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通讯员应具备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2)
3.对比联系法
有些事件孤立起来看很难发现其特殊意义,但如果将其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宏观背景之下,通过今昔对比、左右联系,其新闻价值就会凸显出来。运用对比联系法提炼深化新闻主题,一般采取交代新闻背景、对比同源新闻、添加新闻链接等方式,这样既能突出新闻主题又可丰富版面元素。
如近年来不少媒体聚焦小岗村的发展变化,如果不是采取对比联系法深化主题,这类报道就没什么特殊意义。因为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背景下,关于小岗村改革与发展的报道的新闻价值提升了。
4.见微知着法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还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可能经常碰到重大的新闻题材。这就要求通讯员能从平凡之中发现不平凡,在平凡中找到新闻的“闪光点”。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安徽日报》开辟了一个专栏,坚持以小见大、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刊发了一批如《一个手电筒的变迁》等稿件,就是运用见微知着法提炼深化主题的。
5.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式的局限性。正如古人所说“反其道而行之,反其意而用之”、“不拾人牙慧,不人云亦云”等。在新闻写作中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反弹琵琶就能挖掘新意,独辟蹊径,不落俗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所以逆向思维也是提炼深化新闻主题的常用方法。如有媒体曾以“开卷未必有益”、“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等做新闻或言论标题就是采取逆向思维法提炼出来的。
二、把握新闻体裁特点时的注意事项
新闻体裁,一般指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新闻体裁又被俗称为新闻写作中的“十八般武艺”。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新闻体裁大体分三类:
第一类: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第二类:新闻述评,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第三类:副刊体裁,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在写稿时把握住体裁的特点,以适应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宣传需要,应注意以下三点:
1.要做到“量体裁衣”
写什么样的新闻采用什么样的体裁,内容决定形式。动笔之前,应当分析自己掌握的题材内容如何,却确定选用哪种体裁合适。如果报道的内容只能写一条消息,却硬写一篇长通讯。因材料不典型,写出的稿子只好堆积事例,添些空话、废话。其原因除了盲目追求通讯之外,主要是没有做到“量体裁衣”。许多有经验的通讯员的写作实践证明,一篇稿件要得当地运用体裁,只有“量”(即确定报道主题和选择题材)得准,才能“裁”(即选用体裁)得巧。这就要求在选择新闻体裁时,先在“量”上下工夫,再在“裁”上显本领。
2.要“抓住时机”
在采写各类新闻及运用体裁的时候,要抓住报纸、电台、电视台根据党中央一个时期宣传重点所提出的报道中心,就是所谓的抓住宣传时机。采写稿子时,既要“量体裁衣”,又要抓住宣传时机,否则难以得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3.要有针对性
做到有针对性。一个报道题材要不要写成新闻,该写成什么样的新闻,既要考虑到报道的具体内容及其新闻价值,又要考虑到报纸、电台、电视台的不同需要以及应当宣传的范围。这样写出的稿子,才能避免盲目性,做到有针对性、提高用稿率。
三、怎样写好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或听众阅读和倾听全文的开头部分。一般来说,以凝练的文句提示新闻要旨,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
美国新闻学者海敦说过,导语是能否吸引人往下看下去的关键。国内新闻学者陈礼章说,导语就是新闻的中心内容或者说是新闻的核心点。还有的专家学者把导语比作消息的“开路先锋”,是消息的眼睛,是新闻的灵魂。
不论是西方的新闻学还是中国的新闻学,都认为新闻导语是全篇消息最重要的部分。它的实质,就是把一篇稿子的中心内容放在开头说出,达到既表述出最精华的事实,又能达到吸引读者、听众看、听下去的目的。
常用的导语有四种:
1.叙述式
用叙述的方法,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作导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
