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从容·心安(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菩提本无树,智慧是“觉”(1)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是智慧,智慧是觉,能觉既能成佛。

心念觉处智慧自生

意动则心动,念由心生,心念平和才能智慧过人。越是霸气十足,越是坚定从容,越应该不为外物所扰。心中时刻记着自己的目标,才是最精进的智慧,才能事业有成。

弘一法师一直教化世人要心念平和,不张扬,不外显,即:发心学道,如道业有成。只可自己知道,不必向人家说,说了他未必信,反而生毁谤。

“端坐正思惟”这句话不能看呆,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坐禅”并不是打坐,坐是不动,心不动叫坐,对五欲六尘不动心谓之坐。禅是不著相,外不著相曰禅,内不动心曰坐。

石屋禅师在外云游说法时,碰到了一位青年男子,畅谈之下,不知不觉天色已晚,两人一同投宿到一家旅店。

半夜,禅师听见有人在他的屋子里蹑手蹑脚地走动,于是一个青年答道:“还没有!”禅师再次开口问道:“你到底是谁?”对方回答:“小偷。”石屋禅师道:“喔!你原来是一个小偷,这是第几次了?”对方回答:“数不清了。”石屋禅师问道:“每偷一次,你会快乐多久?”“那要看偷到的东西的价值了!”对方回答。石屋禅师又问道:“那你的快乐能够持续多久呢?”对方回道:“几天而已,过后仍旧是不快乐。”石屋禅师说:“哦,原来只是一个鼠贼,为什么不做一次大的呢?”

对方问:“原来我们是同道中人,你一共做了多少次啊?”石屋禅师回道:“只有一次而已,但让我终生受用啊!”对方急忙问:“在哪里偷的,能告诉我吗?”禅师突然抓住这个青年的胸口问道:“这个你懂吗?这个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如果你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他,毕生受用不尽。”

一语惊醒梦中人,青年从此改邪归正并且拜石屋禅师为师,后来成为了有名的禅者。

的宝藏而不知道,常因图一时之快,心念一起便误入歧途。妄失本性的人又怎么能够得到永远的快乐呢?又怎么能有真正的收获呢?

大师教化:真正修行的人最要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是否与佛的教诲相应。少批评人,少说是非长短。身口意三业,口业最易犯,往往障碍了自己与大众的修学。少发议论,心中自然清净慈悲。“无知”即古人所讲的大智若愚,心中有真实的智慧,在修持方面,永远精进不退,懈怠堕落都能离开。

给自己一份淡定心情

人们做事既不要被人牵着鼻子走,也要懂得善恶是非。只要有自己的主张,只要内心有衡量善恶的标尺,并不被外物摧毁,你就会一直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情。

弘一法师在漳州七宝寺讲佛的时候,曾以悲智为题点化众生:“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做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做种种之事设乃得实现也。人要求得一份淡定心情,就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看法,不要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就像大师所说,这是改变不良习惯,实现良好建设的开始。

来看这样一位坚持内心禅法的故事:大梅禅师研习了很多年的禅理,尽管他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一直没能真正领悟佛法。有一天,大梅禅师前去请教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师父,请教诲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佛?”

马祖禅师想了想,回答说:“即心即佛。”大梅禅师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之后,大梅禅师离开师父,去弘扬佛法。马祖禅师听说大梅领悟佛法,不太相信,他觉得大梅学了那么多年佛法,也没能悟出佛法的内涵,怎么一下子说开悟就开悟了呢?于是马祖禅师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弟子下山后,见到大梅禅师,问道:“师兄,师父到底教诲了你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

大梅回答道:“即心即佛。”弟子说:“师父已经不再说‘即心即佛’了!”大梅非常惊奇地问:“那他现在是如何教诲别人的?”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师父真是能折腾人,不是存心给我找麻烦吗?我才不管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弟子回去把和大梅禅师交谈的话告诉了禅师,马祖禅师激动地说:“看来大梅真的是领悟佛法了。”

很多人总是会受他人的影响,把握不住自己,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想法,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人不仅仅要学会坚持自己的内心,还要分得清善恶是非,一旦被金钱利益等迷惑了心智,人生就会面临失败或者终结。来看看佛是如何点化他们的弟子懂得善恶的吧。

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有弟子问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佛陀没有回答,只是突然离开大道,转而带领众僧避入草丛。

对于佛陀这样的行径,弟子们心里非常纳闷,于是有弟子问道:“世尊,我们为何舍去正路不走,反而行入草丛呢?”

