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就叫做智。

18.节阴阳而调刚柔:节阴阳,即节制房事。调刚柔,即调节性情。意为要节制房事调和刚柔的性情,以保持阴阳的平衡状态。

19.僻邪:即致病的邪气。僻,不正之意。

20.长生久视:即长生久活。指寿命绵长,不易衰老。视,活之意。

释义

黄帝问岐伯说:针刺的原则大多首先以病人的神气的盛衰为依据的,因为血、脉、营、气等思想意识都是藏在五脏中的,如果偏嗜太过,就会导致五脏精神失常,从而出现魂魄飞扬,意志烦乱,失去智慧和思考能力,这是什么原因,是自然的惩罚还是人体自身的过失呢?什么叫做德气产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这其中的缘故?岐伯回答说:天所赋予我们的是德,地所赋予我们的是气,天德地气阴阳交合而后才会使万物化生,化生生命的原始物质叫做精,阴阳两精相互搏结所产生的生命活动叫做神,随着神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叫做魂,与精同时出入的叫做魄,担负支配事物功能的是心,心中有意念而准备去做的叫做意,意的长久存在叫做志,为实现志向而反复研究事物变化,叫做思,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未来的变化叫做虑,因思虑而能相应处理事物的叫做智,所以明智人的养生之道,是根据四时的气候来适应寒暖的变化,调节喜怒,按时安排起居,调节阴阳,调和柔刚,像这样,不会受到内外邪的侵袭,因而不易衰老,能健康长寿。

按语

原文提出了“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原则;指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其与五脏的关系;论述了关于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原则:针刺的一般法则,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状况做为根本。因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也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治疗技术的施用及取效与否,除了治疗措施正确外,更主要的取决于病人神气的盛衰。如果病人气血精神竭绝,神机衰败,则高超的治疗技术也无能为力。此句说明了神的盛衰,决定治疗的效果和预后,强调了神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1.提出人的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相互作用:“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指法则、规律。气,指成形的物质。流,流动。薄,相交。天地自然具有孕育生命的法则与物质。天德下流,地气上交,阴阳相错,升降相因,才能有生命的产生。这是古人的自然观与生命观。

2.论述了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神的产生以及从认识事物到正确处理事物的从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思维过程。《内经》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产生与存在以形体为基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统属于心,并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这些认识对临床诊断治疗心身疾病,以及中医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3.论述了关于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即顺应四时之气变化来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和喜怒而安居处即调和情志,作息有规律;节阴阳而调刚柔即节制房事而调和刚柔的性情。如此,则阴阳即平衡,就能够达到健康长寿而不衰老。

现今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脏腑气血盛衰。临床望诊要望神,问诊要看病人的反应,切诊要看脉是否有神气等等,都可以看出神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经文的阐述使我们明确了神在我们胚胎时期神就形成了,即所谓的先天之神。神还依赖于后天的滋养,精能生神,水谷精气充足,五脏调和,才能神清气旺,才有生机。这提示给我们在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时候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很重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精生神的理论,如针对老年人精神恍惚,健忘等疾病,其机制可以概括为肾精衰弱,治疗通过补益肾精,往往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

原文402

肝藏血,血舍魂1,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支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2.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注释

1.血舍魂:比属倒装句,即魂舍于血。

2.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

释义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精神活动中的魂是寄附于血液中的。肝气虚,肝血不足,魂没有依附的地方,就会产生失魂落魄的恐惧状态,肝气盛就容易发怒,脾有化生和贮藏营气的功能,精神活动中的意念就是寄附于营气中的,脾气虚不仅思维呆钝,而且也不能将营养精微物质输送分布到四肢,就会出现手脚运用不灵活,同时五脏不能调和,脾气实,就会出现气机壅滞,腹部就会发生胀满,从而出现月经不调、大小便不利等症状。心是主一身血脉的运行的,代表一切思维活动意识的神就是寄附于血脉之中的,所以有“心主神”之说。心气虚弱,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心气盛实就会狂笑不止。肺是主人体一身之气的器官,精神活动中的魄是居于肺气之中的,肺气虚就会表现为本能活动力的低下。肺开窍于鼻,肺气虚容易导致外邪从口,鼻侵袭进入人体,引起鼻塞,呼吸不通畅、少气等症状,肺气盛实,气机壅滞到胸膈,就会出现胸部胀满,气促呼吸声重的喘咳,仰面呼吸不能平卧的症状。肾贮藏五脏六腑的精气,人的意志是寄居于精气之中的;肾气充足,人的记忆力就强;肾气虚,元气虚弱就会出现手脚的厥冷;肾的病邪有余,寒气盛,水液循环发生障碍,就会发生腹胀等症状,五脏也不调和。综上所述,五脏的功能不调和,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精神思维活动异常以及其他各种病变,所以治疗时必须诊察五脏的疾病表现,以了解脏器的虚实,有针对性地加以调治,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按语

本段经文论述了五脏藏精、五脏藏神。指出五脏各有所藏(血、脉、营、气、精)、各有所舍(魂、神、意、魄、志)。所以五脏又叫五神脏。五神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五脏病变会引起神志的异常。临床研究表明,继发性精神病多是由五脏先病,继而引起神志异常的。文中还论及了五脏虚实病证特点及其病机。肝能贮藏血液,肝气虚的病人则表现惊恐,肝气盛则出现善怒;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营气不足,四肢肌肉失养,会导致四肢活动不能自如;心气虚,心血不足,营血亏耗,心神失养就会导致心志的失养而出现易悲的思绪;肺气虚,肺失宣降故见鼻塞,呼吸气短。肾气虚,阴气或阳气衰于下,则发生热厥或寒厥。五脏虚实证候各有特点,均是临床常见病证,但其中强调了脾肾两脏的重要性,指出脾肾之病均可以直接影响诸脏,出现“五脏不安”。这一理论观点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医家所提出的“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就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

现今意义

本段经文告诉我们五神的正常表达是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同时五脏病变也往往会引起神志的异常改变。如“脾藏营,营舍意”,就间接向我们传达如果出现记忆力、智力的下降是和脾是有直接关系的,这与现代医学认为影响智力发育的脑细胞和营养有关的理论相类似。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运化,脾的气化功能正常则身体气血旺盛,其所主的神志——意就不会失常。现代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功能的维持是以蛋白质、胆固醇、卵磷脂等做为物质基础的,而这些物质的来源都需要通过食物获得。据国外有人统计,非洲的人营养不好,智力就差,而北美、西欧等国家营养条件较好,智力功能就好。又如“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就会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常有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唉声叹气等诸多表现。而肝火亢盛的人多会表现为急躁易怒。同样道理,神志的异常表现,也可以波及到相应的脏腑功能失常,引发疾病。如不愉快的情绪可以引起人的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出现阴阳的不能协调,紧张情绪能提高胃酸的分泌,从而诱发胃溃疡;忧愁的时候又可以抑制肠的正常蠕动而诱发便秘;而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往往而出现烦躁,易发脾气,情绪不稳定,易兴奋激动甚至会出现性格的改变等,这些都是这个时期体内脏腑阴阳失去平衡的表现。

可见,五脏藏神,可以派生出七情六欲,而情志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到脏腑的生理功能,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只有调节情志,保持愉悦的心情才能使五脏得到正常运转,身体方能处于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这是我们学到的又一种养生准则——平衡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