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与行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酒令与酒礼(1)

(一)饮酒与礼仪

中国人喜好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尽情。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人说请客不叫吃饭,而叫“喝酒”。旅馆、饭店多数都称“酒店”。酒跟饭相比,雅致得多,也性情得多,更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好客、讲礼、重仪的一面。其实,饮酒最初还真就是源自礼仪之需。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周代有专门的官员掌管酒礼。根据《仪礼》,古时最重要的冠礼、婚礼、射礼、燕礼,都离不开酒。饮酒的品类、多少、先后都有严格的礼制。不过,酒礼最根本的还是有祭祀的意味。《诗经·周颂·旱麓》有:“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诗经·周颂·载芟》有:“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当然,饮酒也不乏娱乐的味道。像《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有:“宜言饮酒,与子偕老。”《诗经·小雅·鹿鸣》有:“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无论宴会的场合,还是夫妻之间,酒都是调动情绪,促进情感交流的最好媒介。

周人讲的礼仪,最重德行,提倡养老之饮。周人的乡饮酒礼之中,饮者以年资排座次,饮酒的目的在于尊老敬长,确立了长幼之序。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三代以来尊老敬长的传统还是承袭了下来。在思想意识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尊老敬长对于安定社会环境、确立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孔子提倡孝道,认为年轻人应该奉养长辈。要使长者享有饮酒的礼遇,又要确立长幼之序,树立尊老敬长的社会风尚。《论语·为政》有:“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乡党》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有酒食给师长这是最基本的礼节。在行乡饮酒礼中,孔子让长者先出,以示恭敬。后来,无论是隆重的祭祀宴飨,还是情感的交流娱乐,酒都变得不可或缺。皇帝、诸侯祭拜天地要酒,百姓祭祀祖先神灵要酒,有接风洗尘酒,有壮行送别酒,有婚俗交杯酒,有节日饮的雄黄酒、菊花酒,乃至中国人有饭必有酒,有宴必有酒,有人必有酒。

酒带给人们生活的情调和隆重或热闹的气氛,显露出儒雅或豪迈的风度。文人相聚是雅致,侠客相逢是意气,将士对饮是气势,与歌伎共饮是风流,月下独酌是情调,饮酒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难怪有人效仿王国维给饮酒安排了三重境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此为第一种境界。“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此为第二种境界。“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此为第三种境界。当然,这饮酒已超越了最初的礼仪、礼制,充满中国人的生活气息和味道。

(二)丰富多彩的酒仪

很久以前,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可见,酒虽然产生很早,但夏、商时代不乏很多教训与饮酒无度有关,因此,关于酒的礼仪和风俗也应运而生。我国的酒礼大概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生丧酒。

1.剃头酒。孩子满月时要剃头。这时家里要祀神祭祖,摆酒宴请,亲友们轮流抱过小孩,最后就坐在一起同喝“剃头酒”。除用酒给婴孩润发外,在喝酒时,有的长辈还用筷头蘸上一点酒,给孩子吮,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像长辈们一样,有福分喝“福水”(酒)。

2.得周酒。孩子长到一周岁俗称“得周”。这时孩子已牙牙学语,在酒席间,由大人抱着轮流介绍长辈,让孩子称呼,这不仅增添了“得周酒”的气氛,还让人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3.寿酒。古代为老人祝寿,一般都要举行盛大酒宴,以示儿女祝福之情,有的张灯结彩,贴红挂绿。人生逢十为寿,中国人喜欢吃寿酒。《史记·项羽本纪》有:“沛公奉卮酒为寿。”《史记·魏公子列传》有:“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可见,献寿酒、吃寿酒的风俗早已有之。据说,民间还有专门的寿酒。寿酒以南岳衡山泉水所酿白酒为基酒,配以灵芝、冬虫夏草、枸杞、山药、肉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泽泻、牡丹皮、黄芪、蜂蜜等十余种名贵中药材,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南岳又称“寿岳”,这酒也自然被称为“寿酒”了。不管怎样,中国人讲“五福寿为先”,人们都希望能够健康长寿。