2.提问式
先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然后再写出主要事实。多用于抓问题、谈经验的新闻。
3.描述式
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征的空间、时间以及某个细节加以简要描述,形成一个“活镜头”,再引出主要事实。多用于特写式新闻。
4.引语式
引用文件、报告或人物谈话的部分内容,把最重要的意思加以突出。多用于谈话报道或某些公报式新闻。
在四种写法中,叙述式较易掌握,因此用得最多。广播用得最多的是描述式和提问式,这两种导语形象生动、引人警觉,听后印象深刻。
一些有经验的通讯员,会在导语写作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设问可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叙述无生命的事物时,用拟人的手法则使导语具有感情色彩;运用对比则造成巨大的反差,形成“阅读势能”,有助于突出重点;排比在文学上具有增强气势的作用,在导语写作中也不例外,排比使导语具有节奏感。
在写导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要素,导语的事实要新鲜而又富有意义。
2.要抓住事件的核心,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导语有确定全篇报道的主题、确定写作范围的作用,应在导语中首先交代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或有价值的东西,以引起听众的关注。如: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个导语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及作者本人的万丈豪情,概括不模糊,简略而饱含深意。
3.要简明扼要
在语言的运用上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规范使用口语。写导语最为重要的一点,导语要写得短些,再短些。能用20个字表达清楚,就决不要用21个字。能用一段表述,就绝不用两段。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中的“黄金点”,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立于篇首。注意尽量多用短语,多用简单的句式,多用主动的语态,少用或不用长句、复合句、被动语态和书面语言。有这样一条来自美联社的导语:“如果石油是液体,美国政府就应该知道每一滴是从哪儿流出来的。”这篇报道发表于美国石油危机期间,当时有车族要在销售汽油的地方排起长队购买。联邦政府花费大笔大笔的钱去跟踪和打击石油黑市的买卖,但在石油勘探方面的投入却少得可怜。
4.吸引和诱导受众听看新闻的其余部分
导语是新闻的开头,是一篇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炼主题以吸引受众听完全文的头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必须把导语构思得对所要表达的稿件主题具有强烈的冲击力,才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例如:本报讯:人们大都因为将遗失物及时送归原主赢得赞誉,但一名出租车司机却因没有这样做而受到表彰。今天,他荣获了三等功证书和奖金。(《北京晚报》1987年12月17日)这条导语,有兴趣促使大家要把原由弄清。看完后,“包袱”自然解开,原来是出租车司机霍燕军拾得装有巨款的手提箱后,没有及时寻找失主,而是送到公安机关,结果帮助警方破获了一起重大受贿案。这种戏剧性的悬念在导语中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先悬夺人”的效果,对抓住和强化新闻本身的价值会有很大帮助。
好的导语看上去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它们自然流畅,绝不生硬做作。好的导语有一种很强的韵律感、结构感和步调感。它不强加给读者,而是以离奇、戏剧性和幽默感抓住大家,使人作出关键性的决定:要不要读下去?其实导语的写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教科书式的规定不一定适合现在网络与电视媒体的导语,因此,要想写出吸引人的导语,不但需要提炼的功夫和能力,需要长期积累,还要有敏锐的挑选和捕捉新闻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导语以至好的新闻报道。
四、新闻结尾的写作方法
在新闻写作中,特别是在倒金字塔结构中,导语是最重要的部分。新闻界公认“导语是通讯员展示杰作的橱窗,读者和编辑以及新闻学教师都会自然地设想,如果通讯员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他就是没有水平”。
所以导语写作理所当然最受重视,耗费的心血也最多。但是,新闻结尾对于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并不亚于导语。
