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11部译著——也是我译的第一部童话体小说——感到十分高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我选择了文学翻译这条道路,兼写一点散文随笔,在这艰辛而崇高的文化事业中快活地拚搏着。我就为这奋斗的过程和创造的经历而欣喜,至于成功和收获,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只要你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多年以前,我就是受着“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格言的鼓舞,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一直走到今天,出版译著200多万字。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觉得充实而有意义。如今,很多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行吗!当然,也有不少人整天过着循环往复的生活,没有创新,没有升华,每天一个样,甚至把太多的时间花在麻将桌上,把日子“混”过去。这样的生活,在有的地方还形成了一种潮流,一种风气,一种时髦,仿佛你不加入进去就落后了。我对此惟有惋惜和感叹。不过人各有志,走自己的路好了——我认为这才体现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对社会的发展不是很有用吗?而许多人却把可贵的自我丧失,别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生活”,而非只要求“活着”,两者的方式是大不一样的。唉,一说好像就说远了;但与本书也不无关系。因为这是一本青少年读物(成年人读了也不无裨益),青少年总是应该奋发向上吧?我祝愿青少年朋友不断努力,勇于进取,以便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译完此书,丛林动物们的生动形象已深刻印在我头脑中。他们(本书同原著一样均用“他们”而非“它们”)是那么可爱,那么富有灵性,完全富有了人的思想——当然这只是一种拟人的手法。作者通过一篇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以印度丛林为背景,把一只只动物写得活灵活现。狼孩莫格里的故事在本书中占了重要篇幅,它描述一个印度孩子因被老虎追赶进入森林,被公狼救了下来,由母狼喂养,在野兽群中成长到17岁。小说通过狼孩的成长环境与过程,生动地描写了森林中各种动物的生活以及“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丛林法则——这样的法则的确是很残酷的。狼群头领阿克拉让位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年轻时他身强力壮,作为头领没有谁不服的。可后来年老体弱,无法在搏斗中取胜,谁还服他?吉卜林企图将野兽的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来说明征服与被征服是必然规律。白海豹的故事也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为了争夺繁殖场,海豹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搏斗,其场面惊心动魄。在这个故事中,人类大肆残杀海豹的恶劣行为受到了强烈的指责和控诉。这里又提出了“环保”的问题,在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不是在大声疾呼“只有一个地球”吗?任意糟蹋我们的环境,后果是不堪想象的!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保护好自己生存的环境。本书其他故事也写得生动流畅,对各种动物的姿态、习性、活动等都刻画得维妙维肖,具体逼真,十分有趣。
说到动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家中的“动物迷”——这便是我12岁的女儿(如今已14岁)。她从小就非常喜欢动物,很爱去动物园,家里也买了不少动物玩具,晚上还要抱着最喜欢的睡觉呢!到了市场上,她看到一只只可爱的动物被杀死就难过——这儿不也正体现着弱肉强食的法则吗?生存是残酷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只是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生存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又记得孩子读巴金的散文《大黄狗》,不知为大黄狗的死流了多少次泪。孩子这种纯真可贵的心,不应该对我们成年人有所影响吗?
本书作者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1865-1936)是英国小说家、诗人。他出生于印度孟买,其父曾任孟买艺术学校校长、博物馆馆长等职。吉卜林6岁时被送回英国学习,17岁时回到印度,当《军民报》记者,后任《先锋报》助理编辑。曾游历非洲、美洲和澳洲。1881年,吉卜林的第一部诗集《学生抒情诗》自费出版。此后,他发表了许多诗歌和长、短篇小说,1898年,吉卜林回到英国,专门从事写作,直到去世。1907年,他获得讽贝尔文学奖,成为得到这项奖金的第一个英国作家。
他的重要诗集有:《军营歌谣》、《七海》、《赞美诗及其他》、《五国》等。这类诗歌采用歌谣的形式,运用下层社会的口语,流传较广。小说在吉卜林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一共写了3部长篇小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姆》。这部小说展现了印度社会下层生活及各类人物,具有异国情调,扩大了英国文学题材,给读者以新鲜感。吉卜林在小说中经常颂扬强力和勇敢精神,他认为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练才能成材,《勇敢的船长》就是这类主题的中篇小说,他还有一类以印度为背景,描写英国士兵、军官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如《山中的平凡故事》、《三个士兵》、《盖茨比一家的故事》、《生命的阻力》等。《林莽之书》是吉卜林著名的童话体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刘荣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