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技巧要记牢
施灸的体位
艾灸时对体位的选择,应以医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配合为原则。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俯卧位
脐下可放一小枕头,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便于头、颈、肩、背、腰、四肢的后侧穴位施灸。
●仰卧位
仰卧,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曲,适用于胸腹部、颈部、四肢前侧的穴位施灸。
●坐位
正坐,两足蹬地,上肢屈肘趴伏在桌上,露背部以便施灸。适用于项、背部穴位施灸。
●侧卧位
非灸侧在下,侧卧,上肢放在胸前,下肢伸直,适用于侧头部、下肢外侧或内侧、部分上肢穴位施灸。
施灸的顺序
施灸的顺序是: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后灸腹;先灸头,后灸肢;先阳经,后阴经。壮数先少后多,艾炷先小后大。
施灸的壮数及时间
施灸壮数的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及施灸部位的不同,全面考虑,各适其宜,恰到好处,达到无太过与不足的目的,一般少则1~3壮,多则数十壮乃至数百壮(每次施灸累计总和数)。前3日每日施灸1次,以后每隔2~3日灸1次,急性病每日可灸2~3次,慢性病隔3、5、7日灸1次即可;保健灸每月可灸3~4次。凡青壮年、初病体实者,所用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凡小儿、妇女、老人及久病体弱者,所用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在肌肉丰厚的腰背、腹、臂等处宜大炷多灸,在肌肉浅薄的头面、颈项、四肢末端宜小炷少灸。直接着肤灸,一般以麦粒大小的艾炷为宜,每穴灸5~7壮,小儿3~5壮,每次灸3~5穴。但急救时,可不计壮数,直到阳回脉起为止。
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1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灸法,施灸时取穴要准,灸穴不要过多,火力宜均匀,壮数须足剂,切忌乱灸暴灸。
2 在施灸前,要将所选穴位用温水或乙醇(酒精)棉球擦洗干净,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肤适当温度,防止受凉影响疗效;瘢痕灸后要注意营养,以助灸疮的发起。
3 施灸过程中,严防艾火滚落烧伤皮肤和烧坏衣物被褥等物,灸后必须把艾火彻底熄灭,以防发生火灾。一旦出现晕灸,应立即停止灸治,让病人平卧休息,饮些开水,片刻即可恢复。
4 治疗过程中要不时用手置于施灸部位,以感知病人局部的受热程度,便于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避免烫伤。
5 在颜面部施灸或给幼儿患者施灸要特别注意。如有起疱时,可用乙醇消毒后,用毫针将水疱挑破,外用消毒敷料保护即可,数日后可痊愈。
6 有灸后身体不适者,如身热、头昏、烦躁等,可令患者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7 施灸后皮肤多有发红灼热感,一般不需处理即可消失;如灸后皮肤起疱,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针头穿破放出液体,并用消毒纱布固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