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任何情况都要保持良好道德(2)
首先,教育孩子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孩子波兰语外,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祖国科学发展和帮助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最为突出的是,她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表现了她浓浓的赤子之情。
其次,培养孩子勇敢、乐观、坚强、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必须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再次,培养孩子重实际、不空想的作风。她与子女共勉道:“我们不应该虚度此生。”
最后,培养孩子节俭朴实的品德。居里夫人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理智的爱,一种有节制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每位父母都应该向犹太人那样,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孩子懂事的时候起,就给他们讲述从古到今的各种劝人行善的故事,朗诵关于仁爱、友情、度量、勇气、牺牲的篇章,把孩子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品格高尚者永远生活在白天
凡品格高尚者,会永远生活在白天,事业上很少有绊脚石。反之,品质恶劣而又不懂自我提高修养者,永远行走在黑暗中。
有一次,一位极有名望的高官前去看望犹太大哲学家斯宾诺莎。这位高官见他穿着一身皱皱巴巴的睡袍,不禁大惊小怪,并提出要送他一身新睡袍。斯宾诺莎平静地说,一个人并不会因为有了一件好睡袍而变得更有价值,同样,“给一文不值的东西加个昂贵的包装是极不合理的”。
斯宾诺莎的话虽然不符合目前商业社会的潮流,却道出品格的意义。《旧约圣经》是犹太人永恒的圣书,《塔木德》则是犹太人实际生活的指南,而《塔木德》最提倡的就是伦理道德,这-切构成了一个人主要品格的底线。
谦虚给人们带来力量。
《塔木德》告诫人们说:“尽量隐藏自己的优点和功绩,就像是隐藏你自己所做的坏事一样。”同时又说:“爬上知识之路,即达谦虚之顶。”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那些贤人拉比不管遇到什么人,都认为对方有优于自己的地方。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年长,他们就认为他比自己更优越,因为他积善行的机会比自己多;
假如遇到的人比自己年轻,他就认为他所犯的罪比自己少,而同样尊敬;
假如别人所过的生活比自己富裕,拉比就认为他比自己做过更多的努力;
假如所遇到的人比自己贫穷,就会认为他尝过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痛苦,所以比自己有修养;
假如他遇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就对他的智慧表示敬意;
假如所遇到的人没有自己聪明,拉比就认为他所犯的错误比自己少。
对于犹太人来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求得别人的赞赏而夸耀自己的谦虚,这是非常卑鄙的行为。在他们的眼中,真正的谦虚绝非有意的做作,而是自然地流露。
正因如此,犹太人有这样两句谚语:愈是果实累累的葡萄,愈会垂下头来;愈是伟大的人,愈平易近人。
水是由高处流向低处的,不流动的水是死水,容易堆积脏的东西;由高处向低处流的水,则是非常清澈透明的。
一位犹太父亲对儿子说:凡品格高尚者,会永远生活在白天,事业上很少有绊脚石。反之,品质恶劣而又不懂自我提高修养者,永远行走在黑暗中。
只有行动才能体现美德
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
公元前,古代以色列的律法师担负着宣讲教义、训诫百姓的职责。久而久之,一些律法师借着至高无上的教义,使其本身仿佛也成了公理与道义的化身。但他们自己往往就不照教义上所说的去做。
一位拉比非常厌恶这些人的行径,常常当众揭露他们的虚伪,这使那些律法师们很不痛快。一天,一个地位很高的律法师存心跟这位拉比过不去,上门来找麻烦:“我该怎么做,才能获得你所说的永生呢?”
“你是律法师,”拉比说,“律法上写的你还记得吗?”
“我当然记得。”律法师不假思索地说,“《塔木德》上记载着,‘你要尽心、尽力,既爱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自己’,这些,我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拉比淡淡一笑,说:“你只要照你说的去做,你就能获得永生了。”
律法师知道自己做不到这些,所以故意跟拉比纠缠:“可是,我的邻居又是谁呢?”