结尾被称为永恒的印象。对于许多写作者来说,结尾同报道的开头一样重要,遗憾的是,有的读者不会读到结尾,但是如果他们读了,就应该用一个值得怀念的结尾来回报他们。下面来介绍几种新闻的结尾方法:
1.循环式结尾
当你以一种绕圈子的方式返回导语以求获取一个想法用来结尾时,你就已经在使用循环结尾方法了。下面这个例子出自一篇报道,该报道讲述了一些家庭如何同A氏病作抗争的故事,在这个例子里,导语这样写道:
这个曾经作为贝蒂·珍妮而存在的人每天一点一点无情地消亡。被称作A氏病的特殊疾病已经使这个58岁的妇女衰弱成一个双肩耷拉、手脚扭曲的人,喋喋不休地唠叨着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
报道接着用更多的篇幅特别描述了她的家庭怎样努力同这种疾病作抗争的事迹。
结尾重复了导语中的短语——却以出乎意料的转折结尾:
急促反复的声音响亮、持续不断并且不易忘记,他姐姐的声音充满了整个屋子。
“哦,”汉切特挥舞着手说,“我如今再也没有听到过这种声音了。”
2.用引语结尾
特定报道和硬新闻最普遍的结尾样式是引语结尾。寻找一条能够总结报道基调或主要观点的引语,当你用一句引语作为结尾时,把消息来源放在引语之前,如果用两句引语作为结尾,消息来源就放在第一句引语后面,不要让“他说”成为读者记住的最后一句话。
“他把就业面试当做一项职业,赚了很多钱。”豪斯警官说。
罗思克先生这星期初被逮捕,当时他如约出席了他的最后一场面试——面试者是豪斯警官。“我们让他填写了一张旅行费用的收据,”这位警官说,“然后我们告诉他已经为他找好了目的地,那就是县监狱。”
3.用未来行动结尾
许多报道以一个事件的下一步发展情况来结尾。但是只有在报道本身具备未来元素时这种技巧才有效。如果下一步对于报道至关重要,它在报道主体中的位置应该更靠前,但是如果它以自然结论的方式起作用的话,它就可以成为结尾。它可以采用陈述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引语的形式。
截至周五下午,赫林湾沿岸大约两英里长的海岸被彻底搜索了一遍。
仍然还有几千英里的海岸尚未被搜索。
4.用高潮结尾
这种类型的结尾出现在类似小说写作手法的报道中,读者把悬念一直带到结尾。这种结尾更适合叙述式的特写报道或者那种在一开始就抓住读者并驱使读者找出真相的短新闻,它能被用在采用金字塔结构的报道中。这有个例子:
最终,在两个半小时的听证会之后,柯伦(法官)判处格拉博斯基为期30个月的监禁,随后再是三年的假释。
在向格拉博斯基父母点头示意的同时,柯伦对格拉博斯基说:“我相信他们今天坐在这里心情是沉痛的。”
5.用悬念结尾
悬念不但用于中间部分,而且更普遍地用于结尾,尤其经常用在连载的系列报道中。这一技巧也能用在分节式报道中,每小节的结尾都设置一个悬念,这样就能引导读者继续阅读下去了,它的概念就是:“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这个例子节选自一篇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是关于联邦调查局警官罗伯特·帕克特已经使哥伦比亚人相信他是一个华尔街的金融商,他能为他们洗黑钱,但是毒贩们会最终相信他吗?这个片断以一个充满悬念的事件结尾。
帕克特9月4日那天留在办公室里,他在怀疑哥伦比亚人是否会意识到他已将他们欺骗到了危险境地。他的假身份会泄露吗?
6.用事实结尾
这些事实是强有力的事实陈述,它们有时可取代导语,它们是总结了报道基调、口吻或总体特征的陈述。它们比引语结尾更难写,但是如果处理得好,它们会给读者强有力的震撼,它们才是真正的结尾。
力求一个非常短而且简单的陈述一个事实的句子,不过要选择一个意味深长的事实,这个事实将留给读者持续的印象。
下面的例子描写的是一个住在斯波坎市一家破败旅馆里的男子,这个结尾是一个简短的陈述,重复了导语中的特殊重要点。
他担忧的是他的糖尿病,他被自己的大便出血和牙床溃烂吓坏了,他不知道他的住所后山上由白人员工组成的医院是否会治疗一个可怜的没有牙齿的黑人。
7.燃气用完式结尾
你可能总是在你没话可说时结尾,这个方法适合于硬新闻报道,尤其是使用概括式导语和按重要程度降序排列支持要点的报道,结尾可以是一句引语、未来行动或报道中的其他事实。下面这篇报道采用事实性燃气用完式结尾:
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一名捕虾的渔民因没有在他的船上使用联邦政府所要求的海龟保护装置而被关进监狱,国家海洋捕捞局声称。
政府估计美国领海内每年有超过1.1万只海龟误入捕虾网而被杀。
另外,黑龙江电视台的短消息《林蛙不归路》也是采用这样的结尾方式:
回家冬眠不成的林蛙最终出现在农贸市场和人们的餐桌上。目前,伊春林区林蛙密度已由过去的每平方公里1万只下降到不足1000只。今年伊春林区发生了大面积森林病虫害。
一篇好的报道在形式上应当是具有对称美的。如果说新闻的导语是“凤头”,那么结尾就必须是“豹尾”。通讯员既要在导语上呕心沥血,也要在结尾上殚精竭虑。无论如何,新闻不能狗尾续貂,要避免使人在结尾时失望。写好新闻结尾,不仅可以使新闻在形式上更为完美,而且可以画龙点睛,使新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引起读者回味与思索。
五、通讯员写作新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讯员写作新闻时除了注意到新闻事实新鲜、角度新颖之外,行文时还要注意做到形象生动,让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