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导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六个为什么”的关系(2)

4.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传承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优良传统,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对我国悠久历史传统和革命传统的继承。同时,正如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思想文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和谐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日益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保持其继承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其内涵也将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丰富与发展,为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1.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

现阶段,我国经济制度、组织形式、利益结构以及人们的就业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互相交织,人们的思想道德出现多样多元多变的新情况。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整合和创新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极大的统筹整合的功能。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质与人们的价值观念相统一,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丰富内涵、价值意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我们党丰富执政经验的提升与总结。另一方面,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客观反映与评价,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个体差异性和多样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认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以人为本”

的特色,使现阶段我国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与价值追求能够达成广泛的共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本质,具有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特点。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一个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充实完善,尤其是其中包含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不断发展与丰富提出了内在需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作为我们党对新形势下思想文化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必将推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科学发展。

只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社会利益整合,关注人们思想变化,最大限度地增强群体的认同感,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能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能反映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从而形成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2.凝聚和保障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激发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得到更好保障。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人民的坚强精神支柱,并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都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引领人们自觉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民族以独立的国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马克思主义这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的科学理论来指导人,靠渗透到人民群众中、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并得到广泛认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显着成就、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精神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持之以恒反腐倡廉、为民谋利的决心来赢得人民的信赖,靠不断充实发展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理性与凝聚力。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障,是调动人们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发展的,贯穿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中,体现了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的、长远的、共同的利益。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根基与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基础,西方社会错误思潮、封建腐朽思想意识就会乘虚而入,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良好社会风气和新型人际关系的根本,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伴随着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等一些负面效应,应当说,许多新的自发性的观念并不全都是科学合理的。只有当人民从切身利益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站在全民族的角度用时代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激发出自己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维护我国政治的稳定,推进市场经济良好秩序的建立以及文化的健康发展。

3.导向和调节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和调节功能是指运用启发、教育、引导等方式,促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具有突出的导向和引领功能,它旗帜鲜明的地告诉广大人民群众,当今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

它为人们的活动确定方向,使人们的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逐步达到预期目标或目的。其次,它具有内在的多层次性和包容性,能够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实践,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有效地宣传给广大人民群众,并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面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困难或问题时,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

此外,改革开放带来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也带来了新旧观念的冲突,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与利益冲突时就会表现出思想观念内部冲突,产生情绪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等和谐理念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包容多种价值追求,调节人们相互关系,有效促进全社会公正、合理、和谐利益关系的形成,在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中寻求能够反映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并得到最广泛认同和支持且不懈追求的价值体系,把人们的思想和情绪调整到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科学、合理的价值论证。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观念,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等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

1.2“六个为什么”阐释

1.2.1“六个为什么”的确立依据

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六个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与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它的确立与科学回答必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依据。

1.“六个为什么”确立的理论依据

第一,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来指导对“六个为什么”的科学回答,就是要特别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注重完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用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未来展望以及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等社会形态理论,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问题。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及《资本论》中都论述了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并指出了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他们也认识到了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并认同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化,形成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并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客观规律予以分析,得出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全面阐述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等等,这些都使人们从理论上懂得为什么我们可能而且必须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怎么跨越的问题,使人们从理论上懂得今天我们坚持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制度具有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为正确确立和科学回答“六个为什么”

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

第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现实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共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坚持并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探索的智慧和心血,其中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及坚持改革开放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囊括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继续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的法宝,为正确确立和科学回答“六个为什么”提供了现实理论指导。

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直接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居于统领地位,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规律的科学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符合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有着广泛社会共识的关于国家、民族发展的价值追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种价值追求的不竭动力;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规定了每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思想道德选择和行为价值取向。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并以其特有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明确表明了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项关系和各种问题上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六个为什么”

的正确确立和科学回答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直接理论指导。

2.“六个为什么”确立的现实依据

第一,从国际背景来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样化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日益加深,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他们长期以来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中国威胁论”、“颜色革命”背后所隐藏的是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他们主导世界的附庸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年,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兜售新自由主义、鼓吹宪政民主、宣扬“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