拉比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钱财,并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扔在路边。一个祭司从旁边走过,四下看看没有人,就匆匆绕过倒在血泊中的遇难者,自顾自走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商人又从遇难者身边走过,他只是更当心自己的钱袋,逃离了这块危险的地方。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经过这里时,救下了遇难者,把他送到附近的客栈里养伤,并为他交付所有的费用。”
拉比讲完故事,问律法师:“这三个人中,哪一个是那遇难者的邻居呢?”
律法师脸红了,只得回答说:“当然是那个撒玛利亚人。”
拉比接着说:“一点儿也不错,你就照着他的样子去做吧!”
一位犹太教育家说——只有行动才能体现美德。
犹太父母经常给孩子讲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不要像那个律法师一样,自以为具备高尚的品德,什么道理都懂,却从来不用行动去体现它们。
私下能约束自己才算神圣
在众人面前受到社会的压力,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唯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的人,方算得上是有道德根底的人。
犹太人有这样一个观念——人类居于动物与天使之间,越靠近天使,就越接近神圣。
“那么,神圣到底是什么呢?”一位拉比问学生。
学生纷纷答道,为神牺牲生命是神圣;经常祷告是神圣;守安息日是神圣等。各种回答不一而足。
可是拉比却说:“正确的答案是:神圣就是选择吃的东西,和你怎样去做爱。”
学生一听此言,顿时哗然:“什么?难道不吃猪肉啦,什么时候不可以做爱啦,就是神圣之事吗?”
拉比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实在:守安息日的状态,大家都会知道;为了神而牺牲生命的事,别人一看也可以知道。然而,你在自己家里吃什么,别人却并不知道。在大庭广众之下,吃的都是犹太律法规定可以吃的东西;但回到家里却吃了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样的情形完全可能发生。性行为也一样。没人看得见你做爱时的情况,是否遵守律法的规定,只有你自己知道。这就是说,在家里饮食时和发生性行为时,人类可以任意站在动物与天使之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唯有这个时候,能够提高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神圣。
通常,在众人面前受到社会的压力,遵守规范是比较容易的。而单居独处之时,外界压力完全消失,只剩下内心的良知抵御着蠢蠢欲动的恶念,唯有此时能把持得住自己的人,方算得上有道德根底的人。
在任何场合都保持良好道德
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这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
犹太人不仅注意自己的品行,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毫不含糊。下面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他们的做法。
比尔当时11岁,一有机会就到湖中小岛上他家那小木屋旁钓鱼。
一天,他跟父亲在薄暮时去垂钓,他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卷轴钓鱼竿放钓。
鱼饵划破水面,在夕阳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着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
鱼竿弯折成弧形时,他知道一定是有大家伙上钩了。他父亲投以赞赏的目光,看着儿子戏弄那条鱼。
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条精疲力竭的鱼拖出水面。那是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趁着月色,父子俩望着那条煞是神气漂亮的大鱼,它的腮不断张合。父亲看看手表,是晚上10点——离鲈鱼休渔期结束还有两小时。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他说。
“为什么?”儿子很不情愿地大嚷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父亲说。
“但不会有这么大。”儿子又嚷道。
他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他再望望父亲。
虽然没有人见到他们,也不可能有人知道这条鱼是什么时候钓到的。但儿子从父亲斩钉截铁的口气中知道,这个决定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唇上取出鱼钩,把鱼放进水中。
那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没入水里。小男孩心想:我这辈子休想再见到这么大的鱼了。
那是34年前的事。今天,比尔先生已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他父亲依然在湖心小岛的小木屋生活,而他仍带着自己的儿女在那个地方垂钓。
果然不出所料,那次以后,他再也没钓到过像他几十年前那个晚上钓到的那么棒的大鱼了。可是,这条大鱼一再在他的眼前闪现,每当他遇到道德课题的时候,就看见这条鱼了。
犹太人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任何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这是一个人获得社会接纳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