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经典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中国传统工艺的历史与背景(2)

六朝时期的中国已进入瓷器时代。原始瓷器在商代就已出现,到了汉代后期,制作工艺基本完善。瓷器不仅具有坚固、易洗、耐热、抗酸碱等优点,而且细腻、光滑、温润、半透明,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自此以后,陶瓷制品一直就是人们生活日用的主要品种,近代玻璃、塑料、铝等制品的兴起也不能完全取代陶瓷的地位。

染织工艺方面,三国两晋时期,四川生产的蜀锦最为著名。到了南朝时,丝织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普遍发展,荆州和扬州的丝织产量很大。六朝时期的丝织纹样一改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不规则的格式,形成有规则的波状几何格式。

此时手工业者已获得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由,能够较自由地从事生产和技术改造,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手工业经营,从而促进了工艺品种的发展。各种工具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发展,例如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发明了山地运输工具“木牛流马”,能工巧匠马钧创造了水利农具“翻车”,即后世的龙骨水车,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阶段,重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隋唐时期,政府仍掌握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管理机构更加完备。官营手工业在规模、组织、分工、工艺水平等方面占主导地位,许多产品通过贡赐、贸易销往国外,并通过专卖形式在国内销售。隋代手工业主要由工部下设的太府寺掌管。唐代政府管理手工业的机构更加庞大,例如少府监掌管百工技巧,总管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分工也更细,例如将作监掌管土木建筑,军器监掌管铸造甲弩。不同工种的工匠还要接受九个月至四年不等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如金工学习四年,乐器车辂工学习三年,竹木漆工学习一年。

隋唐时期,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和行会组织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民间手工业。除了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官僚地主庄园手工业,民间手工业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中的手工业作坊(又称“铺”或“作铺”)有显著发展,种类涉及染织、瓷器、漆木器、金银器、玉器、冶铸、车船、造纸印刷、粮食加工等。唐代还出现了行会性质的会社组织,协调内部关系,规定产销条例,并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行会组织对社会经济影响很大,普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标志着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隋代工艺中,陶瓷、染织和制船业比较突出。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国家政策的开明、中外之间的频繁交流,工艺进一步繁荣,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木器等全面发展。此时的装饰风格脱离了商、周、汉、六朝以来的古朴特征,开始具有了近代装饰的风貌。装饰题材不同于以前的几何风格和现实或想象的动物纹样,而大量采用了植物纹样,面向自然与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总体风格趋于博大清新、富丽丰满。装饰技法、工艺手段丰富多彩,例如: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并运用洒釉、流釉、绞胎、绞釉等施釉方法;染织工艺亦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多种印染手法;漆器则有金银平脱、螺钿、描金、夹纻、雕漆等工艺。

宋辽金元时期的工艺

宋代的手工业水平比较高,在品类发展、生产规模、工艺技术、管理及贸易诸方面均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官方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比唐代更为庞大,分工精细。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多数是招募而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民间手工业作坊的经营则更加灵活开放。宋代的商业十分发达,城市经济日趋繁荣,手工业已经普遍成为商品生产。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店铺林立,百货云集,城市手工业十分繁荣。北宋张择端(1085—1145)的《清明上河图》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汴梁城繁忙的商业活动。长安、洛阳、福州、泉州、扬州、成都等大城市的周边有定期集市,逐渐衍生为市镇(又称“坊场”)。

宋代可谓“瓷的时代”,各种工艺中陶瓷最为杰出。名窑遍布南北,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名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陶瓷品种,如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官窑的粉青、哥窑的开片、钧窑的窑变、景德镇窑的影青。此外如北方的磁州窑、南方的吉州窑等民窑,产品清新质朴,在民间十分流行。宋代陶瓷工艺集历代之大成,达到空前繁荣。宋代染织工艺发展水平较高,丝织品种丰富,生产中心在江南。漆器生产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且民间制作也很普遍,并形成了地方中心。玉雕工艺中则突出“巧色”运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由于宋代的理学十分兴盛,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的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工艺都以简洁朴质的造型取胜,少有繁缛装饰,具有典雅平易的风格。宋代画院制度的建立,使绘画得到重视,并直接介入工艺美术的制作。例如刺绣、缂丝等工艺多以表现绘画为目的,成为以欣赏为主的工艺品,对后来明清的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鸡冠壶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开封,宋室南下定都杭州,史称南宋。宋王朝南迁的同时,也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能工巧匠带到南方,带动了南宋手工业的发展,纺织、印染、造船、陶瓷、造纸印刷等工艺发展尤为迅速。此外,南宋的海外贸易十分发达,也促进了工艺的发展。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工艺受到汉族文化和工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生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例如辽代的辽瓷、金银器,金代的钧瓷和元代的青花、釉里红,西夏和元代的染织等。辽代开国后兴起了瓷业,并设立了专管窑务的瓷窑官,主要仿定窑瓷系,品种以仿皮袋的鸡冠壶最具代表性。金代后期,陶瓷技术方面出现了新的创造,尤其是钧瓷开创了青釉中带有红斑的彩瓷装饰。皮毛工艺是西夏手工业中最为发达的品种。

