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实用新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小麦篇(2)

增加穗粒数的途径是通过肥水调控措施促使植株营养状况良好,保证每个麦穗由较多小花数的基础上,提高小花结实率。田间管理措施是要有促有控,使氮素营养和碳素营养协调,高地力、群体适宜的麦田要防止肥水施用过早、过多。氮代谢过旺,碳代谢过弱;中低产田和群体不足的麦田要防止肥水不足、氮代i射过弱,以免造成早衰。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是决定粒重的时期。小麦的粒重有1/3是开花前贮存在茎和叶鞘中的光合产物、开花后转移到籽粒中的;2/3是开花后光合器官制造的。所以,保证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有较长时间的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续小麦早衰是提高小麦粒重的途径。

15.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在自然和栽培条件相对一致的地区或年份,小麦品质主要受品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自然和栽培等生态条件相差较大的地区,其品质差异来自品种和生态条件两个方面,而生态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程度往往大于品种。

施肥、灌水、播种期、播种量、种植方式、播种茬口、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都对小麦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效果明显的主要是施肥和灌水,而肥料中又以氮肥效果最突出,不同施氮量对麦粒蛋白质含量有很大影响。

收获、贮存条件对品质表现也有一定影响。带秸收割小麦,由于秸秆中养分可继续向籽粒运输,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质量明显比机收的高。收获期遇雨则明显降低小麦角质率,蛋白质质量也有所降低。贮藏不当,如麦仓升温、熏仓等对品质也有负面影响。

16.在施肥上为什么要抓住两个关键时期?

小麦施肥要抓住两个关键期,即营养临界期和营养最大效率期。

营养临界期,是指小麦对肥料养分要求在绝对数量上并不多,但需要程度却很迫切的时期。此时如果缺乏这种养分,作物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而且由此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在以后补施这种养分也很难恢复或弥补。磷的营养临界期在小麦幼苗期,由于根系还很弱小,吸收能力差,所以苗期需磷十分迫切。因此,磷肥一定要底施,底施充足的磷肥可以满足整个生育期小麦对磷的需求。我地部分农民喜欢在拔节期追施硝酸磷肥是不科学的,因为底施充足的磷肥时不需要补充磷,施用磷肥不但会增加成本,而且起不到增产作用。氮的营养临界期是在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时候,冬小麦是在分蘖和幼穗分化两个时期。生长后期补施氮肥,只能增加茎叶中氮素含量,对增加穗粒数或提高产量已不可能有明显作用。

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小麦吸收养分绝对数量最多、吸收速度最快、施肥增产效率也最高的时期。冬小麦的营养最大效率期在拔节到抽穗期,此时生长旺盛,吸收养分能力强。需要适时追肥,以满足小麦对营养元素的最大需要,获得最佳的施肥效果。

17.不同类型麦田如何整地?

过去说小麦是“七分种,三分管”,而随着科学发展,现在是“七分种,三分管”,可见整地是关键,精细整地,是提尚田间出苗率的关键。

壤质地:一是要求深耕,二是要求保证小麦播种具备充足的底墒和口墒。深耕的适宜深度为25~30厘米,一般不超过33厘米,深耕后效果可维持3年,因此生产上可实行2~3年深耕一次。墒情不足时要浇好底墒水,耙透、整平、整细,保墒待播。

黏土地:一是深松。深松可促进蓄水保墒能力,促进作物根系下扎。深松的适宜深度为25厘米以上,深松后效果可维持3年,因此生产上可实行2~3年深松一次。二是严格掌握适耕期,充分利用冻融、干湿、风化等自然因素,使耕层土壤膨松,保持良好的结构状态。播前整地可采取少耕措施,一犁多耙,早耕早耙,保持下层不板结,上层无坷垃,疏松细碎,提高土壤水肥效应。

18.小麦品种“多、乱、杂”对生产有何影响?