佛陀回答:“前方有贼!走在我们后面的那三人将会被贼制伏。”

众生一看,后方果然有三个人。而在前方不远处,有堆黄后方那三个人本是兄弟,其中,老大和老三看起来比较老实,而老二看起来比较狡猾。

结果,三人行经此处,一见到闪闪发亮的黄金,不禁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们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确定没人看见后,便弯下腰捡拾这些黄金。

为了庆贺这个意外收获,他们决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于是,大哥说:“老二,你跑得快些,去买一些酒菜回来,我们先吃饱喝足,再来分这些金子。你去买酒菜,应该多分一些金子的。”

老二高兴地去了。但是同时他心中却生起一个可怕的计谋,他想:“我如果在饭菜里下毒,毒死大哥和三弟,不就可以独吞金子了吗?”

而此时大哥和三弟也在密谋,老二平日里狡猾奸诈,实在不愿意跟他分这些金子,如果将老二杀死,就可以多分一些黄金。就这样,三兄弟被黄金蒙蔽了良心,决定不顾情义,杀人分金。

老二带着酒菜回来时,一路飘飘然地想着自己独吞黄金的场景,没有丝毫防范,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老大和老三杀害。达到目的后,老大和老三高兴地拿起酒就喝,并且大嚼饭菜。不这时,佛陀问众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吗?贪财不仅带来祸患也蒙蔽自心,善恶是要靠自己去分辨的,因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别人帮助我们找到了方向,但是真正要行走,还得靠我们自己的脚。所以,面对善恶,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面对诱惑,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自己的生命自己把握,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不要违背自己

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时候很多,但一定要记住,只要你可以选择,就不要违背自己。如果你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你将背上沉重的枷锁,从此心无宁日。

弘一法师对修行之人指点迷途:“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念佛人随缘绝不攀缘。光阴非常快,往生西方有无把握,自己知道。如无把握,人情俗事必须摆脱。所以菩萨劝我们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人只有懂得反观自心,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像修行中佛家弟子要有认知自我的能力一样重要。

马祖道一禅师,是四川广汉县人,幼年在罗汉寺出家,唐开元年间,来到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修习禅定。

他,于是敲门问道:“大师每天枯坐在这里,图的是什么?”马祖禅师没有理解怀让禅师的话,反而觉得他打扰了自己的清修,于是继续坐禅。怀让禅师看到后,觉得他太执著、固执,但是又不忍心不理会,于是拿起砖头,在马祖草庵前用力磨了起来,一连磨了很多天,声音非常刺耳。马祖禅师没法静心,于是打开了庵门,循声音望去,看见怀让禅师在那里不停地磨砖,于是不高兴地问道:“大师,你磨砖究竟是要干什么?”

怀让禅师哈哈大笑,说:“我想把砖磨成一面镜子。”马祖禅师奇怪地问:“砖怎么可能做成镜子呢?”怀让禅师说:“你说的没错,砖是磨不能成镜的,那么你一味枯坐就能成佛吗?”马祖禅师一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于是投在怀让禅师的门下聆听教诲,终于成了禅宗的一代宗师。磨砖成镜,同掘地看天、缘木求鱼一样,虽是苦行,但无法达到目的。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要反观自心,才能洞见真如。我们在做事情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埋头蛮干,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无杂念方能自悟

心无杂念,苦学善修,愚钝之人也能成正果;如果只想诠释禅佛,必然无法到达真境界。

弘一法师对于因果的见解颇深,他曾给他的善友们讲过由于开悟而最终修得正果的一个修行故事。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檠陀伽者,根机很钝,其兄教他读诵上项偈子,经过三个月之久都背诵不出来,认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见到,教他两句偈,后来他证得罗汉,大开圆解,辩才无碍。世尊说周利槃陀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师,会讲经说法,但是吝法,教人总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痴报。