元代的手工业在不断征战中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元朝政府却十分重视搜罗俘虏工匠,以满足军事与生活的需要。制作兵器的工匠被编为“军匠”,其他的技艺者称为“匠户”,工匠的地位是世袭的,在监督下从事生产劳动。

元代的工艺以染织工艺成就最大。在丝织物中加金的织金技术是元代的特色,代表品种是被称为“纳石失”的织金锦,它除了用于满足贵族享受外,还用作赏赐物品,其中以回族工匠技术最为精湛。在元代,棉织工艺得到了普遍发展,实用且物美价廉的棉织品代替了传统的麻织物,广受欢迎。江苏松江(今属上海)的黄道婆(约1245—?),为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强悍英武的元代统治者,在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大吃大喝的生活作风,由此形成了元代工艺粗犷、豪放、刚劲的风格。陶瓷器皿厚重粗大,丝织品富丽堂皇,即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体现。元代亦重视宗教的传播,其中以佛教和道教较为盛行,宗教成为各类工艺中很常见的题材。疆域的扩大和交通的发达使元代国内各族的联系以及国际交流比较频繁,促进了工艺美术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异域风格的吸收与融合。

明清时期的工艺

明代的工匠制度继承了元代的世袭制度,所有工匠归工部和内官监管理,但是工匠有更多的人身自由,在非服役期间可自由从事手工艺职业,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明代工艺在技术和艺术上均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不少工艺品种形成了著名的生产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艺特点和器物品种,例如永乐时期(1403—1424)的压手杯、宣德时期(1426—1435)的青花、成化时期(1465—1487)的青花加彩和鸡缸杯、弘治(1488—1505)和正德(1506—1521)时期的单色釉、嘉靖(1522—1565)和万历(1573—1619)时期的外销瓷等。明代染织工艺的织造和染色技术发展较大,例如苏杭的丝织、松江的棉织、芜湖的印染、上海的顾绣等。金属工艺以宣德炉(为适应祭祀和薰衣的需求,利用南洋的风磨铜铸造的一批小铜器)和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最具特色。园林建筑的发展、木材的丰富和木工具水平的提高,造就了明代发达的家具工艺,明代家具造型简洁质朴、制作精细、风格典雅。明代还涌现了不少工艺家,例如紫砂陶的龚春、时大彬,顾绣的韩希孟,棉布的丁娘子,金漆的杨埙,雕玉的陆子冈,刻竹的三朱等。

明代流行王守仁(1472—1529)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新理学,并出现了博览群书的博学明代金冠派和注重实用和科学研究的经史派,明后期的王艮还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主张,促进了有关工艺的专著的产生。例如,安徽新安的漆艺家黄大成和江苏吴江的园林艺术家计成(1579—?)分别总结著述了《髹饰录》和《园冶》。宋应星(1587—?)撰写的《天工开物》,科学地总结了明代各种手工业的生产过程与专业分工,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郑和(1371—1433)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械、生理等西洋科技,通过传教士不断地传人中国。这些因素促进了明代工艺美术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了精练、端庄、敦厚、装饰性浓厚的工艺风格。明代的工艺明显地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前者注重技术,做法严谨;后者倾向艺术表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总之,明代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期,基本具备了近代的主要特征。

清朝初年,随着农业的恢复,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的陶瓷、染织、漆器和雕刻等均有所发展。陶瓷方面,景德镇仍是制瓷中心,烧造技术发达,釉色品种增多:康熙时期以古彩为主,刚健有力;雍正时期以粉彩最为突出,雅致清秀;乾隆时期以珐琅彩最有成就,繁缛精细。染织方面,苏杭的绸缎,南京的云锦,四川的织锦,广东的纺织,上海的印染,新疆、宁夏的地毯闻名全国,刺绣也形成了地方特色和工艺体系,以苏绣、粤绣、蜀绣、湘绣和京绣最为著名。金属工艺中景泰蓝有所创新,以乾隆时期最为繁荣,综合应用各种技法,并于清末成为出口商品。漆器逐渐形成制作中心和地方特色,例如北京的雕漆、扬州的螺钿和福州的脱胎等。清代彩塑以天津“泥人张”和无锡惠山泥人为代表,或与实用结合,或作为玩具,广泛流行于民间。在装饰方面,明清流行的吉祥图案,通过运用象征、寓意、谐音、比拟、表号、文字等手法,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效果。

总之,清代工艺在中期以前继承明代的传统,在生产技术和艺术创造方面均有发展,后期工艺创作趋向繁琐精巧,但生产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清代工艺美术的品种十分丰富,工艺技法得到综合应用,值得借鉴;但是绘画式的装饰占据主导,不适合工艺品的用途,与器物器形亦不协调,一些工艺品种在装饰上生搬硬套外来文化,更不可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工艺美术经历了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变,面向大众生活,采取了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艺生产方式,适应了简洁实用的近代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