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菜系(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鲁菜

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烹饪技艺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在某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当地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著名流派。形成菜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地的物产和风俗习惯,如中国北方多牛羊,常以牛羊肉做菜;中国南方多产水产、家禽,人们喜食鱼、肉;中国沿海多海鲜,则长于海产品做菜。各地气候差异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说来,中国北方寒冷,菜肴以浓厚、咸味为主;中国华东地区气候温和,菜肴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西南地区多雨潮湿,菜肴多用麻辣浓味。各地烹饪方法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山东菜、北京菜擅长爆、炒、烤、熘等;江苏菜擅长蒸、炖、焖、煨等;四川菜擅长烤、煸、炒等;广东菜擅长烤、焗、炒、炸等。

中国菜肴素有四大风味和八大菜系之说。四大风味是鲁、川、粤、淮扬。八大菜系一般是指山东(鲁)菜、四川(川)菜、湖南(湘)菜、江苏(苏)菜、浙江(浙)菜、安徽(徽)菜、广东(粤)菜和福建(闽)菜。按文化流派和地域风格划分,又有东 北菜、北京菜、冀鲁菜、胶辽菜、山 西菜、中原菜、西北菜、上江菜、江淮菜、江浙菜、江西菜、湖南菜、福建菜、客家菜、广东菜等菜品。清代的时候,中国饮食分为京式、苏式和广式。民国开始,中国各地的文化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民国时分为华北、江浙、华南和西南四种流派。后来华北流派分出鲁菜,江浙菜系分为苏菜、浙菜和徽菜,华南流派分为粤菜、闽菜,西南流派分为川菜和湘菜。川、鲁、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后来形成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川、粤、苏、闽、浙、湘、徽、鲁等菜系,即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代表了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传统特色烹饪技艺。

(一)概述

鲁菜,又叫山东菜,是北方代表菜,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历史悠久,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善于以葱香调味,如“烤鸭”、“烤乳猪”等。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鲁菜的孕育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南北朝发展迅速,元、明、清三代被公认为一大流派,特别是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原料多选畜禽、海产、蔬菜,善用爆、熘、扒、烤、锅、拔丝、蜜汁等烹调方法,偏重于酱、葱、蒜调味,善用清汤、奶汤增鲜,口味咸鲜。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两个地方菜发展而成,分为济南风味菜、胶东风味菜、孔府菜和其他地区风味菜,并以济南菜为典型,煎炒烹炸、烧烩蒸扒、煮氽熏拌、熘炝酱腌等有五十多种烹饪方法,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沾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鲁菜特色是清香、鲜嫩、味纯,以善用清汤、奶汤著称,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菜驰名,擅长爆炸扒蒸,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注意保持主料的鲜味。鲁菜总的特点在于注重突出菜肴的原味,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

鲁菜的代表菜有蟹黄海参、白汁裙边、干炸赤鳞鱼、菊花全蝎、汤爆双脆、山东蒸丸、九转大肠、福山烧鸡、鸡丝蜇头、清汤燕窝、清蒸加吉鱼、醋椒鳜鱼、扒原壳鲍鱼、奶汤蒲菜、红烧海螺、烧蛎黄、烤大虾、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二)鲁菜的形成

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位于黄河下游,地处胶东半岛,延伸于渤海与黄海之间,海鲜水族、粮油畜牲、蔬菜果品、昆虫野味一应俱全,为烹饪提供了丰盛的物质条件。全省气候适宜,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沿海一带盛产海产品,内地的家畜、家禽以及菜、果、淡水鱼等品种繁多,分布很广。山东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世界三大菜园”之一,猪、羊、禽、蛋等产量也极为可观。水产品产量也是全国第三,其中名贵海产品有鱼翅、海参、大对虾、加吉鱼、比目鱼、鲍鱼等驰名中外。如此丰富的物产,为鲁菜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资源。山东的历代厨师利用丰富的物产创造了较高的烹饪技术,发展完善了鲁菜。

鲁菜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尚书·禹贡》中载有“青州贡盐”,说明至少在夏代,山东已经用盐调味;远在周朝的《诗经》中已有食用黄河的鲂鱼和鲤鱼的记载,而今糖醋黄河鲤鱼仍然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可见其源远流长。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鲁菜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就曾是以“善和五味”而著称的名厨。南北朝时,高阳太守贾思勰在其著作《齐民要术》中,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烹饪术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不但详细阐述了煎、烧、炒、煮、烤、蒸、腌、腊、炖、糟等烹调方法,还记载了“烤鸭”、“烤乳猪”等名菜的制作方法,反映了当时鲁菜发展的高超技艺。唐代的段文昌,山东临淄人,穆宗时任宰相,精于饮食,并自编食经五十卷,成为历史掌故,而吴苞、崔浩、段成式、公都或等著名的烹饪高手或美食家,也为鲁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到了宋代,宋都汴梁所称“北食”即鲁菜的别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明清两代,鲁菜大量进入宫廷,成为御膳的珍品,并逐渐自成菜系,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所及已达黄河流域、东北地带,有着广泛的饮食群众基础。

