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心病还须心药医,自己是最好的心理医生(1)

你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误区吗

关于心理健康,人们通常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误区一:身体健康就心理健康

此为对心理健康的典型误解之一。国际卫生组织(WHO)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仅仅身体健康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心理健康,它们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只有两者都俱备,一个人才能算作健康。

误区二: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有许多种形式,心理变态只是其极端形式而已。根据状态,人的心理可用三区来表示:白色区、灰色区和黑色区。人处于心理白色区就是心理健康,处于黑色区则心理变态,而处于灰色区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灰色心理调节得当就会回复为白色心理,不当则会发展为黑色心理。所以仅仅心理不变态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

误区三: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

许多人对“心理问题”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顾,认为有心理问题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耻的,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有精神病。这是一种很伤害人的误解。人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解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般的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所以一般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没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误区四: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静态的、不可变化的

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永远不会有问题,心理有问题就永远心理健康不了。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相对而言的,这二者是动态的、可逆的、有变化的。

误区五: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在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误区六:纪律、道德、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毫无关系

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如,学生一到上课时就咳嗽不止或喜欢东张西望,老师往往以为是纪律或品德问题。

事实上,这也可能是过重的学业负担产生的心理压力引起的躯体反应或心理逆反。

误区七: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调适的,对心理问题同样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误区八: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很难为情的事情,认为看心理医生的人都心理变态。这是很大的误区。

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这可能是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人对心理咨询不信任,认为是骗人的东西,这也是误解。

其实,正如哈佛大学博士岳晓东所说的,“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误区九:心理上有“病”不用去看

长期以来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的宣传,致使人们身体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医生,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小问题也逐渐成了大问题。

误区十: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也导致了人们过高的期望值,认为通过一次半次的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

而且,不同于身体疾病,心理问题的治疗需要患者和心理医生双方互动交流。这自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心理问题都需要多次咨询和治疗,简单的问题一次足矣。

心理平衡、心理失衡与心理健康

在西方心理学的字典里,是没有“心理平衡”这一术语的,可谓是中国人的独创。

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心理平衡应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遗传“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实际上,心理学中的“内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道德经》之后创造的。

那么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例如,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再比如,今日社会上到处都是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心理健康。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

在不同的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的谩骂攻击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还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又因人而异,非常复杂。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等等,都是心理失衡诱因。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但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病变,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保持心理健康,走出心理牢笼

著名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总结出十一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供参考:

(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

(3)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你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

(4)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要学会当配角和后台工作人员。

(5)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

(8)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

(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10)自己多动手,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11)制订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养身心的计划,给自己以盼头。

战胜心理失衡,摆正心理天平

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心理健康,那么怎样才能解除心理失衡呢?

首先要查明失衡的原因。如果是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就应及时纠正;如果是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就应该寻求他人帮助来认识自己。如果你试图帮助别人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如果帮助的是青年朋友,千万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他们,要注意运用启发、开导的方法。

其次,心理学中还有许多具体方法也可有针对性地采用。下面列举出一些典型方法。

1.遗忘不快法

“遗忘”是记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面临的冲突事件过多时,就会烦躁、焦虑和紧张。如果我们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中,反复品尝过去的挫折,心情就会越发忧郁,对现实就越发不满,心理就更加不平衡。

如果忘却那些琐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宽慰;忘掉心中的不快,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激发出新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忘记。

2.自我解嘲法

所谓自嘲法,就是当遇到令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或突发事件时,不要逃之夭夭,也不要手足无措,更不要埋怨他人,要自我解嘲、缓和气氛、避免冲突。自我解嘲法是一种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方法。

例如,在酒店里,服务员上菜时,不小心将菜汤溅到了某位尊贵的秃头顾客的头顶上。当众人都屏息等待一场冲突时,该顾客却出人意料地手指自己的秃顶对服务员说:“小姐,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他借助了高超的自嘲术,不但维护了自尊,而且也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使众人的心理都得到了平衡。

3.泪流满面法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科学研究却告诉男儿们,这样并不是什么好事。

研究发现,强忍泪水恰恰造成情绪压抑,而痛快地流泪则可以减轻乃至消除这种压抑。情绪不好时哭上一阵可以缓解你心中的郁闷、悲伤、沮丧、愤怒,可以防止你因长久压抑而走向极端。因此,为了自己心理平衡,我们应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因情绪冲动、波动而哭泣,不必为哭泣而难为情。

4.聊天转移法

研究发现,找个人聊聊天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闲聊可以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静下来,能营造被劝说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劝说的顺利进行。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闲聊了:电视上有“闲话俱乐部”,报纸上有“闲话专栏”,“闲话”书籍也在满大街地卖。闲聊还可以表达礼节与温情;闲聊还能够化解怨气、发泄怒火;闲聊,也可以躲避碰撞、防备责问。

5.激励法

要走出心理失衡,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一个激励,即给自己确立一个追求的目标,并付诸行动。采用激励法时,首先目标要确立得适宜,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标会使心灵受挫折而变得垂头丧气;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不能给内心带来喜悦。其次,要选择对社会有价值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目标。