小麦品种“多、乱、杂”,就是不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盲目乱引种小麦品种,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的品种过多、管理混乱和品种混杂。小麦品种多、乱、杂不利于小麦生产发展。其一,不利于良种良法配套使用。品种多,农户难以充分了解每个品种的特性,不利于有针对性地运用良法,充分发挥良种的优点,减轻或补救良种的缺点,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其二,给假、冒、伪、劣种子的流行开了方便之门,使一些所谓“新品种”“超级品种”乘机而人,贻害无穷。其三,降低优良品种使用年限。种植品种多、乱、杂,甚至一块地里种几个品种,很容易因机械混杂、自然杂交等原因造成小麦品种混杂退化,生活力下降。其四,不利于增产增收。小麦田间出现“几层楼”现象,不但造成小麦减产,也降低了小麦的商品价值。

19.怎样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期?

近年来,我地麦田中存在冬前旺长现象,主要是播期没有掌握好。俗话讲,麦无二旺,小麦出现旺长对夺取高产十分不利,冬前的旺苗,春季一定变成弱苗。原因是:冬前小麦生长过快,养分消耗殆尽,不利苗期养分积累,春季养分供应不足,麦苗必然变弱。

我地小麦壮苗指标在5叶1心至6叶1心之间,超过壮苗指标范围极易形成旺苗。旺苗抗寒性差,容易发生冻害,造成死苗。为了防止冻害的影响,必须强调浇好封冻水,无形中增加了浇水次数,不利小麦节水,封冻水的作用主要是防止冻害。

从小麦生长生理需求看:小麦播种到出苗需要积温一般在120℃左右,出苗后冬前主茎每长一片叶平均需积温75℃左右。按小麦冬前达到5-6叶龄计算,需要积温在495~570℃之间。

根据生产实践和气候变化情况,我地小麦适播期一般在10月5日至15日。

20.怎样确定小麦的适宜播种量?

“以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种”,是确定小麦播种量的原则。即根据每个地块的水肥条件和管理水平,定出该地块的产量指标,再根据预定的亩产量算出所需要的亩穗数,有了亩穗数再根据品种和播期算出所需要的基本苗数,根据需要的基本苗数和种子的发芽率及田间出苗率,算出播种量。

不同品种的分蘖成穗数和适宜亩穗数差别很大,播种量应有不同;播期早、冬前积温较多、分蘖多、成穗较多,基本苗宜稀,播量应适当减少,播期晚的相反;土壤肥力基础较高、水肥充足的麦田,小麦分蘖多、成穗多,基本苗宜稀,播量宜少;地力瘠薄、水肥条件差的麦田,分蘖少,成穗率低,播量宜相应增加。

21.小麦播深多少才合适?

小麦的播种深度对种子出苗及出苗后的生长都有重要影响。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适期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以3~5厘米为宜。底墒充足、地力较差和播种偏晚的地块,播种深度以3厘米左右为宜;墒情较差、地力较肥的地块以4~5厘米为宜。大粒种子可稍深,小种。

22.小麦播种前怎样进行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处理,有利于小麦早长快发、增根促蘖、提高粒重等重要作用。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发芽试验:待播种子发芽率在90%以上时,可按预定播种量播种;发芽率在85%~90%之间的可适当增加播种量;发芽率在80%以下的则要更换种子。

精选种子:有条件的可用精选机精选,没有条件的可用筛选、风扬等方法将碎粒、瘪粒、杂物等清理出来。

播前晒种:在播种前10天将种子摊在苇席或防水布上,厚度以5~7厘米为宜,连续晒2~3天,随时反动,晚上堆好盖好,直到牙咬种子发响为止。注意不要在水泥地、铁板、石板和沥青路面等上面晒种,以防高温烫种,减低发芽率。

药剂拌种: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多种病虫害,每10千克麦种可用辛硫磷100克,12.5%戊唑醇10克,兑水1千克拌种,堆闷3~4小时。

激素浸种:在高水肥地播种前用0.5%矮壮素浸种,可促进小麦提前分蘖,麦苗生长健壮,并对预防小麦倒伏有明显效果。

微肥拌种:在缺某种微量元素的地区,因地制宜,用0.2%~0.4%磷酸二氢钾+0.05%~0.1%钼酸,0.2%~0.4%磷酸二氢钾+0.1%~0.2%硫酸锌,0.2%~0.4%磷酸二氢钾+0.2%硼砂或硼酸溶液浸种,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23.使用包衣种子要注意哪些问题?

