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经过打听,真的是这样。于是班超又对随行的人说:“我们现在处境十分危险,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就对我们这么冷淡,如果再过一些时候,鄯善国王可能会把我们绑起来送给匈奴。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当时大家坚决地表示愿听他的主张。他便继续道:“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现在剩下的办法,就是在今天夜里用火攻击匈奴来使,迅速把他们杀了。这样一来,鄯善国王才会真心诚意归顺汉朝。”
这天夜里,班超就和他同去的三十六个随从,冲入匈奴人住所,奋力死战,用少数人力战胜了多数的匈奴人,后来就达到了预期目的。
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也可称为“太仓一粟”,比喻极其渺小的东西。
此典出自宋代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有一天和朋友坐了小船,到赤壁下去游玩,那天晚上天气很好,江中风平浪静,清风拂拂,他们二人对月饮酒,十分高兴。
苏轼和他朋友两个人都是洒脱不羁的才子,身处清风明月的境界里,一种豪气奔放的情绪不由自主的生发出来,他们俩好像神仙一样,他们一面饮着酒,一面唱着歌。到了赤壁矶下面,苏轼触景生情,不觉又怀起古来。他感慨于世事的变化无常,所谓英雄豪杰,转眼成空。于是他们议论起从前曹、周,在赤壁打仗的事来。苏轼的客人对他说:“当年曹操领着大军,攻陷了荆州,打下了江陵之后,顺着长江向东吴进发,战舰连接了千里,旗帜遮蔽了天空,凭着船栏吃酒,横着长矛作诗,真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可是现在到哪里去了呢?我和你二人,在江渚捕鱼砍柴,和鱼虾麋鹿做伴,坐着一只小船,在这里举杯喝酒,生命短促得像蜉蝣一样的寄生在天地间,身体渺小得如海里的一粒粟罢了。我们的一生真的是太短暂了!哪里能像长江这样的无穷无尽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常用来比喻旧的事物总会过去,新的事物必将到来。
此典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酬乐天(白居易)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力二年(公元826年)冬天,被贬在外的诗人刘禹锡被调回到洛阳任分司主客郎中。
在北返洛阳途经扬州的时候,他和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诗人白居易相逢。在相聚的宴会上,白居易即席赋诗《醉赠刘二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在外二十三年抒发了一些怜悯之情。当时,刘禹锡虽被召回了洛阳,结束了贬谪生活,可是并未得到重用,心情也不是很好,再加上过去的好友王叔文、吕温、柳宗元等人死去了,自己孤单一个人北返,心情更加郁闷。白居易的诗,使得刘禹锡思绪万千,十分悲愤。随即当场挥笔写下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
诗的全文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诗的意思是说:那巴山楚水凄凉而又荒远,我被弃置在那里二十三年。怀念亡友只好吟唱思旧赋,回到故乡我的斧柄已朽烂。沉舟侧千帆竞发飞驰而过,病树前万木争春生机盎然。现在听到您为我作的一首诗,为了振奋精神我也要把杯酒喝干。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此典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昭王的大将,十分善于用兵。昭王十四年,破魏兵于伊阙,斩杀了二十四万兵丁,俘虏了魏兵主帅公孙培;十五年攻魏,取大、小六十二城;攻楚,拔郢都,烧夷陵,楚王逃走,把都城迁于陈;昭王三十四年,攻魏,斩首三十四万。尤其是昭王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白起断绝赵兵粮道,围赵兵,使得他们断粮四十六天,赵主帅赵括自带精兵突围,被射死,白起坑杀赵降卒四十万人,接着围住赵都邯郸。秦国的宰相应侯范雎妒忌他功劳太大,劝昭王和赵国讲和,下令撤军。白起看着马上就可以灭赵,却被迫撤军,心中不快,因此就和应侯结下怨仇。
这年九月,昭王又要攻赵,正好遇到白起生病,于是只好派王陵带兵,打了很久,损兵折将,昭王只好请白起去替王陵。白起已病愈,向昭王说:“这仗不能打,我们的兵将已疲劳了,赵国的外援又快来了,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城坚难下,他们会拼死保卫都城的。”所以他坚决不肯去。昭王改派王龁去换下王陵,又增派了许多军队,围城八九个月,还是攻打不下来。魏国信陵君带兵来救赵国,秦兵损失十分巨大。最后应侯只好亲自来请白起,白起还是不肯答应去带兵。昭王生气了,把他贬为士卒,接着逼着他自杀了。
司马迁评论道:“谚语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估计敌情的准确,用兵变化之奇妙,奇计无穷无尽,威名震动天下。
然而却没能和宰相搞好关系,最后导致身亡,这是他的短处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是说:“尺”比起“寸”来,就长十倍,但是它有缺点(短处),因为一尺以下的长度它无法度量;“寸”比起“尺”来,当然短小得多了,但它有优点(长处),因为它可以度量短小的东西。
唇齿相依
