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与传统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乐与政通

从上一讲可以得知,古代乐舞有非常具体、严格的制度规定,其原因就在于乐舞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

《礼记·乐记》云:“先王本之情性,稽之度数……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厚德,律大小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是说先王以人的情性为根本出发点,审核音律的度数,增益音乐的节奏,审察音乐的文采,用以衡量道德仁厚;又配合音律的大小高低,排列五音的先后次序,用来表现人伦关系,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都见诸于乐舞。所以说,人们从乐舞中能够得到深刻的伦理道德启示。《礼记》的这段话无疑涉及乐舞与国家政事之间的联系。本书在“历代‘乐志’要旨”一节中,曾引用过《史记·乐书》中的一段话,其意思是:太平社会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其政治是和谐的;混乱社会的音乐怨恨而恼怒,其政治是紊乱的;亡国的音乐哀伤而忧思,其人民的生活是困苦的。所以音乐之“道”,与政治相通。这里,《乐书》直截了当地阐发了“乐与政通”的见解。该书还指出:天子制作乐舞,是为了奖赏诸侯中有德行的人。那些治国不好,使人民劳苦的诸侯,他的舞队行列的间隔疏而远,人数少;而那些治国较好,使人民安逸的诸侯,他的舞队行列的间隔就密而短,人数多。因此,观察诸侯用乐的舞队,就能知道他的品德如何,好比听到他的谥号,就知道他的行为一样。这些记载说明,中国古人认为,乐舞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和国情,人们可以从中反观国家的气象:国家政治开明、社会风尚良好,乐舞必然安乐和顺,反之则噍杀动荡。是故,传统乐舞的政教性质非常鲜明,充分展示着乐与政通的特点。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乐舞与国家政事相关联,不仅在于乐舞本身鲜明的政教性,还因为它常常被视作国家兴亡的晴雨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尤为突出。例如,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时,很快就将鲁国国政治理得非常好,民风淳良,途不拾遗。齐国得知后,怕鲁国强盛起来将它吞并,就使用了乐舞计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年春天,鲁国同齐国讲和,鲁定公和齐景公按约相会于夹谷。孔子因任大司寇之职,负责相礼事宜,随定公赴会。双方应酬之礼一完毕,齐国的主事人员就上前请示齐景公,让乐舞队表演“四方之乐”。随即,一群手执旌旗羽毛和戈、矛、剑、戟的舞者,鼓噪着奔跑出来。孔子见状,看出这是齐国对鲁国的威胁,于是一步一步地登上台阶,不等走完最后一级,就挥袖抗议说:“这是我们两君友好之会,为何要演出夷狄的野蛮乐舞?请命令主事者撤乐!”主持官拒撤,旁边的人都看着晏子和齐景公。齐景公心虚,挥手退去了乐舞。不一会儿,主持官又跑到前面请求演奏“宫中之乐”。接着,上来了一群倡优和侏儒,表演调笑歌舞,杂乱不堪。孔子感到这是齐国对鲁国君臣的亵渎,便又一次跑步登上台阶,义正词严地指出:“野人胆敢用邪亵蛊惑戏弄诸侯,罪当斩首。请主事下命令!”主持官当场行刑,将乐人腰斩,手脚分在两处。齐国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感到害怕,他们说:“孔子管理政事,鲁国必定要称霸。”于是齐国君臣们商定了一个计谋,挑选齐国国内美貌女子八十人,外加披着画衣的“文马”120匹,送给鲁国的国君。赴鲁时,美女们都穿上漂亮的衣服,跳起《康乐》之舞。女乐和文马陈列在鲁国城南的高门外面,权臣季桓子私自去看了几次,准备收受,于是建议鲁君以外出巡视为名,去看了一整天,不理朝政。季桓子收受了齐国的女乐后,连续三天欣赏女乐,不问政事。因沉湎女乐,忘了规矩,在国家郊祭时,也不按惯例分祭肉给大夫。孔子见此状况,便离开了鲁国,齐国的政治目的达到了。其原文如是:“定公十年春,及齐平……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旖、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类似的事件在《韩非子·十过》中也有记载:“(西戎国谋士由馀出使秦国,秦穆公与之谈话毕)由馀出,公乃召内使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贤人,敌国之忧也。今由馀,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使廖曰:‘臣闻戎王之居,僻陋而道远,未闻中国之声。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后为由馀请期,以疏其谏,彼君臣有间而后可图也。’君曰:‘诺。’乃使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因为由馀请期。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由馀归,因谏戎王,戎王弗听,由馀遂去之秦。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既已得之,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故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亡国之祸也。”这段文字是说由馀去秦国访问,秦穆公与由馀交谈后,认为由馀是一个能对秦国造成威胁的人,即召内使王廖商议:“我听说过这么一句话:邻国有贤人,是敌国的忧患。现在由馀是贤人,我十分担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王廖给秦穆公献计说:“西戎王的住处,偏僻简陋而且路途遥远,从未见过中原各国的乐舞,您最好送给他一些女乐,以搅乱他的国政,然后向西戎王请求延迟由馀回国的期限,这样就减少了由馀对西戎王的劝谏,待他们君臣之间有了隔阂以后,就可以打他们的主意了。”秦穆公立即采纳了这位内使的意见,派他给西戎王送去十六个女乐人。果不其然,西戎王一见到这班女乐便十分喜爱,搭起帐篷,置办酒宴,日夜痛饮,沉醉在女乐的歌声舞影里,完全不顾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由于长期呆在一个地方,整年不迁居,牛马缺乏水草而死了一半。由馀回国以后,劝谏西戎王,西戎王不仅听不进去,反而怪罪于他。由馀无奈,只得离开西戎王去了秦国。秦穆公盛情迎接由馀,并任命他为上卿。秦穆公从由馀那里得到了西戎的地理形势及戎王的兵力情况,起兵伐戎。当时如果西戎王及时应战,也许形势还可扭转。可惜西戎王因为不让任何人影响他饮宴欣赏歌舞而不准报告军情,故而秦兵一路无阻,顺利挺进,直杀到西戎王帐前。可叹西戎王正沉醉在丝竹歌舞声中,醉得不省人事,秦军不费吹灰之力将西戎王擒俘。