(三)鲁菜的特点

1.鲁菜飘葱香

鲁菜善于以葱香调味,在菜肴烹制过程中,不论是爆、炒、烧、熘,还是烹调汤汁,都以葱丝(或葱末)爆锅,就是蒸、扒、炸、烤等菜,也借助葱香提味,如烤鸡、烤乳猪、锅烧肘子、炸脂盖等,均以葱段为作料。

2. 烹制海鲜独到

在山东,海珍品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无论是参、翅、燕、贝,还是鳞、虾、蟹,经当地厨师妙手烹制,都可成为鲜美的佳肴。仅胶东沿海生长的比目鱼(当地俗称偏口鱼),运用多种刀工处理和不同技法,就可烹制成数十道美味佳肴,其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百般变化于一鱼之中。以小海鲜烹制的油爆双花、红烧海螺、炸蛎黄以及用海珍品制作的蟹黄鱼翅、扒原壳鲍鱼、绣球干贝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海鲜珍品。

3. 精于制汤

汤有“清汤”、“奶汤”之别。《齐民要术》中就有制作清汤的记载,是味精产生之前的提味作料。俗称“厨师的汤,唱戏的腔”。经过长期实践,现已演变为用肥鸡、肥鸭、肥肘子为主料,经沸煮、微煮、清哨,使汤清澈见底,味道鲜美,奶汤则成乳白色。用“清汤”和“奶汤”制作的数十种菜,多被列入高级宴席的珍馔美味。

4. 庖厨烹技全面

鲁菜庖厨烹技全面,其中尤以“爆、炒、烧、塌”等最有特色。正如清代袁枚称:“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爆炒在瞬间完成,营养素保护好,食之清爽不腻;烧有红烧、白烧,著名的“九转大肠”是烧菜的代表;“塌”是山东独有的烹调方法,其主料要事先用调料腌渍入味或夹入馅心,再沾粉或挂糊,两面塌煎至金黄色,放入调料或清汤,以慢火 尽汤汁。使之浸入主料,增加鲜味。山东广为流传的锅塌豆腐、锅塌菠菜等,都是久为人们所乐道的传统名菜。

(四)鲁菜的派系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经济、文化、交通事业的发展,鲁菜系逐渐形成包括青岛在内,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齐鲁派两个流派,并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

1. 齐鲁菜

齐鲁派以济南菜为代表,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泉城济南,自金、元以后便设为省治,济南的烹饪大师们,利用丰富的资源,全面继承传统技艺,广泛吸收外地经验,把东路福山、南路济宁、曲阜的烹调技艺融为一体,将当地的烹调技术推向精湛完美的境界。

齐鲁菜取料广泛,高自山珍海味,低至瓜、果、菜、蔬,就是极平常的蒲菜、芸豆、豆腐和畜禽内脏等,一经精心调制,即可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济南菜讲究清香、鲜嫩、味纯,有“一菜一味,百菜不重”之称。齐鲁菜精于制汤,尤重制汤,清汤、奶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规定。济南的清汤、奶汤极为考究,独具一格。在济南菜中,用爆、炒、烧、炸、塌、扒等技法烹制的名菜就达二三百种之多。糖醋鲤鱼、宫保鸡丁(鲁系)、九转大肠、清汤什锦、奶汤蒲菜、南肠、玉记扒鸡、济南烤鸭等名菜家喻户晓,别具一格,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黄河鲤鱼、脆嫩爽口的油爆双脆、素菜之珍的锅塌豆腐,则显示了济南派的火候功力。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有:锅贴、灌汤包、盘丝饼、糖稣煎饼、罗汉饼、金钱酥、清蒸蜜三刀、水饺等。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2. 胶东菜

胶东菜以烟台福山菜为代表,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胶东菜源于福山,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福山地区作为烹饪之乡,曾涌现出许多名厨高手,通过他们的努力,使福山菜流传于省内外,并对鲁菜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胶东派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以烟台为代表,仅用海味制作的宴席,就有全鱼席、鱼翅席、海参席、海蟹席、小鲜席等,构成品类纷繁的海味菜单。其擅长爆、炸、扒、炒、煎、焖、熘、蒸,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讲究原汁原味和花色造型,选料则多为明虾、海螺、鲍鱼、蛎黄、海带等海鲜。