“唇齿相依”来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鲍勋》:“王师屡征而有未克者,盖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魏文帝时,任御史中丞。魏文帝要攻打吴国,鲍勋就进见魏文帝说:
大王的军队曾经几次远征都没有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吴国和蜀国地势相连,有如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他们相互支援,再者是路途太远,山水相阻,行军困难,所以要战胜吴国是很困难的。文帝不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十分忿怒,把鲍勋从右中郎将降为治书执法。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比喻两者互相依存,利益攸关。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比齐桓公更有策略,他不但肚量大、毅力强,而且深沉稳健。秦穆公一向埋头苦干,也不跟中原诸侯耍手腕用计谋。他认为要做大事,仅凭一、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得有精英分子一起协助,于是他殚精竭虑网罗天下的人才,他第一个找到的人物是百里奚。
百里奚和宁戚一样,原是替人家牧牛的,秦穆公却请他做宰相。
百里奚是虞国人(虞国,在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在三门峡附近),他去找蹇叔,蹇叔引着他去见大夫宫之奇。宫之奇请他们留在虞国,还说他非要介绍他们去见虞君。蹇叔摇了摇头,说:“虞君贪爱小便宜,不像个大人物。”百里奚说:“唉!我已流浪多年,现在只想安定下来,我就留下来吧!”蹇叔叹了一口气,说:“这也怪不得你,不过,我还是得回去。如果以后你想到我,就到鸣鹿村来找我吧!”从此,百里奚就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大夫,谁知真的不出蹇叔所料,虞君为了贪图小利,竟连国家也葬送了。
公元前六五五年(就是齐桓公纠合诸侯在首止开会那一年),晋献公派大夫荀息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及一对价值连城的玉璧,说:“虢国(又称北虢,在山西省平陆县,在三门峡附近)多次侵犯我们,我们打算跟他们拼个你死我活,贵国可不可以借给我们一条道路,让我们通过?”虞公只是把玩着玉璧,同时鉴赏着千里马,说:“可以!当然可以!”宫之奇劝阻他说:“不行!不行哪!虢国跟咱们的关系,就如同唇齿相依一样,俗话说‘唇亡齿寒’,只要我们两个小国互相帮助,就不至于被别国蹂躏,万一虢国不幸倾覆了,虞国一定也保不住。”虞公反驳说:
“人家晋国诚心诚意送来这个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难道咱们小气得连一条道路都不能借人家走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盛十倍以上,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了一个大国,有什么不好?”宫之奇还想再劝说,却被百里奚拦住了。宫之奇退出来,对百里奚说:“你不帮着我说话也就罢了,为什么要阻挡我?”百里奚说:“跟这种有眼无珠的人讲道理,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马路上,算了吧!”宫之奇预测虞国难逃灭亡的命运,就悄悄地带着一家人跑了。
晋献公派大将军里克领着大军,如若无人似的穿过虞国的土地,十分顺利地灭了虢国。
回程时顺便也灭了虞国,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虞公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为一句成语,形容人学好、做好事难;学坏、做坏事容易。
此典出自《国语·周语》:“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周朝周敬王的时候,名叫朝的王子兴兵作乱,他们占据了王城洛邑。周敬王被撵到刘地、滑地,后来得到晋国的救援,才到了成周这个地方。这时王子朝虽然跑到楚国去了,可他的余部仍然控制着王城洛邑。
周敬王不敢回去,于是便在成周住下。
周敬王的卿大夫刘文公和苌弘,想在成周筑起城墙,使它成为王城,就派人去晋国请求支持。晋国的国君魏献子准备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联合别的诸侯国,从而帮助周敬王在成周建立一个王城。正好这时卫国的大夫彪傒来到这里,听说筑城的事,很不赞成。然而他没有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去找周敬王的另一位卿士单穆公,他十分诚恳地对他说:
“我看苌弘这个人马上就要遭殃了。天的支柱是不能坏的,而一旦坏了天也就不能支持了。现今周朝的支柱已经坏了,已经支持不下去了,这是天意,人力是无法挽回的。周朝从幽王以来,就慢慢地衰落下去。
俗语说得好: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好事像登山那么费劲儿,可学坏、堕落下来就像山崩一样,速度快得很呀!你回顾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兴衰,哪个不是如此!先前的夏朝从孔甲开始乱法,仅经过四代就灭亡了;商朝的兴起从玄王开始,勤身修德,经过十四代才获得天下,可是从帝甲开始衰落,只七代就垮台了。周朝经过十五代才建立起来,可是从周幽王作战到现在又过去十四代了,已经无法补救了,灭亡是必然的了。可是苌弘还想扶植它,这不是白费工夫吗?恐怕他将来还可能因此招来灾祸呢!”