历史上有名的美女西施,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被敌国以女色歌舞乱其朝政的另一个例证。西施是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行使“美人计”以洗雪国耻的一颗糖衣炮弹。西施被选进越王宫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歌舞训练。一开始,西施自恃貌美,对训练不以为然,据说勾践夫人得知后便提醒西施:自古以来,所谓绝色,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容貌,第二是歌舞,第三是体态。这三条,缺一不可。如果单有容貌,不通歌舞,不足为奇;歌舞虽通,体态不美,不足为妙。你的容貌自然不必多说。但是,歌要有歌体,舞要有舞态,你若能练得神态悠闲,行步袅娜,才不愧为绝色。一席话使西施猛然醒悟。从此,她勤学苦练,夜以继日。宫墙中她婉转的歌喉,常常引得路人引颈倾听;庭院里,她婀娜的舞姿,仿佛仙女下凡,令人如醉如痴。经过三年的苦练,西施终于成为色艺超群,姿绰神逸的绝代美女。

勾践将西施献给夫差后,西施的歌舞令夫差魂销魄迷。他专门在灵岩山上为西施建造了豪华的馆娃宫,供西施表演歌舞和欢宴嬉乐。又在御花园的长廊建造了响屐廊,让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带领宫女在上面跳舞。西施的“响屐舞”跳得很别致,很出色,每每令夫差神魂颠倒。清《诸暨县志》有记:吴王“盛陈伎乐,日与西施行乐歌舞为水嬉……荒于国政”。如此,吴国便在声色歌舞中逐渐衰败。勾践于公元前475年伐吴复仇,一举成功,夫差被迫自杀。

由是可知,利用女乐乱政,也是舞蹈与国家政事相联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