种衣剂不要和碱性农药、肥料同时使用,在盐碱较重的土地上不宜使用包衣种子,否则容易分解失效。

在搬运种子时,要先检查包装有无破损、漏洞。严防包衣种子被儿童或禽畜误食中毒。

使用小麦包衣种子播种时,工作人员要穿防护服,戴手套,以防中毒。

24.为什么要强调足墒下种?

足墒下种是指在足墒的条件下播种小麦。足墒的指标是土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80%左右,即所谓“黑墒”“透墒”。

土壤水分太低,种子难以吸水萌发,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湿度下才有利于种子吸水与出苗。另外,底墒水对改善土壤物理状况也有一定作用,麦田耕作后,比较疏松,通过浇水可踏实表土,湿润土块,避免苗期土壤下沉而伤根。

要做到足墒下种,一般年份要进行播前准备,根据秋作物藤茬早晚、水源的难易情况以及麦播的紧迫性,可采取犁后灌水再耙平播种。

25.小麦浇冻水有什么作用?

小麦越冬前适时冬灌,是保苗安全越冬,早春防冻、防旱的重要措施。

浇冻水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缓和地温的剧烈变化,防止冻害;为返青保蓄水分,做到春水冬用;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坷垃,防止冷风吹根;可以消灭越冬害虫。总之,浇冻水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除多雨年份及土壤湿度较大和晚麦外,一般都应适时浇冬水。

由于我地冬季较长,且少降雪,春季也有较长时间的普遍干旱,冬灌后既能满足小麦的冬季生理活动,又能给小麦春季顺利及早返青提供充足的水分。因此,一定要浇好麦田水。

26.何时浇冻水最适宜?

浇冻水要适时,掌握平均气温7~8℃开始,3~5℃时高潮,上冻前结束,也就是在昼消夜冻这个时期,即晚上结冰,白天冰融时。我地一般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浇冻水要在白天。小麦浇冬水过早易导致麦苗过旺生长,不抗冻;浇水过晚,土壤冻结,对小麦根系发育及安全越冬利。

27.什么是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氮肥后移技术适用于高产麦田,尤其是强筋小麦栽培。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至起身期。还有的农民在小麦越冬前浇冻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这种施肥方法会造成麦田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小麦生育中期田间遮蔽,后期易早衰、倒伏,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而氮肥后移技术是将一次性底施氮素化肥改为底施与追施相结合;底肥、追肥比例各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为70%~5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后移至拔节期,土壤肥力高、采用分蘖成穗率高的品种的地片可移至拔节中期至旗叶露尖时。

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春季无效分蘖过多增生,塑造旗叶和倒二叶坚挺的株型,单位土地面积容纳较多穗数,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多,向籽粒分配比例大;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土壤深层根系比重合和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延缓衰老,提高粒重;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善小麦品质;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

28.什么是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水资源严重不足是制约小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力示范推广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势在必行。小麦根系带分布在土壤水层,高产麦田以消耗土壤水为主,而不是以消耗灌溉水为主,据此形成了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三种模式,即春季不浇水亩产350~400千克;春季浇一水亩产400~500千克;春季浇二水亩产450~500千克。在中上等肥力土壤上,比传统高产栽培方式每亩减少灌溉水50~100立方米,节省氮素30%以上,水分利用率提高15%~20%,与一般麦田相比,每亩增产50千克左右。

29.什么是优质小麦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无公害生产技术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低成本、高效的生产性关键技术。根据不同地区生态和生产条件,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三类小麦实施。采用这一技术进行小麦生产,不但节省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降低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小麦单产,改善品质,提高优质小麦品质的稳定性,增强国产优质小麦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化开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用该技术,与传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相比,平均每亩增产小麦23.5千克,化肥投人量降低31.2%,农药有效成分用量降低76.5%,防治费用降低63.2%,少浇1~2次水,达到节水、降氮减少污染、保证质量和品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