没过几年,果然应了彪傒的话,苌弘被人所杀,而且遭到灭族之祸。
当止不止
“当止不止”是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要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若不反顾,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
此典出自《阅微草堂笔记》:“有樵者,山行遇虎,避人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帝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有一个打柴的人,在山中走路时碰见了老虎,于是他躲避在一个石洞里,老虎也随着进入石洞里去。石洞弯弯曲曲陷进去,打柴人转来转去地往里头躲逃。石洞小了,慢慢地容不下老虎的身躯,可是老虎却一定要追咬打柴人,使劲往洞里钻。打柴人在十分危急的时候,看见旁边有一个小孔穴,仅仅可以容下他的身子,于是他就像蛇一样急忙爬了进去。没想到曲折地爬了几步发现天空的亮光,居然可以从另一方向钻出石洞外面来了。接着他便奋力运来几块大石头,堵死了老虎的退路,并在石洞的两头都堆放上柴草,点起火来焚烧。老虎遭受烟熏火燎,吼声震动了整个山谷,没过多久,老虎就死去了。
这件事可以那些应当止步而不止步的人作鉴戒呀。
蹈水之道
“蹈水之道”说明做任何事情只有按照客观规律行动,从而才能完全驾驭它。
此典出自《庄子·达生》:“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
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在吕梁观赏瀑布的景色,那水流从三十丈的高处直泻而下,江面水珠飞溅,直到四十里之远,鼋鼍鱼鳖都不能在这里浮游。这时忽然看见一个男子游在江中,他以为是想不开而自寻短见的,便让他的学生沿河往下游去救他。却见这人游到数百步外便从水中出来,披散着头发,在堤岸下悠然自得地边走边唱起来。
孔子赶忙跟上去问他,说:“我以为你是鬼,细看却还是人。请问下,你游水有秘诀吗?”
那人回答说:“没有,我并没有什么秘诀。
我凭着人类的本能开始了我的生活,又依靠人类的适应性而成长,顺乎自然而成功。
同漩流一起潜入水底,随涌流一同浮出水面,完全顺从水性而并不是按自己的意愿想怎样就怎样。
这就是我能驾驭汹涌的急流的缘故。”
孔子问:“什么叫做凭本能开始生活,靠适应性而成长,顺乎自然而成功呢?”
他人回答说:“我生在陆地而安于陆地,这就是本能;长在水上而安于水,这就是适应性;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而结果就是这样,这就是顺乎自然。”
盗亦有道
“盗亦有道”的意思是,做盗也有其做盗的才智与品德。
庄子的本意在于阐发无处不有道的观点,后来,人们用它指称即使为非作歹的人,也有其规矩。
此典出自《庄子·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传说在春秋末期,柳下屯(今山东西部)有一个人,名跖,人们称之为盗跖。有一次,盗跖的徒弟问他说:“有人说,道是无处不在的,如此说来,偷盗也有一定的才智与品德吗?”盗跖回答说:
“那当然,哪里没有道呢!”猜测人家家中会有什么东西,这是无事不通;敢于率先溜进去,这是勇敢无畏;撤退时走在后边,这是义气;知道什么东西是否可盗,这是聪颖明智;分赃均匀恰当,这是一种仁德。不具备这五项素质,而能成为天下大盗的人,还从没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