4.白事酒。也称“丧酒”。民间称长寿仙逝为“白喜事”、“喜丧”,亲戚、邻里要到主家慰问,以示亲谊。

第二类是婚嫁酒。

1.订婚酒。订婚酒是婚嫁过程中仅次于结婚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是正式婚礼的前奏曲。如今虽然婚俗简化了,但订婚酒是一定要吃的。双方的父母及关系近的亲友会约定见面,到时不仅喝酒,男方还要送上彩礼。送彩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若女方反悔,彩礼要退还男方;若男方反悔,则彩礼一般不退。

2.喜酒,包括迎亲酒和别亲酒。在迎亲的大喜之日,男方家里要张灯结彩,大宴宾客,称为“迎亲酒”。而女方在女儿出嫁前一天,也会置备酒席,称为“别亲酒”、“辞家宴”,这时会叫上亲友和四邻,一起分享喜庆。

3.交杯酒。婚礼新人喝“交杯酒”十分严肃认真,因为从此以后,新婚夫妻就要风雨同舟,共同生活。古时洞房之中,要喝交杯酒,叫做“合卺”。卺,指将一个瓠瓜分成两半瓢,是古代婚礼时用的酒器。合卺的习俗始于周代,合卺的原意是指将瓠瓜分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执一个,喝酒漱口。可见,最初的交杯酒是不用喝下去的。到后来,交杯酒的习俗逐步演变。把两个有足的酒杯用彩色丝线连起来,新郎新娘互相交换饮一杯,称为喝“交杯酒”。现代人喝“交杯酒”常常是在婚礼仪式上,作为一个颇为逗趣的环节出现。

另外,婚礼三天后,女方也要设宴待客,称为“回门酒”。婚嫁的酒喝到这会就算是尾声了。

第三类是岁时酒。

1.散福酒。祝福的日子,一般在腊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之间,但不得越过立春,祝福这一天十分忙碌,前半夜烧煮福礼,到拂晓之前,摆好祭桌。次日凌晨开始祭神,家中男丁依辈分大小,逐个向外跪拜行礼。祝福祭祀完毕,全家人一起围坐喝酒,这叫“散福”。因这酒刚供过菩萨,是神赐之福,因而男女老少都喝,十分快乐。

2.新岁酒。除夕是守岁迎新之夜,一家人围坐团圆,必须要喝新岁酒。有人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则要让出一个席位,摆上筷子,斟满酒,以示对远地亲人的怀念。梁代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岁》诗写道:“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中。”除夕夜饮用的有“屠苏酒”、“椒柏酒”等。古时还有“春节饮春酒”的说法,唐人呼酒为春。

3.清明酒。清明时祭扫祖坟要备上酒和各种祭品,祭过之后带去的酒菜要留下,酒要洒地以祭,而后回家喝清明酒。有些人家没去墓地祭祀,会在家中摆酒祭奠祖宗,俗称“堂祭”,祭后族人聚饮,这也是喝“清明酒”。

4.雄黄酒。端午的传统习俗要置“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梅、黄瓜和雄黄酒,其中,雄黄酒是必备。这天家家门前要挂菖蒲、艾叶以辟邪,中午要喝端午酒,同样是辟虫秽。

5.桂花酒。中秋节要饮桂花酒,清代潘荣陛著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桂花东酒。”我国用桂花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即有“桂酒”,《九歌·东皇太一》中有“奠桂酒兮椒浆”。唐代酿桂花酒较为流行。桂花酒有开胃、怡神的功效,至今还有中秋节饮桂花酒的习俗。

6.菊花酒。重阳节登高、赏菊、饮酒,这酒便是菊花酒。《续齐谐记》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危,急令家人做绢囊,盛茱萸,悬臂登高山,饮菊花酒,此祸乃消。’景率家人登,夕还,鸡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在这个故事里,菊花酒有保命的神奇功效。《本草纲目》说常饮菊花酒可“治头风、明身目、去萎、消百病”等。因而古人有食菊花的根、茎、叶、花的习俗,还酿制饮用菊花酒。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有的还加地黄、当归、枸杞等。清代则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称为“菊花白酒”。重阳节人们还饮茱萸酒、黄花酒、薏苡酒、桑落酒等。

第四类是生活酒。

1.新居酒,可分造屋与乔迁两大类。

2.和解酒,人与人之间有了纠纷,有人出面劝之和解,以酒为“中介”之物,于是出现了“和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