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简明拔罐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拔罐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拔罐疗法是具有民间特色的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拔罐疗法是以一系列特制的罐具,采用燃烧或抽吸等方法,使罐内空气排出而形成负压,从而吸附在人体体表的穴位或治疗部位上,对局部皮肤形成吸拔刺激,造成体表局部充血或瘀血,用物理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拔罐疗法具有器具简单、操作简便、易懂易学、无痛无毒、疗效迅速、适用面广等特点,深受临床医生和百姓的欢迎,特别适合家庭医疗保健和自我保健者学习使用。

拔罐疗法起源于中国,早期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对“角法”治疗的论述。“角法”是用兽角(如牛角、羊角等)为工具,即将兽角磨成有孔的筒状,再用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以治疗疮脓肿的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用刺血拔罐等疗法治疗痈疮。其后,宋代的苏轼和沈括所著《苏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疗久咳的方法。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中有煮筒拔罐疗法。刘渊然著《济急仙方》中记载有竹筒吸毒法。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的出处、适应证、使用方法和器具形状等都有描述:“火罐,在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自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渗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汽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特别是《医宗金鉴》中,记载了拔罐配合针、药的综合疗法。《理瀹骈文》中更记载了用拔罐治疗风寒头痛、破伤风、黄疸、眩晕等病症的方法。从此,拔罐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人体各系统的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