胶东派名菜有“扒原壳鲍鱼”,主料为长山列岛海珍鲍鱼,以鲁菜传统技法烹调,鲜美滑嫩,催人食欲。其他名菜还有蟹黄鱼翅、芙蓉干贝、肉末海参、香酥鸡、家常烧牙片鱼、崂山菇炖鸡、原壳鲍鱼、酸辣鱼丸、油爆海螺、大虾烧白菜、黄鱼炖豆腐、烧海参、烤大虾、炸蛎黄和清蒸加吉鱼等,特色小吃有烤鱿鱼、酱猪蹄、三鲜锅贴、白菜肉包、辣炒蛤蜊、海鲜卤面、排骨米饭、鲅鱼水饺、海菜凉粉、鸡汤馄饨等。

3. 孔府菜

孔府菜以曲阜菜为代表,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和江苏菜系的徐州风味较近。孔府菜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特色,其用料之精广、刀工之细腻,筵席之丰盛,其烹调程序之严格复杂可与过去宫廷御膳相比。口味讲究清淡鲜嫩、软烂香醇、原汁原味。对菜点制作精益求精,始终保持传统风味,是鲁菜中的佼佼者。原曾封闭在孔府内的孔府菜,如今也走向了市场,济南、北京都开办了“孔膳堂”。

孔府宴席用于接待贵宾、上任、生辰佳日、婚丧喜寿时特备。宴席遵照君臣父子的等级,有不同的规格。第一等用于接待皇帝和钦差大臣的“满汉全席”,是以清代国宴的规格设置的,使用全套银餐具,上菜196道,全是山珍海味,熊掌、燕窝、鱼翅等,还有满族的“全羊带烧烤”。

孔府菜和江苏菜系中的淮扬风味并称为“国菜”,代表菜有:一品寿桃、翡翠虾环、海米珍珠笋、炸鸡扇、燕窝四大件、烤牌子、菊花虾包、一品豆腐、寿字鸭羹、拔丝金枣。“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汆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旧时此菜上席即开锣唱戏,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热闹非凡,也奢侈至极。

(五)鲁菜的代表菜

1. 糖醋黄河鲤鱼

活鱼任顾客选定,然后入厨,经热油炸熟,浇糖醋汁而成。造型生动,扬首翘尾,外焦里嫩,色泽红亮,香酥酸甜,咸鲜香醇,为鲁菜代表品种之一。

2. 九转大肠

清代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将猪大肠洗涮后,加香料开水煮至软酥取出,切成段后,加酱油、糖、香料等制成又香又肥的红烧大肠,闻名于市。后来在制作上又有所改进,将洗净的大肠入开水煮熟后,入油锅炸,再加入调味和香料烹制,此菜味道更鲜美。文人雅士根据其制作精细如道家“九炼金丹”一般,将其取名为“九转大肠”。此菜品色泽红润,软嫩鲜醇,五味俱全,肥而不腻。

3. 三不粘

以鸡蛋黄、绿豆粉、白糖为主料,清水和匀,充分搅打,入油锅翻炒而成。色泽金黄,香甜不腻,软糯适口,以不粘盘、筷、牙齿得名。为孔府首创,后传入宫廷、京城。

4. 扒原壳鲍鱼

将鲍鱼空壳整齐仰置于鱼肉泥盘中蒸熟,放鲍鱼、冬笋、火腿等汆片,淋芡汁,配鲜菜而成。造型美观,汤汁白亮,鲜嫩清爽。

5. 八仙过海闹罗汉

以鱼翅、鲍鱼、海参、鱼肚、鱼骨、虾仁、鸡脯、鳜鱼八料,经汆、度、蒸、腌制熟,分放于同一锅内,正中放罗汉钱状鸡肉泥饼,稍蒸后浇套汤上席。为过去孔府举行喜庆筵席的首道主菜,此菜一入席,即可鸣锣演戏,因名为“闹”。其外观精美,用料高贵,烹调细腻,香醇味美。

6. 孔府一品锅

又名当朝一品锅,原指银质点铜锡的双层大型餐具,呈四瓣桃圆形,盖钮为双桃状,盖上刻“当朝一品”四字,里外层之间可注入热水保温,系清乾隆帝御赐。该菜将鸡脯丝、鱼肚片、虾饼、海参片及其他配料,于套汤中度过,依次摆入一品锅内,覆以烧好的燕菜,浇套汤上席。

7. 一卵孵双凤

原名西瓜鸡,清代孔府内厨首创。西瓜去部分瓜瓤,利用其空间填入去骨雏鸡二只,放配料蒸熟。酥烂鲜醇,有西瓜香,为夏令大件清蒸菜。

8. 一品豆腐

整块嫩豆腐挖空,内填鸡肉、猪肉、海参、虾仁、鱼肚丁及调料为馅,烧炖成熟后,用火腿条摆一品两字。其味道鲜嫩清爽。

9. 清蒸加吉鱼

经清炖之后的加吉鱼,汤呈白色,汁清味浓,鱼肉鲜美,滋味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