周利槃陀伽所学的两句偈是:“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生。”教了上一句,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钝才尚能证到罗汉,我们比他总好一对于世人来说,相信因果并非消极认命,而是在确定了目标后,将目标当成一粒种子,想要让它生根发芽就要给它施肥浇水,有耕种必有收获,有付出必有回报。

从佛学上来说,法是无影无形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想要求得真法,只需潜心修行便是真正的付出。唐朝名相裴休,是一位学禅的居士,他曾将自己参禅的心得记录下来并编印成册。

有一次,他将自己的书籍呈送给黄檗禅师,希望能得到黄檗禅师的指点。

黄檗禅师接过之后,随手往桌上一扔,许久之后才问裴休:“你能够懂我的意思吗?”

裴休诚实地回答:“我不懂大师的意思!”黄檗禅师便开示道:“‘禅’是教外别传,不设文字的,你把佛法真理写在这个上面,是扼杀了佛法的真谛,也失去了悟道的真意,所以我才不看。”

裴休听了以后,对禅更加契入,对黄檗禅师也更加敬重,并作颂赞曰: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示何人?黄檗禅师看了以后,并没有任何的评论之意,只道:“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真正的佛法需要潜心修行,认真领悟,不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就可以诠释出来的。

人生如修佛,如果相信因果,懂得付出,便会修得正果,你的一切苦修将结出累累硕果!

活出生命的真谛

生命无常,人生几十年看似很长,其实只在瞬息之间。面对生命,我们无暇置身于争斗,无暇顾念左右逢源,只在乎是否活出了生命的真谛。

弘一法师对生命的详解叫人念念不忘,在讲经说法时,他曾引用这几句话将生命的真谛阐释得至清至纯:“人生能有几时?电光眨眼便过!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拨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命终,我之盘缠预办,前程稳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生命如此短暂,所以生命中的选择也更加重要。一天,佛陀在弟子们乞食归来后,问他们:“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为了什么?”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身体的滋养,以便长养色身,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佛陀,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长度。”一位弟子充满信心地答道。佛陀摇摇头道:“你不了解生命的真相!”另一位弟子见状,充满肃穆地说道:“人类的生命跟花草差不多,春天萌芽出枝;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佛陀露出了笑容,说道:“嗯,你体察到了生命就像花草的生命一样短暂,但是对佛法的了解,还仅限于表面。”“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是浮游生物一样,早晨刚出生,到了晚上就会死亡,充其量不过一个昼夜的时间。”一位弟子无限悲怆地说道。

“哦!你虽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但对佛法的参悟还是不够深入。”

在佛陀不断地否定和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被激发出来了。有一个弟子说道:“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和朝露没有不同,看起来很美,但是被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就会干涸枯竭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开始窃窃私语。

不过在一呼一吸之间。”佛陀听罢,满意地点点头说:“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地认识生命,才是真正地体会至了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千万不可懈怠放逸。”

我们不要把事物看得过于复杂,真理往往是简单而朴素的。我们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勇猛精进,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生命的真谛。

真智慧巧生活

智慧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人只有对人对事都看得清楚,才能增加处理事情的能力,从而生活得更从容、更简单。

弘一法师弘扬佛法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内真诚则外恭敬,表里如一。佛法真实利益是消业障,业障一消,则烦恼、忧虑、牵挂、分别、妄想、乃至于身心疾病都没有了。增福慧,自己聪明伶俐,对人对事对物比过去看得清楚,一切作为很恰当,这是慧。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必须把业障消掉、障碍排除才行。”

佛家修行讲究开示,明示只是表面的,只有人的内心领悟了,才是真的消除了业障,得到了智慧。

赵州禅师也不例外。有一天,几位僧人前来问禅,第一位学僧问道:“大师,弟子刚刚遁入空门,请求大师训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